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在人群裡”


“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在人群裡”



1、“聲音在太空中消逝,霞光變得昏暗。永遠沉默的世界裡,只有你和我交談。”——阿赫瑪託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託娃(1889-1966),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

在百姓心中,她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在蘇聯政府的嘴裡,她卻被汙衊為“蕩婦兼修女”。 著有詩集《黃昏》、《黃色的群鳥》、《車前草》、《安魂曲》等。 她的詩體現出俄羅斯古典詩歌優美、清新、簡練與和諧的傳統,深受讀者喜愛。

這是一位時代女性,她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她不是男人的附屬品,不是家庭、婚姻的犧牲品;這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她的詩敢於獨樹一幟,敢於追求純藝術,敢於在平凡簡單中尋找偉大;這是一位偉大的愛情女歌手,敢於以女性視角揭示女性情懷;這是一位愛國詩人,她的詩充滿人文精神,她的愛是寬廣的,她與她的人民同在。

回覆v858收聽阿赫瑪託娃親自朗誦她的作品。


“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在人群裡”



2、“你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嗎? 我說:是在人群裡。”——波拉尼奧

羅貝託·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1953-2003),智利詩人和小說家。榮獲拉丁美洲最高文學獎羅慕洛·加拉戈斯獎、2008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

波拉尼奧四十歲才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於三十年前《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其他作品包括《護身符》、《遙遠的星辰》、《打電話》、智利之夜》、《2666》等。過世後他的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讚譽隨之而至,蘇珊·桑塔格稱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週刊》則評論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膽大的作家”。

回覆v859收聽羅貝託·波拉尼奧的一段採訪錄音。


“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在人群裡”



3、“童年是讓你能夠忍受暮年的那股力量。”——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1930),原名阿里·阿赫邁德·薩義德·阿斯巴爾,拉塔基亞一個阿拉維派家庭。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創作詩歌。

阿多尼斯是一位作品等身的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畫家。他是當代最傑出的阿拉伯詩人、思想家,在世界詩壇也享有盛譽。其有關詩歌革新與現代化的見解影響深遠,並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很大爭論。迄今共發表《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這是我的名字》等22部詩集,並著有文化、文學論著近20種及部分譯著。其旨在重寫阿拉伯思想史、文學史的鉅著《穩定與變化》分4卷出版後,在整個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動,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著作。

他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獎、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阿聯酋蘇爾坦·阿維斯詩歌獎、法國的讓·馬里奧外國文學獎和馬克斯·雅各布外國圖書獎、意大利的諾尼諾詩歌獎和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國際大獎。近年來,他還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