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南瓜燈,巫婆帽,白色的骷髏,血紅的衣裳,11月1日前,又開始鬧“萬聖節”了,在中國,這成了許多幼兒園裡傳統活動。

有的家長自己都是糊里糊塗地追隨,他們並不在意娛樂外表下的文化意識塑造。

有的家長在抱怨和反對,卻又無可奈何,因為倡導者帶有強制的味道,不得不去購買道具和服飾,以幫助小孩完成“作業”。

如果說成年人是為了渲瀉情緒和社交功能(消費,戀愛)需要,那麼小孩子則是被“萬聖節”。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2016年,中國兒童一張萬聖節照片曾上了許多媒體的版面,一名小孩被打扮成“無臉鬼”的樣子,嚇哭了許多同學。

這事發生在臺灣省,是中國最熱衷洋節的地區, 也是“去中國化”最瘋狂的地區。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萬聖節過後的東京街頭,除了遍地垃圾,還發生了多起性騷擾和打砸公共財物案件。

韓國,菲律賓的萬聖節氣氛也是一年強過一年。

它們有著共同特點:都是深受美國影響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

也就是說,萬聖節只是一個文化符號,雖然根源來自宗教,但通過娛樂方式將西方宗教文化深深紮根於精神殖民地上。

從歷史發展來看,文化影響力的強弱,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強弱,中國強勢時,中國的節日就會流行於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美國強勢時,就是今天的樣子。

問題是,中國是美國的盟友嗎?不是,中國是美國的依附者嗎?不是,中國是美國的追隨者嗎?也不是。

萬聖節氾濫,是英語系國家文化傳播力的體現,它不需要強制,自然會有人主動配合,並相信自己與世界潮流同步。

有的學者憂心忡忡,前幾年提出過警惕洋節的觀點,手段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效果並不好。

直接了當地說,萬聖節就是糟粕。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然而,它又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美國今年萬聖節經濟價值約為90億美元,去年是91億,甚至有大麻糖果出售給小孩子,聖路易斯緝毒局(DEA)昨天還在提醒家長注意。

在龐大的商業利益面前,萬聖節的負面信息被過濾,再瘋狂的行為也會被網媒稱為有趣,好玩,滿滿的善意。

推進萬聖節的動力與呼籲冷靜對待的力量相比,就像一場森林大火和一盆水,就像此文,只是潑向火場的一杯水。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這何嘗不是娛樂至死的一種表現?青島地鐵萬聖人前夜的“樂趣”,並與出行市民發生激烈爭吵,早晚會變成定期出現的社會問題。

成年人怎麼折騰?只能拜託他們不要突破法律底線,你要瘋,不要逼著社會跟你一起瘋。

關鍵是萬聖節對校園的入侵,對小孩子的影響,必須要做出評估,相關部門根據結果採取對策。

萬聖節

西方的節慶,不管根源來自何方?比如農耕,婚喪,最後都會成為宗教一部份,因為它們長期處於政教合一的權力結構之下。

萬聖節,就是“萬鬼節”,據說在公元前五世紀,愛爾蘭凱爾特人將10月31日定為夏末,此時太陽進入天蠍座,冥王星則在射手座。

太陽像徵人間,冥王星代表冥界,二者的吸引和排斥會形成神秘的超自然力量。鬼魂降臨人間,凱爾特人生怕成為鬼魂重生的替代品,想法設法避免自己成為犧牲品。

用中國話表達就三個字“鬼上身”。

機智的凱爾特人會在這一天夜裡,熄滅家中蠟燭,爐火,表示家裡沒人。男人們成群結隊,戴上猙獰可怕的面具上街鼓譟,想把鬼嚇跑。

這個來源並不完整,萬聖節是後來發展起來的,比如南瓜,土豆是美洲的,蛋糕放銀幣是維京人搞的,古愛爾蘭不鑄幣……

這種方式慢慢在歐洲蔓延開來,成了萬聖節(HALLOMAS),也寄託著希望逝去親人進入天堂的願望。

再發展下去,萬聖節成了生者與死魂靈溝通的時間段, 巫師巫婆因此生意興隆。

教會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控制人們的思想。恐懼,是人類尋求宗教慰藉的主要動力之一。

但萬聖節在東正教地區被阻隔,俄羅斯不過萬聖節,除了宗教分離因素,斯拉夫民族文化也不怕鬼,恐嚇並沒有什麼用。我以前看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時,就感覺老毛子不怕鬼,有酒就行,哪怕是在黑夜的沼澤地裡。

西方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成了世界最強者,冷戰後是美國,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宗教,他們的文化開始侵襲全球。

到今天,所有的洋節在東亞地區都能找到響應者和追隨者,併成為社會潮流,成為商家牟利的好時機。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每逢萬聖節,必定是一場集體無意識的狂歡活動,形式和方式,全部模仿美國,頂多摻點中國元素。

向小孩進攻

一些人對反對洋節的態度非常反感,說這是中國“民族主義”抬頭,洋節無錯,錯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拒絕洋節,就是拒絕樂趣。

所以你也不好說什麼,原來“民族主義”是如此脫離時代。

很不幸,特朗普來了,他大聲疾呼“愛國主義”:不愛美國的人,不用呆在美國。還自稱自己是“民族主義者”(10月22日,休斯敦)。

有的事情現在都不用我們出手,特朗普會過來把它們臉打腫。

萬聖節能在短短几年在中國興起,我相信它會衰退,但前提是要保護好我們的孩子。

南瓜燈裡那根蠟燭就是招喚亡魂用的,作為一位家長,要招魂你自己去招,怎麼能讓小孩幹這事?

平時,帶著小孩走路上,晚上看到路邊有老太太燒紙錢給亡魂,都會心裡發毛,趕緊護著小孩。為什麼到了萬聖節,你讓小孩招魂?

他們會說,不是呀,美國小孩也這樣,而且還有討糖果,搗蛋的歡樂氣氛,那阿拉伯世界小孩的 “糖果節”你過不過?齋月後第14天,氣氛更熱烈。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兩天前,菲律賓一位母親將自己六歲和兩歲的女兒打扮成無頭鬼和劊子手,戰勝了所有同學,連英國《每日郵報》也報道了。

這時侯,兒童心理健康專家不見了,未成年人不能接觸暴力.血腥.恐怖畫面的說法也不見了,紛紛裝出一副跟上潮流,與子同樂的樣子。

羊群是無意識的行為體,糊里糊塗的萬聖節中,小孩子就是羊群,大人無非是大一點,肥一點的羊,鞭子在誰手裡?

當拿鞭子的說兒童心理健康很重要,馬上響應:很重要,很重要。

當拿鞭子的說萬聖節很開心,馬上應響:很開心,很開心。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昨天,臺灣女明星隋棠在網上公開發文,拒絕讓自己的兒女過萬聖節。

理由是不想讓孩子接觸“另一個世界”,包括鬼、幽靈、殭屍和死亡,否則,只會給小孩留下心理陰影。

隋棠是明星,能說出這種逆流的話算是有勇氣了,的確讓一些臺灣母親覺醒。

中華文化圈跟西方文化圈,本來就有很大的差異,一味迎合洋節,難道僅僅是商業利益驅動?並不簡單。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日本女孩的納粹裝,歐洲媒體不幹了。萬聖節有沒有覺得很膚淺?不膚淺怎麼吸引小孩子?

當然,我們可以用善意的眼光,溫和的口氣去對待這一切,因為中國人善良,包容。很多父母儘管困惑,但不敢真的去反對,怕被嘲笑為落伍者。

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有勇氣保留和捨棄,因為它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

面對西方文化時,卻有照單全收的趨勢,難道它們就沒有這兩面?說好的獨立思考呢?

萬聖節氾濫,實在是看不到”文化“二字,樂趣?中元節讓小朋友在教室裡燒紙錢玩,他們會更開心。

“萬聖節”能不能放過中國小孩?

兒童是來學知識,學禮貌,培養人格的,不是來學裝神弄鬼挖眼球的。 大人自己迷失了,把這種東西推到小孩子身上,社會責任心在哪裡?放過小孩吧。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