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的由来

“开元通宝”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上,记录着三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秦半两”统一了我国货币的种类和单位;第二次“五铢钱”奠定了方孔圆钱的形状;第三次是“开元通宝”,它从钱的名称,重量单位等方面在货币发展史上立了又一个里程碑。

“开元通宝”的由来

唐代以前,我国货币基本上都是用重量单位作钱名,自“开元通宝”起,改为通宝,元宝或重宝,前面加年号。通宝,意思就是流通的宝货;元宝,由开元通宝误读而来,以后才演变为元朝一种名为重宝,自唐代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开元通宝是以钱为单位,规定十枚开元钱为一两重,即一两十钱,而钱以下借用了长度单位如分、厘、毫等。

“开元通宝”的由来

“开元通宝”这四个字,据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是我国钱币史在文字上由小篆过渡到以隶书为主的起点。其背面是月牙文,也是皇帝指文。金朝诗人李俊民曾写两句诗曰:“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