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變“10+1”,聽市長講南京優化營商環境的“用心”故事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軟實力、核心競爭力,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

《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政策措施,一系列惠及企業的舉措受到廣泛好評。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政策制定,經歷了從最初“1+10”體系到最終“10+1”框架的變化。1月9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市長藍紹敏在參加秦淮區代表團審議時透露了這一變化背後的故事。

“1+10”“变“10+1”,听市长讲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用心”故事

“優化營商環境100條,現在大家看到的是‘10+1’框架,但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是‘1+10’體系”, 藍紹敏介紹,這裡的“1”是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一個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10”則是相關部門各自從自身的工作角度出發,制定的若干項細則。

“當時,各部門都感覺這個體系已經比較成熟,我聽後問了一句話,這個文件出去,企業有獲得感嗎?”藍紹敏說,市委、市政府研究後提出,能不能把‘1+10’變成‘10+1’?簡單說,就是挑企業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10個問題分別制定政策,然後加1個“兜底條款”,用這樣的“10+1”,更有針對性地回應企業在發展中的所需所盼。

從政府部門“自拉自唱”制定政策,變成了站在企業視角、訴求上想問題,這個變化實施起來卻不容易。

據瞭解,從“1+10” 變為“10+1”,不是簡單的數字之變,這個過程用了100天,三個多月。“要解決企業的一項訴求,往往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門,需要打通所有的環節,也會碰到很多體制機制的障礙。”

通過刀刃向內、流程再造,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形成最終的“10+1”格局,即圍繞開辦企業、不動產登記、建設項目審批、跨境貿易、水電氣及網絡報裝、產權保護、金融服務、企業用工保障、企業獲得用地、企業納稅及降本等10個具體事項和1個全程兜底服務,形成11個方面100條政策,推動疏堵解難去痛的流程再造和制度創新,努力做到“受理前服務指導最優,受理後辦結時限最短”。

“1+10”“变“10+1”,听市长讲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用心”故事

南京優化營商環境100條中,有15條全國首創的措施、 30條國內領先的措施,與其他城市同步推進的措施有55條,這些急企業所急,解企業之難的舉措,體現了南京深化改革的決心,也體現政府部門思想解放的突變。

除了在政策制定上順應企業需求之外,南京在民生實事推進上也充分體現了“用戶思維、客戶體驗”。藍紹敏在審議中還提到了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隧道里的廣播,有群眾反映開車進入長江隧道、揚子江隧道等地往往沒有廣播信號,聽不到路況信息。老百姓的這一小小訴求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真對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把完成揚子江隧道等63.5公里隧道的調頻廣播信號全覆蓋,讓駕乘市民在城區收聽廣播無盲區列入了2019年為民辦實事項目。

故事二:建成南京南站祿口機場換乘服務體系。去年12月11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南站城市候機樓投入使用,標誌著南京南站機場換乘服務體系啟動試運行。今後,旅客在南京南站辦理登機手續,托運行李後即可乘坐地鐵、大巴等前往機場,有效縮短去機場辦理手續時間1小時,使機場輻射半徑通過高鐵相當於擴大了300公里。這一換乘體系的建設同樣源於市民和企業的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問題導向,轉換工作視角,把‘用戶思維、客戶體驗’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和服務全鏈條。”藍紹敏說,這就要求我們更多地從群眾和企業角度去想問題、辦事情、定政策、抓落實,把麻煩留給政府,把方便送給企業,把評判交給群眾,不斷提高市民對政府服務的感受度和體驗度。

“1+10”“变“10+1”,听市长讲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用心”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