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一代科學家有責任讓國家成為一個科技強國,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麼去做,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現場聆聽報告的500餘名師生。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共同組織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安徽專場活動10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改革先鋒”潘建偉向師生們講述了自己在量子領域的創新曆程,激勵廣大青年要不負時代,儘自己努力做好科技創新。
作為一名70後,出生於浙江東陽的潘建偉,打小成績並不理想,尤其語文和外語成績,至今回想起來,仍是他數落調侃自己的短板。
潘建偉29歲時,論文就被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之一,35歲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緊接著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2017年12月,入選《自然》年度國際十大科學人物。
作為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潘建偉提到最多的就是科學研究要開放交流。在報告會中,他將自己的求學之路娓娓道來,從只想讀箇中專,到開始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從外出求學到走到科學前沿,科學報國、勇於創新和盡責堅守是潘建偉不斷強調的,也是他對年輕一代學子的寄語。
回想起當年,潘建偉開始接觸物理還要從自己的一個小小經歷說起。“初二開始學物理,當時覺得物理比語文和英語容易太多。夏天躺在父親工作的樓頂看天空數星星,物理課本就像電影一樣一頁頁被放出來,當時就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就這樣,潘建偉開啟了自己的科學之路。
量子信息技術,目前有些技術已經走向實用,比如北斗導航,就是利用量子技術來構建精密的鐘,再加上一些相對論的校準,讓導航變得更加精確。
量子通信通過量子保密手段,可以在兩兩用戶之間,提供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分發方式,這在日常的打電話、網上銀行以及駕駛遠程操控等諸多方面,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
“簡單來說,量子技術讓我們更安全地通信、更精準地測量、更超級地計算。”言簡意賅的話語裡,是潘建偉數十年在量子領域沉澱的科學成果。
2016年,由潘建偉帶領科研團隊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完成了量子通信的一大飛躍,潘建偉也被人們譽為“量子之父”。
談及這些成績,潘建偉認為科學研究首先要有大膽的想象力,敢於創新。“創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有很大勇氣去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這是科技創新所要具備的。”潘建偉如是說。
在潘建偉看來,科技對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老一輩科學家通過他們的努力已經為我們國家的國防做出重要貢獻,作為新一代科學家,要通過科技創新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為人民生活的改善,去竭盡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當天下午,整場報告會持續近兩個小時,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5所高校的500餘名師生代表現場聆聽了報告,深受感動和鼓舞。
閱讀更多 科學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