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桂陵之戰結束後,齊威王對田忌和孫臏甚為寵任,專以兵權委之。宰相鄒忌心胸狹窄陰冷,恐田忌或孫臏將來代己為相,便設計誣陷田忌欲擁兵背叛,齊威王疑之,田忌託病辭了兵權,以釋齊王之疑。孫臏不久也謝去軍師之職。次年齊威王死,其子闢疆即位,是為齊宣王。宣王素知田忌之冤與孫臏之能,召請二人回朝,執政如故。

魏國在桂陵之戰後,並不甘心失敗,元氣也並未大傷,久霸中原的餘威還在。地處中原的原來是晉國,後來分裂成魏、趙、韓三國,因而亦稱“三晉”。魏國兵強馬壯、國力雄厚。趙、韓二國遠遜於它。桂陵之戰受挫後,魏結好與趙、韓,國聯軍同仇敵愾,先後擊敗過秦、楚兩國的進攻。魏國內部也加強整頓,發展生產,國勢日強。然而魏惠王是個目光短淺、好大喜功而又缺乏深遠戰略思想的君主,加之龐涓等一幫人的慫恿,魏惠王便又忘記了昔日的教訓,獨霸中原的野心便又膨脹起來。於是,在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弱小的韓國,在魏軍的強大攻勢面前連吃敗仗,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於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早就想稱霸中原的齊國認為大好時機到來,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事,可以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認為,魏韓相鬥,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結果,那樣就會使魏勢力大增,則禍必殃及於齊,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戰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徵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合適嗎?”

孫臏早已成竹在胸,他首先透徹地分析了不救與速救的弊端,他認為,魏國自恃其強,伐趙之後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只能使魏更加強大,從而形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顧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必須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於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

孫臏的一席話,鞭闢入理,令人信服。既然不救和速救都不妥當,那麼怎麼辦呢?孫臏接著指出,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應該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自衛,魏兵也定然傾其全力以攻韓。等到魏韓廝殺實力消耗後,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軍,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建議,非常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魏軍。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後交兵五六次之後,韓軍盡皆大敗,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鬥中也有一定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於是,齊國抓住了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軍,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離齊攻魏敦韓。

這一次,孫臏又一次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他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唯有直走魏都耳!”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直撲大梁而來,鑑於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忙將魏軍主力調回。龐涓大驚,即時傳令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戰略決戰。

孫臏並沒有墨守成規。他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一定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猛烈。為了避免和魏軍正面衝突,應該抓住他們兵驕和急於求戰的心理,因勢利導,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里,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裡,勢必折損一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面想辦法、做文章。田忌進一步問他如何“因勢利導”,他胸有成竹地說:“彼三晉(這裡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就要利用魏軍的這心理,設法誘其中計。具體做法是,齊軍裝做懼怕魏軍的樣子,主動引兵東撤。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一定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拼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後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完全依孫臏之計而行。

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龐涓怒氣衝衝地率兵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心想韓兵屢敗,建功立業已垂手可得,卻被齊兵侵擾,毀其大事,不勝之憤。本來要痛痛快快地與齊兵決一死戰,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追擊開始之時,龐涓恐齊兵有詐,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亦不甚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後來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士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下傳令,將步兵留後徐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撒退的方向猛追不捨。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之時,屈指計程,準確地預計到魏軍日暮必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於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佈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士兵把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身上用黑煤書寫了八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後,孫臏挑選了弓弩手一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弩也叫“高弓”,是用機關施放的弓,一次可射數支箭,亦可射石,殺傷力比一般的弓要厲害得多。孫臏吩咐他們,今夜一發現火光,就一齊放箭,不得有誤!

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來到馬陵道時,恰好日落西山,其時十月下旬,又無月色。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但昏黑難辨。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起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教退兵,可惜已經晚了,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四面包圍,既無法抵抗,又無處遠跑,全部被殲。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即引佩劍自刎其喉而絕。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沒,統帥太子申亦成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圍魏救韓”,多計並用,環環相扣,功垂青史

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齊國則聲威大振,諸侯懾服,中原霸主之尊也取魏而代之。孫臏“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軍事謀略,以強示弱、迷惑敵人、因勢利導的戰略戰術,使他名揚天下,功垂青史,實現了平生抱負。

到了這裡,孫臏總算是施展出了自身的才華,鋒芒畢露,然而,他國內的對手鄒忌還在對他和田忌時刻防範和充滿敵意,總以為他們會對自己的位置構成威脅。聰明絕頂的孫臏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班師回朝的時候給田忌出了一個極好的進退皆可的良策,可惜田忌終沒采納,最後果然被鄒忌陷害,逃亡楚國。那麼孫臏的命運又會是怎樣呢?且看本系列最後一集:為田獻計,兵書傳世,兵法千古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