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

最近这些年,每年的跨年这几天各个常用的APP都在做基于你个人数据的年终盘点,拿我自己来说,我的跑步软件告诉我跑了多少公里,外卖软件告诉我点了多少外卖、片区排名多少,听歌软件告诉我总共听了多少歌曲、喜欢的音乐类型和歌手专辑信息、听歌的习惯等,甚至我用的银行APP都来凑热闹,你收支分别是多少,钱都用去哪里了,你的情况在同龄人中处于什么个百分比。

出行软件告诉我过去一年的生活轨迹、阅读软件告诉我阅读习惯和爱好、我的专栏平台告诉我过去一年的文章访问情况和读者喜好,社交媒体告诉我每天的线上生活方式。等等等等,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我的感觉是,在某些方面,这些软件已经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我每次翻阅这些年终盘点的时候,很多细节处都会让我感到惊诧,一方面它比我记忆力好,记住了我很多早已自我美化和裁剪过的日常,让我在飞逝的时间里可以找到一些早已淡化的记忆片段来温习,如同父辈翻看家庭相册一般。另一方面它记录的自己有些角度自己从不这样自我观察,显得异常陌生,如同从不自拍的人不小心打开了手机前置摄像头一样,被屏幕上跳出来的大脸吓一跳。总要反复回忆和求证,最后不得不承认它是对的。

因为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达,极大的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品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其实你静下来想想都只是出现了几年而已,比如外卖平台、网约车、移动支付、小视频等,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对这些平台让渡了自己的隐私和数据,以换取他们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他们通过反复采集我们的数据去深度学习,最后反哺出一个对我们更合身的结果。

比如我现在早上打开网约车软件,他就会默认我要去上班,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公司,中午打开外卖软件,推荐的就是适合你口味和生活习惯的午餐的推荐,跟晚餐的绝不一样,打开小视频或者新闻类软件,推送给你的都是根据你喜好筛选出来的结果,你如果愿意可以一直刷下去,你下班的时候回家,导航软件给你推荐的路线,是基于大数据筛选出来的最快的路线……所有的这些软件都在用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式取悦你,你有时候甚至会被他们的贴心而感动和震惊。

2018年大热的书籍《未来简史》里面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层,以后会出现一个阶层叫“神人”,他们是金字塔尖的人,他们掌握了这些软件的算法,通过控制这些软件的算法,来达到控制其他大部分的普通人。被控制的这些人还丝毫不会有被控制的感觉,一方面软件和算法足够了解他们,可以无止境的取悦自己,另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化,你可能压根感受不到算法在控制你,还是你控制算法。

比如每天你都根据天气预报来选择着装和出行方式,算法可以稍微微调,就控制你的穿什么衣服,你出行的时候根据导航软件来决定路线,算法可以轻松决定你走那条路,怎么走。这些场景下大概率下你会被轻松控制。

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新闻软件的算法决定给你看那些角度的报道,报道的角度、顺序、强度、评论人的情绪、第三方立场的声明出现的时机、显示的频次等等等等太多因素,都会影响你对这个热点事件的看法和结论,很多时候,你所谓的自己看了之后思考得出的结论,只是一个算法精心引导的结果,剧本在开始时就写好了,包括你的反应和结论。

这么一想是不是很可怕,这些场景,有一部分已经在当下的社会中实现了,只是暂时不由一群居心叵测的人在操控而已。

更久远的未来是朝着这个方向演变,还是另有其他可能,我觉得目前谈还为时尚早,但是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你的喜怒哀乐是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未来可能要打上问号了。

未来可能就像有人写的这一段话——“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

从这些有点黑暗的角度来想,未来的人是否能从被软件取悦的快感中警醒可能会成为某种标志性的能力划分也说不定。

只不过,有时候你会真的很迷恋,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那种感觉,有一种现实生活中完全找不到的温暖。这也许是新时代的新型迷幻药吧。

那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能提前给你拜个早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