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出現樓市斷供潮?法院迴應:我們沒接到通知

廣東出現樓市“斷供潮”?網傳法院收集斷供情況,法院回應:我們沒接到通知啊……

樓市,不斷傳來“入冬”的消息,流言滿天飛。

今天,網上瘋傳一張疑似廣東省法院要求收集樓市斷供情況的聊天截圖。

廣深兩地法院工作人員均否認接到這份通知。目前深圳確有樓市斷供案例,但多是高位接盤、放大槓桿的炒房客,基本沒有剛需斷供。

廣深兩地法院工作人員均否認

對於上述聊天截圖信息,中證君多方求證,但在法院系統內無法找到這份通知。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某工作人員表示,從中院網站內可以查到從2014年到目前為止的約稿通知,近期約稿通知都不涉及房地產,也並未搜到截圖中顯示的約稿通知。

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內網的約稿通知中,最新約稿通知的截止時間是今年11月16日,也沒有出現上述截圖所指內容。

該工作人員表示,這種通知不可能只通過微信(或工作群聊天方式)發佈,在內網上應該有相關記錄。同時,深圳市某區法院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為止沒有接到這個通知,這個消息很大可能是假的。”

此外,中證君也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通訊員求證,該通訊員在詢問各部門工作人員後表示:“目前並沒有聽說哪個部門知悉這件事,從法院內部辦公系統中也沒有找到該約稿通知。”

斷供者多為“專業”炒房客

據瞭解,目前深圳確實有出現樓市斷供的案例。

深圳某民間借貸機構人員趙括(化名)說:“現在我手上有十幾個斷供客戶,有因為生意經營不下去斷供的,也有因為加槓桿炒房斷供的。”

“有一個做生意的客戶,他在2011年左右全款買了3套房,當時小孩在讀初中,原本打算等小孩畢業後做婚房用,在2016年看樓市漲得很好,就把房子抵押出去拿到錢又買了幾套,當時生意行情好,還房貸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壓力。但今年開始,生意行情很差,他從哪裡找十幾二十萬去還這個房貸?”趙括說道,“他這種就是高位接盤。”

趙括透露,除了高位接盤斷供之外,斷供的人裡還有一類是炒農民房的。“之前舊改概念炒得很火的時候,有些人是賣了手上得商品房,甚至跟我們借錢去買農民房的,一棟一棟地買。”他說道,“這種通常是幾個人合夥一起炒的。”

隨著今年11月舊改新規出臺,這些想靠舊改發家致富的人或將夢碎。11月5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布《深圳市城中村(舊村)總體規劃(2018-2025)》(徵求意見稿)。根據規劃,深圳的部分城中村改造暫緩,各區一定比例的城中村暫不拆除。

根據規定,除法定規劃確定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或城市公共利益項目的用地、清退用地及法律法規要求予以拆除的用地外,綜合整治分區內的用地不得納入拆除重建類城市更新單元計劃、土地整備計劃及棚戶區改造計劃。這意味著,尚未批准的城中村更新項目將擱置。

“新規出來後,農民房根本沒人敢接手,加上跟民間機構借款的利息很高,年化25%左右,這些人現在資金很緊張。”趙括說道。

出現大面積斷供可能性較低

趙括表示,他目前接觸到的斷供客戶,多是比較晚(2015、2016年)入市,且向民間借貸機構借錢、放大槓桿的炒房客,基本沒見過剛需斷供的。

深圳鏈家研究院院長肖小平也表示,目前沒有聽到剛需斷供的情況,“就當前市場情況而言,業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著急賣房的,這部分業主儘管有賣房意願,但比較少在價格上做讓步;另一部分著急賣房的,大概率會降價出售房子,讓價5-10%比較常見。”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一般而言,只購買一套住房,斷供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斷供其實是因為購房力度太大,且都是動用了很多高槓杆,才會有斷供現象。”

對於斷供發生的原因,嚴躍進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是部分購房者缺乏交易意識,對於斷供後的個人信譽風險認識不到位;二是因為此前對購房方面審核不嚴,導致很多缺乏月供能力得買房者入市。

對於是否會出現大面積斷供的問題,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大面積斷供的前提起碼是房價跌20%,但目前來說,還沒有出現整體房價跌20%的區域,所以出現大面積斷供的可能性不大。”

“前陣子網上流傳的‘斷供潮’引發法拍房大量增加的說法,我認為是在炒作法拍房。”深圳某代理民間經濟糾紛的律師說道,“自從那件事後,明顯感覺到法拍房的關注度提升了,原來掛230萬元的房子沒人要流拍了,現在可能250萬元都有人拍。”

“至於大面積斷供的說法,我個人是不認同的,也沒有接觸到名下只有一套房卻發生斷供的例子。”上述律師說道。

另外,從興業證券的《按揭貸款違約系列報告一:違約客戶特徵》可以窺見當前按揭貸款違約群體的總體特徵,該研究樣本為某國有大行發行的不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基礎資產總計92億元,而該銀行2017年個人住房不良貸款餘額127.89億元。且該行對全國商行按揭都有很好代表性。

富俊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