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榆陽區“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改革助推特困人員精準脫貧

冬雪過後,陽光耀眼,松枝上掛著未消融的積雪,空氣中透著清冷新鮮的氣味。雙下肢截癱整整19年的尹買旺操控著電動輪椅,來到榆陽區老年護理院活動室窗前曬起了太陽。“這十幾年來,我做夢都沒有想過自己還能坐著曬太陽。如今我的願望實現了,是榆陽區老年護理院的醫護人員讓我獲得了新生,這裡就是我第二個家!”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五保”老人尹買旺接受康復檢查

尹買旺只是榆陽區享受“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改革政策中,眾多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員之一。

在脫貧攻堅戰中,榆陽區堅持政府兜底與社會養老相結合,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全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依託高新醫院老年護理院進行就醫就養式供養,率先在全市探索開展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改革試點工作,徹底解決了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綜合養護和醫療保障的難題。

兜底新舉措——

全區所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都可在老年護理院安家

榆陽區現有農村特困人員861人,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近24%,其中完全失能49人,半失能133人,佔農村特困人員總數的21%。這一群體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失去或者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成為精準脫貧的難中之難。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醫護人員給老人日常檢查

在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精心籌備的基礎上,2016年11月,榆陽區充分利用民辦醫療機構管理機制靈活的優勢,許可轄區的榆林高新醫院設立了一所民辦養老機構---榆陽區老年護理院,並與其簽訂了《榆陽區老年護理院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協議》,將全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依託高新醫院老年護理院進行就醫就養式供養。

尹買旺就是在這次摸底調查中被確定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隨即被接入老年護理院。

今年49歲的尹買旺,是榆陽區魚河峁鎮五保對象。1999年,失去雙親的買旺因營救工友在礦難中受傷,造成雙下肢完全截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他的姐姐照顧他沒幾年,也突然離世。此後的10多年,魚河峁鎮政府僱傭老黨員崔升旺照顧買旺。買旺受傷後,腰部和腿部全由鋼板固定,他的下肢肌肉嚴重萎縮、失去知覺,並出現多處壓瘡。由於得不到專業的護理,他的身體情況越來越差,人的精神也萎靡不振。“我那時候總覺得自己活著,就是在等死。”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護理人員向老人講述新聞

“當時高新醫院王濤副院長給我檢查後,說我有希望坐起來,這一句話讓我激動地睡不著覺。”買旺告訴記者。此後,通過醫護人員精心照料和康復師的截癱肢體綜合訓練、關節鬆動術訓練、微波氣壓療法等康復治療,買旺的雙下肢肌肉萎縮及腰部僵直症狀明顯改善,全身壓瘡也已全部治癒。2017年6月9日,買旺在下肢癱瘓整整19年後,奇蹟般地坐了起來。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快,快推我去窗戶邊坐著曬曬太陽。”

“我現在生活得非常有規律,洗漱、吃飯都有專人護理。有專業的康復師對我進行康復訓練。”買旺笑著告訴記者。

現在,榆陽區所有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都可根據個人申請、經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審核、區民政局核准,在簽訂三方協議後入住老年護理院。目前,老年護理院已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53名。

開創新生活——

養老、醫療、康復三種模式可隨時切換

“‘醫養結合﹒集中供養’區別於單純為供養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傳統供養服務方式,它從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的綜合供養服務需求著手,可以為供養人提供全面、周到、個性化的醫療護理服務。”榆陽區民政局局長郭錦飛介紹道。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護理人員給老人餵飯

17年前,馬合鎮補浪河村的劉寶元因感冒發熱引發脊髓炎,導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覺。在榆林、西安各大醫院求醫無果後,父母親將年僅16歲的劉寶元帶回家,每日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劉寶元唯一能做的運動就是爬行,就連睡覺也是在下巴處支撐一個大枕頭,用趴著的姿勢入睡。2016年12月,劉寶元通過區民政局與高新醫院聯合篩選,入住高新醫院老年護理院,每天都能吃上正點飯,還有專業的康復師為他做針灸理療。最近,買元已經學會自行向右翻身了。

老年護理院按照每3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配備1名專業老年護理員,配備了專門的老年護理、醫療、康復和生活等設施,並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服務規範,為入住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提供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慰藉、文化活動、健康諮詢檢查、疾病診治護理、康復保健、臨終關懷等一系列的綜合養護服務。具體工作中,根據特困人員健康和自理能力情況,相應的醫療和養老服務實行靈活動態管理,正常情況下由護理員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一旦發生疾病,隨即就地轉入“醫療模式”,由責任醫生和護士對其進行專門診治和分級護理。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護士長高媛哄孩子般給嬌嬌糖果哄她開心

榆陽區政府區長賀利貴說,“通過一年多的成功實踐,榆陽區‘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改革試點工作運轉順暢,效果明顯。在沒有增加政府政策外支出、沒有增加財政負擔、在相關養老和醫療費用完全可控的情況下,打開了醫中帶養、養中帶醫、優質高效、安全健康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新局面。”

專業護理團隊——

用大愛書寫人間真善美

“讓特困人員穿的暖暖的,吃的飽飽的,睡的香香的,笑的樂呵呵……這就是我的初心。我是黨員,我願意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為他們服務,讓他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2017年12月27日,榆陽區委常委班子在高新醫院舉行“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改革助推精準脫貧主題黨日活動,預備黨員、80後、老年護理院護理二區護士長高媛在介紹工作時說。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慶祝元旦

高媛原就職於該院內科護士長,2016年農村特困人員入住該院後,高媛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了內科護士長職位,主動到護理院挑起服務老人的重擔。

“榆林高新醫院是榆陽區‘兩新’組織黨建示範基地,以‘紅鑄醫德,傾情大愛’為黨建主題,秉承紅色大愛,厚植紅色基因,將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扶老愛老的優良傳統,融入了實實在在的工作當中。”榆陽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副書記李世懷介紹。

目前,高新醫院黨委下設6個黨支部,有黨員90名。在黨員職工的帶動下,該院建立起了一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專業護理團隊。

高媛和她的同事把院裡的老人當作親人,每天給他們端水餵飯,梳頭洗衣,洗澡擦身,倒屎送尿。

45歲的特困人員蔣豔美,小名嬌嬌,雙腳患有先天性畸形,智力也僅為6歲左右。每天追在後面叫高媛“媽媽”。高媛每天早上要提前兩個小時到崗,帶著兒子的玩具,哄嬌嬌起床,給她穿衣、洗漱,喂她吃飯,還要陪嬌嬌玩,幾乎每次都不能按時下班。晚上得哄她睡著,才能偷偷回家看兒子。第二天,得在嬌嬌沒起床之前,再偷偷地睡在她旁邊。現在,嬌嬌學會自己吃飯了,“看著她一點點的進步,我心裡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勵。”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入院老人“慶國慶 迎中秋”

據老年護理院工作人員介紹,有一位郭奶奶,因為腿腳不便來院療養。由於長期臥床休養,造成大便秘結。護士們想盡各種辦法,奶奶還是不能自行排便。看著老奶奶這麼痛苦,護理一區護士長張娟捲起袖子,帶上薄膜手套,用石蠟油給奶奶人工取便!糞便一塊一塊扣出來,郭奶奶顏面也舒展開了。她激動地握住張娟的手說:小姑娘,謝謝你們了,我的子女也做不到這個份上呀!”

在榆陽區老年護理院,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該院護理人員實行24小時三班倒,但是,幾乎每一位工作人員從來沒能在換班時間準點下班,通常都要延遲幾個小時才能下班。

高新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源介紹,目前,護理員收入少,工作辛苦,但我們對護理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要求很高。醫院把護理員隊伍建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在院內開設福源生活護理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定期舉辦醫護人員和護理員培訓,為老年護理提供了專業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護理院擁有30多名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專家和具有老年護理職業資質的專業護理團隊,護理員都持“三證”上崗,即護理員證、護士證及健康證,專業醫生、護理人員為因病、因殘致貧的特困人員提供正規的護理服務,能有效保障貧困戶的醫療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榆林高新醫院黨員義工為老人洗腳

2017年初,榆陽區依託高新醫院建立了老年護理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面向全省培訓老年護理人員2000多人次,提高了護理員的職業素質和護理服務水平,實現了全區所有養老機構護理人員100%持證上崗。

目前,隨著《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臺,“醫養結合﹒集中供養”養老服務模式已成為我國“十三五”時期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養老服務新方向。

“這裡有愛,這裡是家!”

重陽節黨員捐資為住院老人購買過冬衣物

“下一步,榆陽區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依託全區現有的醫療機構,擴大醫養結合、集中供養覆蓋面,在2018年之內,把全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全部納入有效社會兜底保障,徹底解決特困群眾的生活和健康難題。”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