職場必修課之——這樣學會計,效率提升5倍

會計是一門管理學語言,不懂會計很難做好管理決策,就更不用說融資和投資決策了,所以說,學習會計是每個管理者的必修課。

但是學習會計的確不是一般的難。很多人學習會計估計跟我以前一樣,學到借貸記賬法的時候,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了,學到“應收應付”甚至開始懷疑整個人生。

我第一次會計學習的嘗試很快就放棄了。

職場必修課之——這樣學會計,效率提升5倍

後來等我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回頭再拿起會計書的時候,竟然學出了興趣,然後以40歲高齡拿到自己的注會證,這對於一個非專業的管理者來說,值得小傲嬌一下。

總結以後才明白,我以前之所以對會計沒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其知識體系的獨特,另一方面是我根本對“經營”這門課很陌生導致的。

會計是語言,用來解釋和翻譯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是你連經營管理都沒弄明白,又怎麼能學懂它的編譯語言呢?

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專業會計出身的,往往對會計興趣缺缺。因為他從學生時代,對企業、對經營、對管理、經濟等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時候,就學習會計體系,肯定備受折磨。

而像我這樣半路出家的,有了對經營的深刻認識,再去看經營的數據化語言,反而能有更高的興趣和更深刻的認識。

職場必修課之——這樣學會計,效率提升5倍

學習會計為什麼這麼難

一個是因為會計的知識體系龐雜,專業概念多,讓人望而生畏。隨便拿本《基礎會計學》,幾乎整本書都是這個:

會計準則、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的一般原則、實質重於形式、資本和收益、會計循環、會計科目、會計賬戶、複式記賬、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公允價值......

如果到這裡還能撐得住,那麼看到一百多個會計科目的列表估計就徹底崩潰了。

另一個原因,是教材的編制方法,為初學者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大學會計教材清一色是這樣的:基礎會計的時候,整本整本的都是火星來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沒法跟自己的其他知識形成有效鏈接(學生還都不瞭解企業的運營機制)。

甚至是大名鼎鼎的幾個會計學習平臺,講師的大綱編排也沒有逃出這個模式。

職場必修課之——這樣學會計,效率提升5倍

這就好像學英語,還沒開始學單詞、背句子,老師就開始講語法、講規則、講時態,自然會聽得雲裡霧裡。

而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我們都知道,先儲備單詞量,然後儲備句型句式結構,學會聽說讀寫,等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再去學英語語法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怎麼樣學會計才能提高5倍效率

大學生或職場新人,往往對企業、經營沒有具體而感性的認識,導致對會計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沒法深刻理解。因此,學好會計,培養會計興趣應該從學習經營開始。

如果大學有條件,應該先讓學生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把企業的產供銷體系、經營管理方式、資金流動特點等先有個大體概念,等將來學會計的時候能把會計概念與經營實踐結合起來理解。

然後再讓企業老會計帶著做做賬,對會計的具體實務工作有具體的感官認識。回頭再學書本概念那就輕鬆愉快得多了。

職場必修課之——這樣學會計,效率提升5倍

當然,這也只是個人理想化的建議。能夠做到這種學習實踐有機結合的,估計沒幾個學校能辦得到。

那麼在教材的編制上是不是也費費心。我考慮這樣會不會讓學生能提高學習的興趣:

設計一個創業運營的環境,隨著一步一步的經營,企業慢慢發展壯大,最後上市。然後用會計語言把整個經營過程翻譯過來,邊“經營”邊學習會計,這樣會不會對克服會計入門難有幫助?

我很想試試這樣的方法。希望讀者朋友能給點具體的意見,一塊把這個事情做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