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改革开放40周年百人口述史:我们村的大喇叭

孙鸽口述 全媒体记者朱朝星整理

讲述人

孙鸽

孙鸽,女,汉族,中共党员,2005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尉氏县两湖街道办事处斗虎营社区扶贫专干。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作为80后,我们可以说是改革巨变的亲身体验者,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切实受益者,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农二代”,对于这40年的巨大变迁,可谓体会至深。

每当我回忆起童年时光,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眼前的高楼耸立、车水马龙都阻挡不了记忆中淅淅沥沥的雨声、静谧的夜晚、满天的星辰、清凉的塘水。我想,我童年时的家乡应该就是那个曾经落后的中国的缩影吧——见不到任何现代化的设备,桌子椅子都是村里木匠的作品,连砖砖瓦瓦都是黄土烧出来的,唯一令我感到好奇的就是村里的大喇叭。

我们村有500多户人家,大约2000口人,住得密密麻麻。村里有一个大喇叭,这个喇叭承载的东西要比现在任何一部手机承载的都要多得多。

当时,很多家庭都是妇女儿童在家,大多成年男性劳动力出门打工,这一出门基本是音信全无,邮差偶尔会送来一封信或一张汇款单,但大多数在外的人是不擅长写信的,电话就成为连接城乡两个世界的唯一通道。大喇叭属于村里小卖部,每到晚上,大喇叭经常会响一两声,这是全村人的音乐:狗蛋妈,狗蛋爸让你接电话嘞。这时,妇女就会放下手中的碗筷,带着孩子急匆匆地往小卖部赶去。电话已经挂断,需要等一会儿再打过来,这种等待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就再也没有打过来;如果接到电话,女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说上一遍。

后来哥哥当兵了,部队发的第一个月津贴就寄了回来,说让家里装一部电话。当时村里已经逐渐有人家安装电话了,大喇叭的声音也少了很多。那时,我已经上高中,跟家人的联系已经变得比较方便,只是电话费很贵,没事一般是不会随意打电话的。有了电话,一下子感觉城市和乡村的距离近了很多。年初时看着家人背着行李,挤上汽车,去千里之外的城市,但是一通电话回来,又仿佛亲人只是去赶了个小集,真可谓“天涯若比邻”。

再后来,哥哥成家,我也嫁人了。手机成为家人平时联络感情的工具,而村里的大喇叭再也不响了,小卖部的主人干脆将它从树上摘了下来,扔在了自家院里,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

去年年初,我给妈妈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教她玩微信、看新闻、听唱戏。尽管我妈妈已经60多岁了,可她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还经常和我进行视频通话。妈妈说:“现在的社会真发达,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 。”

现在的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记得上大学那会儿,我还买过IC电话卡,在路边任何一部公用电话上随便一插就能拨打电话,觉得方便至极。可现在,连我8岁的儿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话手表,不但可以随时跟家人保持联系,还能进行GPS定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更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光荣道路!它连接着中国的“旧貌”和“新颜”,弹奏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