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諸葛亮不是一個好合夥人

衛哲:諸葛亮不是一個好合夥人


諸葛亮不是一個好合夥人

我喜歡看《三國》。諸葛亮是劉備最好的合夥人,我年輕時特別崇拜諸葛亮。

創業以後隨著對管理理解的深入,三件事讓我對諸葛亮合夥人的人品打一個問號。劉備這輩子有三次生命危險時諸葛亮都不在身邊,而且每次 CEO 諸葛亮都會對董事長劉備提出反對意見。

第一次劉備在長坂坡帶著幾十萬老百姓逃命,眼看馬上要被曹操追到,幸好救兵及時趕到才解圍。第二次劉備決定去進攻西川(現在的四川),諸葛亮也提出很多反對意見,最後陪劉備去攻打的人是龐統。第三次劉備要進攻東吳,諸葛亮又強烈反對,劉備只好再次親征。

好的合夥人,一定和創始人共患難。

是不是諸葛亮人品有限,水平很高呢?事實證明水平也一般。

第一、沒有做好團隊建設。中國有句老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劉備死後,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這樣的人才問題是誰造成的?諸葛亮主政整個蜀漢,既沒有能夠成功引進人才,也沒有能夠更多地培養人才,說明諸葛亮不能夠對團隊建設起到貢獻。

第二、沒有建立授權制度。諸葛亮最後是累死的。原因是軍隊裡面 20 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諸葛亮批准。這說明內部沒有一個很好的授權制度。他不願意授權,結果自己累死,蜀漢也沒有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

第三、不懂得控制風險和回報比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提出想帶 3 千精兵偷襲子午谷,被諸葛亮否決了,後來他帶著 30 萬人北伐。假如魏延提出的是 15 萬大軍,諸葛亮不同意是正確的。這樣的冒險會把整個公司輸光。在早期創業階段需要摸索模式,3 千人僅相當於 30 萬人的 1 %,所以這樣的否決是不明智的。好的合夥人要懂得控制風險和回報的比例。

另一方面,團隊是創始人的鏡子,從諸葛亮身上也照出了劉備的侷限性。他很大的一個侷限就是沒有聽進去諸葛亮非常好的建議。

不承認自己的短板,誰也找不到合夥人

衛哲:諸葛亮不是一個好合夥人

合夥人首先是數量,然後是質量。

第一、創業團隊要控制合夥人的數量。我覺得絕大多數草根團隊合夥人數量在三到七人之間最合適。兩人和沒有合夥人沒區別,有矛盾時這個制度沒有用。三個人比較好,尤其當裡面有一位女性,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到了七人以上意見就不容易統一。

第二、質量。質量包括人品和水平。人品優先於水平。

人品必須要經過考驗。在很多合夥制企業中,都有類似預備合夥人的機制,在這個階段要有所考驗。嘉御基金也有預備合夥人階段,我們的董事、總經理就是預備合夥人。他們的工作水平,待遇、經濟利益跟合夥人是一樣的,但是沒有合夥人的政治權力。在這個預備階段,不是證明他能力有多強,而是我們要考察在他吃虧的時候,能不能吃虧,符不符合價值觀。價值觀很重要的核心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合夥人一定是做好準備願意在這個團隊中吃虧的人。

對於一引進就要求當合夥人的人,建議不要錄用。預備期都不願意接受,以後吃大虧不可能會同意。嘉御基金從來沒有直接引進過合夥人,每個人必須從預備合夥人幹起。而且我們並不承諾預備是能夠轉正的,這是人品的第一個檢驗。

在水平方面,最重要的是跟創始人的互補性。

互補性的難點通常在於創始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短板。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就無法欣賞別人的長板。馬總之所以選擇蔡崇信作為最早的合夥人,是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的短板。他永遠不想搞懂財務,就找一個很信任且這方面能力比自己強很多倍的人。

所以一個創始人如果不承認自己短板,就很難找到互補的合夥人。但是瞭解自己短板的過程非常痛苦,要用筆寫下來看自己哪些事真的不行,這樣你才對合夥人充分尊重。合夥人也會覺得能合在一起。所謂合夥,能夠形成更大的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