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閩清是一個好山好水,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在這個小小的閩清縣出了福州十邑的第一個狀元,許將。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許將,字衝元,1037年生於閩清縣坂東鎮文定村(舊時也稱三都)。1063年赴京會試,以進士第一名及第,是福建歷史上許氏唯一狀元,他也是福州地區第一個狀元。打破了自隋文帝開皇七年(587)科舉制度創建以來福州地區未出狀元的歷史,提高了福州在全國的知名度,為福建許氏爭得榮譽並具有時代意義。許將曾擔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等職。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梁啟超在其《王安石傳》中對許將的才能謀略,品德度量給予高度評價。

他的品格與業績主要有以下幾點:1、注重實踐,不圖虛名。2、勵精圖治,從政清廉。3、智勇雙全,化解危機。4、熟悉軍務,加強邊防。5、為人寬厚,仁愛和諧。6、文韜武略,忠心為國。7、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許將作為福州地區第一個狀元。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下閩清的許氏。許氏是最早進入閩清的的五大姓氏之一,人口在閩 清排在第七位。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進入閩清的許氏始祖為許正(人稱十一公)系許氏68世祖許愛之長子。許氏68世祖許愛於公元885年同舅父陳作梗與王潮、王審知、王審邦三兄弟隨王緒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史上稱十八姓隨王入閩)。許氏68世祖許愛也成了許氏第七批入閩始祖。因平定蠻夷暴亂作戰有功,獲鎮守泉、漳兩州。後因奸佞小人作祟,先祖棄官遠遁率大兒子(十一公)許正於公元889年初居閩清靈洞,後因駐地避寒到了十一公時遷居閩清坂東鄉文定村。

許姓,中華姓氏,屬顓頊帝姬姓子孫衍生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氏約佔中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許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許事始祖許由,字武仲,生於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詳。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後堯帝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故後人稱箕山為許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故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許氏後輩有入閩清始祖十一公在閩清繁衍生息。除了出了一位福州地區最早的狀元許將外。還出了多位名人。

許 份

許份(1079~1133),字子大,許將之子。幼勤學,能文,為父所愛。及長,以父蔭官右承務郎,管理國子監書庫,因得遍覽群書,特別熟悉宋朝典故。崇寧二年(1103)登進士甲科,宋徽宗親閱對策,對許份十分賞識,特召見於便殿,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國史編修官。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許顯時

許顯時(1896-1986),字成謀,閩清縣梅溪鎮鍾石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五月出生於師塾家庭,有兄弟3人和一個姐姐。宣統二年(1910),以優異成績考入福州商業學校。宣統三年,逸夫由南洋回國參加革命,向他宣傳講解孫中山的革命學說,使他感到振奮。辛亥革命福州光復後,顯時等29名閩清籍學生參加福建北伐學生軍。民國3年,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科深造,畢業後被派到新疆督軍公署軍事廳當科員。

民國9年,顯時獲悉長兄遭軍閥李厚基殺害而辭回閩,在福建靖國軍第4旅任軍械官,後改任福建自治軍第6路軍參謀長。次年,在執行對敵任務時被捕,脫險後即離開閩清赴汕頭。民國12年,被汕頭獨立團團長派赴詔安收集靖國軍殘部,編為福建靖國軍警衛總隊,顯時任總隊長。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警衛總隊與獨立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師,顯時任該師第三團團長,配合北伐軍東路軍在福建作戰。民國16年,調任獨立第四師參謀長,隨軍經浙江抵南京。次年,張貞部由南京調回漳州,改編為第49師,顯時任該師參謀長。同年秋,福建省政府改組,顯時出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任職期間曾盡力辦了一些實事,如拆除舊城牆、開拓公路等。

民國19年1月,福州發生盧興邦部下綁架“六委”事件,顯時是被綁架者之一。“六委”被分別關在南平、尤溪,直至10月劉(和鼎)盧戰爭盧部戰敗求和後,顯時才被釋放回到福州,恢復原職。

民國20年,顯時捐資興建家鄉鍾石小學,並把投資閩永公路的15股股權捐贈鍾石小學,作為該校的獎學金。此外,還捐資給新壺、金山等小學。此後逐年從自己的薪水中抽出相當部分,資助池步洲等留學生完成學業。

民國21年12月,福建省政府改組,顯時去職。次年秋,出任甘肅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鑑於大西北交通不便,顯時到任伊始,便向省主席提出興修公路的建議,經同意後,便動工修建蘭州—西安公路、蘭州—寧夏公路、蘭州—青海公路。在施工過程中,他同技術人員一起,白天攀山越嶺深入實地踏勘,夜晚查看草圖、計算距離、研究工程難點與進度,僅用兩年多時間便全部竣工,並在公路沿線興建護路工的道班房。

西安事蹟後,甘肅省政府改組,顯時去職回上海賦閒。民國26年8月,作為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專員的顯時,受該委員會的派遣,再度赴蘭州,在西北運輸處工作。不久調到第8戰區司令部任中將高級參謀兼經濟作戰處處長,隨後又兼軍事工程處處長,在與謝覺哉為代表的中共駐蘭州辦事處的接觸過程中,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顯時辭去軍職,回到福州。不久接任福建省銀行總經理。民國37年春,他任用中共地下黨員陳紘任香港分行經理,劉子崧任省銀行主任秘書,掌管機要,為日後起義做組織上的準備。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即後來的“民革”)。

民國38年春,陳紘代表福建省銀行與中共華南局建立秘密的正式關係。8月初,陳託人送信請顯時赴港相商機密要事。他即將總行的工作託付子崧代行,於10日乘機赴香港,與華南局代表詳細洽談起義事項和應做的工作。而劉子崧則按照顯時的囑託,團結總行職工、行警護衛銀行,準備迎接解放,使總行的全部財產完整、順利地移交給民政府。1949年10月,他在華南局的安排下回到福州,受到中共福建省委領導人的歡迎和慰問。

新中國建立後,顯時歷任福州市政協副主席、福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和民革福州市委主任委員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下放到古田縣平湖。1978年“右派”問題得到平反。同年被選為“民革”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1983年4月,當選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6月,當選“民革”福建省主委。

許顯時衷心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方針。他身體力行,帶動民革成員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熱情讚頌中共關於“一國兩制”的設想,並以耄耋之年,不辭辛勞,親自聯繫、接待“三胞”,引進僑資,還積極幫助落實黨的統戰政策,為“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1986年12月14日在福州逝世,終年91歲。

在這麼多名人出生的一個縣裡有多少村落姓許呢?據統計許姓分佈在閩清文定,林洞,洪安,山墎,鼓舞(葫蘆門)潘亭,黃石,鍾石,許厝,前洋,玉井,樓下,前厝,玉廳,旗杆厝,上寨,刀霞,塘邊,白雲,後壠,高厝前,塘下,東橋。

塔莊鎮林洞村:唐龍紀元年(889年)許令驥(許陶)有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從泉州經福州入永福(今永泰縣)過魚坑,到閩清林洞西溪尾大灣定居,今傳42世。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坂東鎮文定村:唐光化三年(900年)許正四世許七有林洞遷移貴湖,後定居三都龜洋(今文定村)今傳40世。

池園鎮坑頭村:宋代初,許正五世孫許繼恩遷移坑頭(今高厝前)其後裔分別塘下坑西,塘下新宅,塘下坑東,今傳35世。

下祝鄉前洋村:唐代,許十六有閩清龜洋遷侯官礁溪安仁裡(今閩侯縣廷坪鄉)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許十六四世孫許五郎有候官安仁裡回遷下祝前洋村,今傳33世。

池園鎮潘亭村許姓:清康熙年間(1712~1722年)許子賢有永春小姑庵邊遷閩清十一都潘洋(今潘亭村)傳17世。

梅城鎮鍾石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許而芝有閩清三都大井厝遷一都(今梅溪鎮)鍾石村,現居村300餘戶,1000多人。


閩清十大姓氏之——許姓


此外閩清龜洋二十二市孫許世禮遷移樓下村,今傳19世。許唐遷前厝,今傳19世。許禚遷玉廳,今傳17世。二十三世孫許禎遷王井,今傳8世。三十世孫許時珍遷塘邊,今傳11世。其後還遷鍾石,白雲,後壠及閩侯古洋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