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義、胡廷榮:多爾袞死亡地揭祕

1989年前,由於《清實錄》對多爾袞冬獵死於喀喇城一事記述粗略,其死前一年還議過想在喀喇城建避暑山莊之事。學術界便認定並流行清順治七年(1650),攝政王“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之說。如新型工具書《中國事典》①、《〈清代紀事本末〉白話精評》②對喀喇城的註釋、紀連海的《百家講壇·歷史上的多爾袞》等。此說值得商榷。1989年《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出版(下簡為《滿檔譯編》),書中記述順治七年多爾袞邊外狩獵事和路徑頗詳,頗有助於揭開多爾袞此行路徑及其死亡地之謎。茲試作新考。

李俊義、胡廷榮:多爾袞死亡地揭秘

一、多爾袞順治七年邊外狩獵路徑考

《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一載:

(順治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攝政王以有疾不樂,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額真官兵,獵於邊外。

此文獻未記其路徑。率諸王等“獵於邊外”的相關記載與其它文獻合。

《滿檔譯編》則較詳記述了此行路徑③。下面按日引出並說明:

(順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攝政王身體欠安,居家煩悶,欲出口外野遊,故率和碩鄭親王、和碩巴圖魯親王、多尼親王、滿達海親王、多羅承澤郡王、端重郡王、瓦克達郡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及每牛錄護軍六人、披甲四人前往圍場,巳時起程,出齊化門,宿通州河。

────────────

① 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國事典·清朝》,瀋陽出版社,1992年,第2321頁。

② 袁閭琨主編:《〈清代紀事本末〉白話精評》,遼海出版社,2006年5月,第68頁。

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第149、150頁。

“口外”,也作口北。泛指今長城以北地區。世人多以去塞外者經行要道所經長城之隘口(關口)代稱所到邊外之地,如出古北口外、出喜峰口外等。圍場,泛指此行狩獵之地,

與此後三十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才出現的木蘭圍場無直接關係。齊化門,本為元代京城東城牆之正東門名,明代更為朝陽門,但齊化門舊俗名清初還有沿用。多爾袞出此門是其最初數日前行方向為東行的一個有力證據。當日 “宿通州河”,即宿其東行所經的今北京市通州城區一帶。此日巳時出發已是9時至11時,自齊化門到通州40裡。伴隨多爾袞此行的多位親王、郡王和地方蒙古諸旗官員就二百餘人。

十四日。宿沙甸。……

此“沙甸”,即清代所稱“夏店”的另一諧音譯寫,亦或“夏店”由“沙甸”諧音轉來。今稱夏墊,在大廠縣境。此日行50裡。

十八日。宿熱河。是日賞和碩鄭親王、巴圖魯親王備鞍轡之馬各一、散馬各一;賞和碩滿達海親王、多尼親王、多羅端重郡王馬各一。

由於受多爾袞此行出古北口外一說的影響,不熟悉冀東地理的人可能會把此“熱河”判定到承德“熱河”。豈不知其次日駐地是東行40裡的遵化(見下面引文),故多爾袞此行所到熱河絕不可能是承德的“熱河”。此遵化之前一宿地“熱河”,應是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直隸幅(7-8頁)於遵化西所標註的“湯河”。此湯河東二里、長城南四里處有一歷史悠久的著名溫泉(今溫泉鄉駐地),東距遵化四十里(後來康熙多次到此溫泉沐浴,很看重這裡,既賦詩,又修池)。多爾袞應宿此湯河(或即溫泉)地方。“湯”即熱水之義,此“熱河”應是“湯河”滿語的意譯。其意雖不錯,但不如譯為“湯河”更合原意。

多爾袞宿熱河之前的十五至十七日這三天宿地缺記。自沙甸到此遵化西40裡的熱河180裡,推斷其一行用四日行程到此熱河,日均45裡,與此前後單日行程相近,符合其“野遊”散心的需求(因此行以散心為主,日程安排不緊)。

十九日。宿遵化。是日,賞遵化都堂楊興國、副將劉永衡蟒緞面貂皮袍各一、備雕鞍轡之馬各一;參將張德玉蟒緞面肷皮袍一。

十九日,多爾袞東行40裡由溫泉到遵化(縣城)宿,並賞賜地方將官。

二十日。宿三屯營。是日,賞三屯營副將張真蟒緞面貂皮袍一,帶雕鞍、轡頭、後鞦之馬一。

十二月初五日,宿劉漢河。是日,向皇父攝政王進貢:喀喇沁部多羅貝勒杜稜馬七、駝二、牛二十、羊二百;色稜公馬十、駝二,牛十五、羊一百五;……賞予杜稜貝勒蟒緞面貂皮袍一、靴一、盔甲一、雕鞍轡一、一股子皮鞍坐之鞍轡一、金盆一、銀桶一、銀二百兩、緞二十;……(按,以上省略號為所略其他進貢和賞賜內容)

多爾袞從遵化轉近東北行45裡宿三屯營。過三屯營後14天的駐地,《滿檔譯編》皆缺記。三屯營在古松亭關路上,到喜峰口只五十餘里,這表明其前行路徑無疑是出喜峰口。

李俊義、胡廷榮:多爾袞死亡地揭秘

假如多爾袞從三屯營北30裡入向西北的歧路(山路崎嶇難行)赴承德附近的喀喇城並死於那裡,其死後柩車返京必然走入古北口的就近大路,這與史料(見後文)所載柩車經遵化、石門的路徑決然不同。故多爾袞此行出三屯營後未赴承德附近的喀喇城,應是沿松亭關古路北行。

多爾袞一行出喜峰口後以後經今寬城,到平泉縣境西北部老哈河(《滿檔譯編》音譯作“劉漢河”,詳見下段)及寧城縣黑裡河川的河源區。這一帶(尤其松亭關大通道西部)多山林野獸,適宜狩獵,故筆者推斷其間必有多次狩獵活動。後來康熙帝多次出喜峰口也是沿此路徑到這一帶狩獵。

劉漢河,古北口外無此漢文地名(《避暑山莊大辭典》編著者、極為熟悉承德地區的安忠和先生亦如是說)。但喜峰口以北的平泉縣境北部恰有與“劉漢河”讀音相近的“老哈河”,清初即有老哈河這一稱謂(見《中國歷史大辭典》)。《滿檔譯編》中把後金時的滿文老哈河譯成“劉漢河”是可以理解的。其原因有二:清初對滿文檔案的記載較原始,難免會出現記述欠準之事;譯者對這一地區的歷史地名不熟悉,也會出現音譯漢用字不當問題。

多爾袞一行自三屯營到平泉縣境西北部老哈河300裡(到柳溪鄉約350裡),按多數天有狩獵活動推斷,用七八天即可到達。其實際用了11天才到達,這很可能與多爾袞狩獵墜馬傷膝而在行營養傷的留滯有關(相關文獻對這次膝創傷的時間、地點皆語焉不詳)。多爾袞十二月初五日到老哈河(劉漢河)營地接受進貢。此營地可能設在老哈北岸今柳溪鄉駐地(黃土樑子西十里)附近。沿此河谷西北行到與黑裡河川(內蒙古寧城縣西南部)的分水嶺有40裡。

李俊義、胡廷榮:多爾袞死亡地揭秘

多爾袞初六日的活動和宿地,《滿檔譯編》缺記,但清代談遷《北遊錄·記聞下》攝政王條①記到此日狩獵活動一些細節:

庚寅冬,攝政王薨於□。初,攝政王膝創,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謂其非宜。是日圍獵,值一虎,須尊者射,而眾從之。時王創甚,勉發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語後事,外莫得聞也。

再結合《滿檔譯編》記述多爾袞宿喀喇城的文獻:

初七日。宿喀喇城。是日,皇父、攝政王病重歇息②。

由上述可推知多爾袞“勉發三矢,度不自支”之日,即其七日“宿喀喇城”“病重歇息”

───────────

①〔清〕談遷:《北遊錄·紀聞下》攝政王條,中華書局,1960年。

② 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第151頁。

的前一天——初六日。這日,多爾袞一行向老哈河河谷上游行進,過中午即過分水嶺進入黑裡河川支谷八溝道山谷(有今國內著名的油松林區),下午在這裡射虎時攝政王發病。此日宿地應在八溝道山谷谷口(與黑裡河大山谷交匯)的今黑裡河鎮駐地大營子,其東70裡即喀喇城。假設初六日多爾袞還在平泉縣的老河川上游,那他射虎發病後向前日宿營地轉移最方便(不超過30多里),顯然不可能翻山去百里之外的喀喇城。故其初六日射虎發病在黑裡河川八溝道山谷,毫無疑問。

黑裡河林區是七老圖山林中至今林相最好的地帶(今有黑裡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當時很自然成為喀喇沁王公為多爾袞和後來的康熙佈設圍場的重要選地。

初七日多爾袞宿營的喀喇城,位於關內京師通向塞北最重通道之一──松亭關路上。這裡曾有燕國防禦東胡的城堡,漢代大量屯兵抵禦匈奴的要塞(平岡城),明太祖時修築新城、屯兵積糧,是對抗北元的北邊重鎮。這裡也是多爾袞“病重歇息”及其就近返京都最方便的地方。

《滿檔譯編》又記:

(於喀喇城),初九日,戊子,戌時,皇父攝政王猝崩。②

對此,諸文獻所記無歧義,只是詳略有別。多爾袞死亡時間在順治七年臘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晚7時至9時之間(戌時),享年39歲。

二、多爾袞柩車返京路徑考

多爾袞柩車的返回路徑對探索其死亡地頗有幫助,特予考證。《滿檔譯編》記多爾袞猝死後之事有云:

(初九日)是夜,和碩鄭親王等議,派眾固山額真向皇上報喪。十日,哭送靈柩回 府。沿途州縣官皆迎於道旁,跪哭候過。

十七日。未時,入東直門。③

上述與《世祖實錄》相關內容同。多爾袞柩車於十二月十日從喀喇城出發,

十七日下午1至3時之間達京,共行7天半。柩車回京師行何路徑?《世祖實錄》卷52載順治八年正月甲申,議英親王阿濟格罪時,談及此前多爾袞柩車途中過石門事④:

(柩車)進石門之日,鄭親王見英王佩有小刀,謂吳拜蘇拜、博爾惠、羅什等曰:“英王有佩刀,上來迎喪,似此舉動叵測,不可不防。”

此石門,古代俗稱“石門口”,後多稱石門,在今遵化市西45裡石門鎮。柩車經此地是

───────────

① 胡廷榮,安忠和:《木蘭圍場開創年代新考》,《中國方域》,1999年第6期。

②③ 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第151頁。

④ 中華書局影印(電子版),《清實錄》(第三冊),第408頁。

多爾袞柩車走喜峰口路回京的可靠證據。自該喀喇城起行沿此路到京師730裡,柩車用了七天半(白天),日均行近百里,這是深冬臘月晝短夜長條件下抓緊趕路的行程安排。

假如多爾袞死於承德府治西南35裡的喀喇城,則柩車回京,走古北口大驛道為四百里。(《承德府志·卷七疆域》稱承德府治“西南至京師四百三十里”①,今里程221公里②,再減承德至喀喇城的35裡。)按每日行近百里,只用4天半即可到達。而此柩車實際所行是七天半,這也能從另一個側面佐證柩車的出發地,也即多爾袞的死亡地不是古北口外承德附近的喀喇城,而是喜峰口外寧城縣清代的喀喇城,今為甸子鎮黑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俊義、胡廷榮:多爾袞死亡地揭秘

三、結語

綜上所述,順治七年冬,多爾袞口外狩獵路徑是出喜峰口的松亭關路,其最後狩獵地在在與平泉縣西北部相連的寧城縣境西南部七老圖山林區。其死亡之地在今寧城縣的黑城,其柩車也沿此松亭關路回京。這與清代承德喀喇城毫無關係。

附記:本文選題承蒙內蒙古寧城縣周鳳玉先生提出,謹致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