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桂陵之战结束后,齐威王对田忌和孙膑甚为宠任,专以兵权委之。宰相邹忌心胸狭窄阴冷,恐田忌或孙膑将来代己为相,便设计诬陷田忌欲拥兵背叛,齐威王疑之,田忌托病辞了兵权,以释齐王之疑。孙膑不久也谢去军师之职。次年齐威王死,其子辟疆即位,是为齐宣王。宣王素知田忌之冤与孙膑之能,召请二人回朝,执政如故。

魏国在桂陵之战后,并不甘心失败,元气也并未大伤,久霸中原的余威还在。地处中原的原来是晋国,后来分裂成魏、赵、韩三国,因而亦称“三晋”。魏国兵强马壮、国力雄厚。赵、韩二国远逊于它。桂陵之战受挫后,魏结好与赵、韩,国联军同仇敌忾,先后击败过秦、楚两国的进攻。魏国内部也加强整顿,发展生产,国势日强。然而魏惠王是个目光短浅、好大喜功而又缺乏深远战略思想的君主,加之庞涓等一帮人的怂恿,魏惠王便又忘记了昔日的教训,独霸中原的野心便又膨胀起来。于是,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战后13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亡韩。弱小的韩国,在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连吃败仗,兵临国都,韩哀侯异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齐,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早就想称霸中原的齐国认为大好时机到来,齐宣王召集群臣,共议国策。宰相邹忌认为,韩魏相煎,这是齐国之幸事,可以隔岸观火,齐国自身也需加强治理,以不发兵相救为宜。大将田忌认为,魏韩相斗,韩败魏胜是其必然结果,那样就会使魏势力大增,则祸必殃及于齐,绝不能袖手旁观,坐失攻魏战机。两人争执不下,齐宣王征询孙膑的意见,说道“军师不发一言,难道说救与不救,二策都不合适吗?”

孙膑早已成竹在胸,他首先透彻地分析了不救与速救的弊端,他认为,魏国自恃其强,伐赵之后又起倾国之兵伐韩,其野心须臾也未忘记伐齐。如果任韩降魏,只能使魏更加强大,从而形成对齐国的巨大威胁,因而弃韩不顾是不明智的。然而,齐国的军队必须为齐国的利益而战,如果过早地出兵救韩,就等于齐国代替韩国作战,韩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颠倒,那对齐国是十分危险不利。

孙膑的一席话,鞭辟入理,令人信服。既然不救和速救都不妥当,那么怎么办呢?孙膑接着指出,从齐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应该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相救,必然尽全力抗魏自卫,魏兵也定然倾其全力以攻韩。等到魏韩厮杀实力消耗后,再出兵攻击疲惫的魏军,拯救危亡的韩国,用力少而见功多,才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齐宣王听了孙膑的建议,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韩国使者,答应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哀侯大喜,奋力抵抗魏军。而毕竟弱不胜强,前后交兵五六次之后,韩军尽皆大败,再次派使来齐,请求速发救兵。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一定的伤亡,实力有所削弱。于是,齐国抓住了韩危、魏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军,数万、兵车数百乘,浩浩荡荡离齐攻魏敦韩。

这一次,孙膑又一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他认为“夫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计,唯有直走魏都耳!”魏惠王见齐军又杀气腾腾直扑大梁而来,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急忙将魏军主力调回。庞涓大惊,即时传令离韩归魏,率兵10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战略决战。

孙膑并没有墨守成规。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这一次魏军有一定的准备,兵力也较多较强,而且是主动迎击齐军,来势猛烈。为了避免和魏军正面冲突,应该抓住他们兵骄和急于求战的心理,因势利导,以计胜之。他对田忌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上也说,被利诱而深入百里,去追击敌军,必丧失大将;追击50里,势必折损一半士兵。我们就要在这上面想办法、做文章。田忌进一步问他如何“因势利导”,他胸有成竹地说:“彼三晋(这里专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就要利用魏军的这心理,设法诱其中计。具体做法是,齐军装做惧怕魏军的样子,主动引兵东撤。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为3万人。魏军追兵见我军锅灶逐日减少,一定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从而助长其骄傲轻敌的思想,诱其拼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计取之。田忌听罢大喜,完全依孙膑之计而行。

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庞涓怒气冲冲地率兵从韩返魏,望西南而行,心想韩兵屡败,建功立业已垂手可得,却被齐兵侵扰,毁其大事,不胜之愤。本来要痛痛快快地与齐兵决一死战,不料齐兵又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追击开始之时,庞涓恐齐兵有诈,还是比较谨慎的,行军速度亦不甚快,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致。后来他发现齐兵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果然怯弱,闻魏兵将至竟不战而逃亡过半,士气已经低落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是雪桂陵之耻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下传令,将步兵留后徐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撒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同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动态。当孙膑得知魏军已过沙鹿山之时,屈指计程,准确地预计到魏军日暮必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马陵地势险峻,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于是孙膑命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准备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士兵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身上用黑煤书写了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弓弩手一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弩也叫“高弓”,是用机关施放的弓,一次可射数支箭,亦可射石,杀伤力比一般的弓要厉害得多。孙膑吩咐他们,今夜一发现火光,就一齐放箭,不得有误!

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来到马陵道时,恰好日落西山,其时十月下旬,又无月色。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但昏黑难辨。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一起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教退兵,可惜已经晚了,齐军万名弓弩手一见火光立刻万弩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顿时大乱,被四面包围,既无法抵抗,又无处远跑,全部被歼。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即引佩剑自刎其喉而绝。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10万魏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没,统帅太子申亦成俘虏,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围魏救韩”,多计并用,环环相扣,功垂青史

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大振,诸侯慑服,中原霸主之尊也取魏而代之。孙膑“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军事谋略,以强示弱、迷惑敌人、因势利导的战略战术,使他名扬天下,功垂青史,实现了平生抱负。

到了这里,孙膑总算是施展出了自身的才华,锋芒毕露,然而,他国内的对手邹忌还在对他和田忌时刻防范和充满敌意,总以为他们会对自己的位置构成威胁。聪明绝顶的孙膑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班师回朝的时候给田忌出了一个极好的进退皆可的良策,可惜田忌终没采纳,最后果然被邹忌陷害,逃亡楚国。那么孙膑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且看本系列最后一集:为田献计,兵书传世,兵法千古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