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由侯孝賢監製,劉傑導演,楊冪、郭京飛、李鴻其主演的影片《寶貝兒》將在10月19日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因為嚴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拋棄的棄兒江萌,試圖拯救另一個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嬰兒的故事。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劉傑將鏡頭對準了殘疾棄嬰這一現實主義題材,影像風格充滿了紀實感。大量晃動的手持攝影讓整個故事變得無比殘酷和悲情。更重要的是,劉傑在影片中直接拋出了一個糾結痛苦的問題:殘疾嬰兒到底是放棄還是選擇保護。

1.

棄嬰抉擇的道德困境

這涉及到“保護人權”和“中國儒家信念”之間的角力爭鬥。江萌作為一個有著先天性疾病的棄嬰,她深知此類人群的痛苦,所以當她得知病嬰父親想要放棄孩子的時候,她會想方設法去拯救保護。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因為她認為這是剝奪生命,傷天害理的事情,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不管是否健全,都應該好好把他撫養長大。這是父母的義務,也是孩子生存的權利。江萌作為曾經的棄嬰,她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下一個悲劇的誕生,而她所做的就是如何挽救這個悲劇。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但是病嬰父親所持的想法卻是想要放棄這個孩子,他是典型儒學信念的代表,儒家講的是父母有對孩子的控制權,包括生活方式和生存權利。

病嬰父親有著自己的思考,他想放棄孩子也是為了能讓他早日解脫痛苦,而他對妻子隱瞞,也是想把這個痛苦留給自己承受。

從這一角度而言,病嬰父親有著自己道不明的傷痛。這也讓劇中角色以及我們進入了一個道德困境,對於這場道德拉鋸戰,電影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將雙方的觀點攤開在觀眾面前,劉傑自己也說,“對我來說,沒有答案的辯論更有意義”。

2.

殘疾孩童的生存困境

電影最為真實而殘酷的,還在於它將殘疾嬰兒這一邊緣人群直接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一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的群體。

病嬰父親之所以想放棄孩子,也是因為殘疾兒童成長的不易,他們長大後需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層層考驗。有的殘疾棄嬰甚至不能自我料理,這牽扯到巨大的人力財力,還會加重整個家庭的負擔。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對於病嬰父親而言,放棄孩子,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他本可以與生俱來的生存權利便被無情剝奪。這也是為什麼江萌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拯救殘疾棄嬰。但是就如之前所說,如果真的拯救下來,殘疾兒童的未來生活會怎樣?他們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嗎?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其實不單是殘疾兒童,影片中那位被棄嬰的性別是女性,這樣的人設處理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其實在諷刺社會對女性歧視的這一偏見態度。

在《找到你》中,姚晨扮演的律師就曾經道出這一事實:這個社會對女性要求的太多了。而女性也往往會產生更多的悲劇,就像《嘉年華》裡少女被性侵的無奈和無力。

3.

成人語境下,“寶貝”的身份困境

電影名叫《寶貝兒》,但這個寶貝卻即將被拋棄,這是劉傑對其的一種冷漠諷刺。他們生下來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也沒有所謂的“身份”。

他們本身沒有選擇權,完全是被動的。嬰兒在成人的父權語境下十分之渺小,就像在《熔爐》裡,無辜的孩子遭到可怕的男性老師性侵,而他們一絲辦法都沒有。

在此刻,他們的身份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成人。女性就更為悲慘,她們在這個世上,隨時會遭受突然其來的暴力。

她們作為一個客體,終日被男性虎視眈眈的注視。在影片中江萌就不得不承受著其他人的歧視,而她也是比其他人更努力的工作,以便能適應這個現實而冰冷的社會。

如果我不完美,還是你的寶貝兒嗎?

影像基調雖然冰冷殘酷,但江萌身上與生俱來的善良卻給人帶來一絲溫暖,這也讓電影充滿了憐憫,同情和勇氣。

電影所要傳達的不單是關注殘疾兒童這一問題,冰山之下,還隱藏著對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以及對中國傳統價值觀“養兒防老”的一種無聲拷問。劉傑所做的只是把問題攤開,至於誰來解答,則留給觀眾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