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

數字化生存

最近這些年,每年的跨年這幾天各個常用的APP都在做基於你個人數據的年終盤點,拿我自己來說,我的跑步軟件告訴我跑了多少公里,外賣軟件告訴我點了多少外賣、片區排名多少,聽歌軟件告訴我總共聽了多少歌曲、喜歡的音樂類型和歌手專輯信息、聽歌的習慣等,甚至我用的銀行APP都來湊熱鬧,你收支分別是多少,錢都用去哪裡了,你的情況在同齡人中處於什麼個百分比。

出行軟件告訴我過去一年的生活軌跡、閱讀軟件告訴我閱讀習慣和愛好、我的專欄平臺告訴我過去一年的文章訪問情況和讀者喜好,社交媒體告訴我每天的線上生活方式。等等等等,各種各樣,不一而足。

我的感覺是,在某些方面,這些軟件已經比我更瞭解我自己,我每次翻閱這些年終盤點的時候,很多細節處都會讓我感到驚詫,一方面它比我記憶力好,記住了我很多早已自我美化和裁剪過的日常,讓我在飛逝的時間裡可以找到一些早已淡化的記憶片段來溫習,如同父輩翻看家庭相冊一般。另一方面它記錄的自己有些角度自己從不這樣自我觀察,顯得異常陌生,如同從不自拍的人不小心打開了手機前置攝像頭一樣,被屏幕上跳出來的大臉嚇一跳。總要反覆回憶和求證,最後不得不承認它是對的。

因為這幾年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達,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生活的品質,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其實你靜下來想想都只是出現了幾年而已,比如外賣平臺、網約車、移動支付、小視頻等,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對這些平臺讓渡了自己的隱私和數據,以換取他們更好的為我們服務,他們通過反覆採集我們的數據去深度學習,最後反哺出一個對我們更合身的結果。

比如我現在早上打開網約車軟件,他就會默認我要去上班,首選的目的地就是公司,中午打開外賣軟件,推薦的就是適合你口味和生活習慣的午餐的推薦,跟晚餐的絕不一樣,打開小視頻或者新聞類軟件,推送給你的都是根據你喜好篩選出來的結果,你如果願意可以一直刷下去,你下班的時候回家,導航軟件給你推薦的路線,是基於大數據篩選出來的最快的路線……所有的這些軟件都在用越來越人性化的方式取悅你,你有時候甚至會被他們的貼心而感動和震驚。

2018年大熱的書籍《未來簡史》裡面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分層,以後會出現一個階層叫“神人”,他們是金字塔尖的人,他們掌握了這些軟件的算法,通過控制這些軟件的算法,來達到控制其他大部分的普通人。被控制的這些人還絲毫不會有被控制的感覺,一方面軟件和算法足夠了解他們,可以無止境的取悅自己,另外一方面,隨著技術的進化,你可能壓根感受不到算法在控制你,還是你控制算法。

比如每天你都根據天氣預報來選擇著裝和出行方式,算法可以稍微微調,就控制你的穿什麼衣服,你出行的時候根據導航軟件來決定路線,算法可以輕鬆決定你走那條路,怎麼走。這些場景下大概率下你會被輕鬆控制。

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新聞軟件的算法決定給你看那些角度的報道,報道的角度、順序、強度、評論人的情緒、第三方立場的聲明出現的時機、顯示的頻次等等等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你對這個熱點事件的看法和結論,很多時候,你所謂的自己看了之後思考得出的結論,只是一個算法精心引導的結果,劇本在開始時就寫好了,包括你的反應和結論。

這麼一想是不是很可怕,這些場景,有一部分已經在當下的社會中實現了,只是暫時不由一群居心叵測的人在操控而已。

更久遠的未來是朝著這個方向演變,還是另有其他可能,我覺得目前談還為時尚早,但是數字化生存的今天,你的喜怒哀樂是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未來可能要打上問號了。

未來可能就像有人寫的這一段話——“很多時候,我們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複以往的錯誤時,還以為是在堅持夢想;在消極荒廢時,還以為是在放鬆;在傷害別人自尊時,還以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時,還以為是在堅守;在隨便放棄時,還以為是在選擇;在喝得酩酊大醉時,還以為是豪爽;在不思進取時,還以為是低調。”

從這些有點黑暗的角度來想,未來的人是否能從被軟件取悅的快感中警醒可能會成為某種標誌性的能力劃分也說不定。

只不過,有時候你會真的很迷戀,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的那種感覺,有一種現實生活中完全找不到的溫暖。這也許是新時代的新型迷幻藥吧。

那能怎麼辦呢?想來想去,只能提前給你拜個早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