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改革開放40週年百人口述史:我們村的大喇叭

孫鴿口述 全媒體記者朱朝星整理

講述人

孫鴿

孫鴿,女,漢族,中共黨員,2005年1月參加工作,現任尉氏縣兩湖街道辦事處鬥虎營社區扶貧專幹。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作為80後,我們可以說是改革鉅變的親身體驗者,更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切實受益者,尤其是像我這樣從農村走到城市的“農二代”,對於這40年的巨大變遷,可謂體會至深。

每當我回憶起童年時光,總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眼前的高樓聳立、車水馬龍都阻擋不了記憶中淅淅瀝瀝的雨聲、靜謐的夜晚、滿天的星辰、清涼的塘水。我想,我童年時的家鄉應該就是那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的縮影吧——見不到任何現代化的設備,桌子椅子都是村裡木匠的作品,連磚磚瓦瓦都是黃土燒出來的,唯一令我感到好奇的就是村裡的大喇叭。

我們村有500多戶人家,大約2000口人,住得密密麻麻。村裡有一個大喇叭,這個喇叭承載的東西要比現在任何一部手機承載的都要多得多。

當時,很多家庭都是婦女兒童在家,大多成年男性勞動力出門打工,這一出門基本是音信全無,郵差偶爾會送來一封信或一張匯款單,但大多數在外的人是不擅長寫信的,電話就成為連接城鄉兩個世界的唯一通道。大喇叭屬於村裡小賣部,每到晚上,大喇叭經常會響一兩聲,這是全村人的音樂:狗蛋媽,狗蛋爸讓你接電話嘞。這時,婦女就會放下手中的碗筷,帶著孩子急匆匆地往小賣部趕去。電話已經掛斷,需要等一會兒再打過來,這種等待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就再也沒有打過來;如果接到電話,女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說上一遍。

後來哥哥當兵了,部隊發的第一個月津貼就寄了回來,說讓家裡裝一部電話。當時村裡已經逐漸有人家安裝電話了,大喇叭的聲音也少了很多。那時,我已經上高中,跟家人的聯繫已經變得比較方便,只是電話費很貴,沒事一般是不會隨意打電話的。有了電話,一下子感覺城市和鄉村的距離近了很多。年初時看著家人揹著行李,擠上汽車,去千里之外的城市,但是一通電話回來,又彷彿親人只是去趕了個小集,真可謂“天涯若比鄰”。

再後來,哥哥成家,我也嫁人了。手機成為家人平時聯絡感情的工具,而村裡的大喇叭再也不響了,小賣部的主人乾脆將它從樹上摘了下來,扔在了自家院裡,變成了一堆破銅爛鐵。

去年年初,我給媽媽買了一部智能手機,教她玩微信、看新聞、聽唱戲。儘管我媽媽已經60多歲了,可她很快就學會了,而且還經常和我進行視頻通話。媽媽說:“現在的社會真發達,我連做夢都沒有想到 。”

現在的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記得上大學那會兒,我還買過IC電話卡,在路邊任何一部公用電話上隨便一插就能撥打電話,覺得方便至極。可現在,連我8歲的兒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話手錶,不但可以隨時跟家人保持聯繫,還能進行GPS定位!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註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歲月,更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光榮道路!它連接著中國的“舊貌”和“新顏”,彈奏著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奮鬥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