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的由來

“開元通寶”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貨幣的發展史上,記錄著三次較大的變革:第一次“秦半兩”統一了我國貨幣的種類和單位;第二次“五銖錢”奠定了方孔圓錢的形狀;第三次是“開元通寶”,它從錢的名稱,重量單位等方面在貨幣發展史上立了又一個里程碑。

“開元通寶”的由來

唐代以前,我國貨幣基本上都是用重量單位作錢名,自“開元通寶”起,改為通寶,元寶或重寶,前面加年號。通寶,意思就是流通的寶貨;元寶,由開元通寶誤讀而來,以後才演變為元朝一種名為重寶,自唐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開元通寶是以錢為單位,規定十枚開元錢為一兩重,即一兩十錢,而錢以下借用了長度單位如分、釐、毫等。

“開元通寶”的由來

“開元通寶”這四個字,據說是唐代的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是我國錢幣史在文字上由小篆過渡到以隸書為主的起點。其背面是月牙文,也是皇帝指文。金朝詩人李俊民曾寫兩句詩曰:“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