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絡腮鬍、小眼睛、表情有點嚴肅,臺上的張辰亮和我們想象中的“博物君”有點不同。

然而,他一開口,就“驗明”了正身——正是那個文筆輕鬆幽默,愛開玩笑的博物君。

1月5日晚,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指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錢江晚報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系列講座暨錢報讀書會·IP風雲錄在黃龍萬科中心星商匯客廳開啟。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這場讀書會的主角是在新浪微博上擁有千萬粉絲的張辰亮,他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博物君”。

在虛擬世界裡,張辰亮是自然科普界的意見領袖,是十萬個為什麼都知道的“百科全書”……在現實生活中,他是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碩士,《博物》雜誌如今的策劃總監,同時也是科普作家。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這次讀書會,張辰亮帶來了自己在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的獲獎圖書《海錯圖筆記·貳》。

落雨的晚上,將近兩百名現場觀眾如約而至,靜待神秘的網紅“博物君”揭開真面目。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飛魚有一個習性是趨光,跟蛾子一樣,往光上撲,看到光,它們全從海里飛出來,飛到船上,但還得見好就收,要是太多的話就會把船壓沉。”

“撮嘴,大家去海邊就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叫它藤壺,是因為長得很像藤編的小壺,撮嘴就長得很像一個人的嘴撮起來的樣子。撮嘴不是貝類,而是甲殼動物,換句話說,它是蝦米、螃蟹的親戚!”

關於海洋生物的硬知識,到了張辰亮這裡,都成了娓娓道來的小故事,還自帶段子。

讀者在津津有味的聆聽中,不時開懷大笑。張辰亮的講述與寫作,讓讀者發現,科學原來可以這麼有趣。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張辰亮的有趣和杭州是有緣分的。

《海錯圖》的原作者聶璜就是杭州人,而《海錯圖筆記》系列是張辰亮專門為《海錯圖》“挑錯”而寫成的。

《海錯圖》成書於明末清初,裡面記錄了300多種海洋生物,是聶璜在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中國沿海地區後,結合自己的所聞感畫出來的——書中記載亦真亦假,時有誇張,但妙趣橫生。和傳統的科普古籍不同,《海錯圖》的畫風像漫畫,又像科學手繪,非常獨特。而且,聶璜可能還是個吃貨,因為他在《海錯圖》裡還附上了每種生物的吃法。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這個杭州老鄉,放在現在來說,屬於作品很有名氣但本人沒什麼名的主兒。關於他的資料,歷史上留下來的極少。有學者猜測,聶璜可能是一位商人,在經商的過程中“無心插柳柳成蔭”才有了《海錯圖》。

倒是在《海錯圖》中,可以一窺這個杭州人的喜好以及朋友圈。

比如,張辰亮寫道,聶璜有個福建朋友,名叫張漢逸——他一會給聶璜講海邊逸事,一會給聶璜畫自己見過的生物,是一位“海鮮達人”。

聶璜對這位老哥相當崇拜,1696年的夏天,有一種“寉魚”上市了,聶璜一聽,就屁顛屁顛得趕去了。如何從一句“康熙丙子夏月,福寧州魚市有寉魚。張漢逸勒予往觀而圖存之”看出聶璜張大哥的“唯命是從”?張辰亮在《海錯圖筆記》中是這樣寫的——

“張漢逸勒予”的“勒”字,有強迫、命令的意思。就是說,老張大概是用命令的口氣跟聶璜說:“魚市上又來新魚了,你不是愛畫魚嗎,趕緊來看!”聶璜八成是一哈腰一點頭:“哎!這就去。”然後夾著筆和紙,顛兒顛兒地跑了。

《海錯圖》完成之後一直在民間流傳,老百姓把它當海洋生物知識手冊,遇到不認識的魚就拿這本書出來對一對,就跟我們現在看到不認識的生物要@博物雜誌問一問差不多。

清雍正年間,《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現第一冊-第三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興趣愛好廣泛的杭州人聶璜,也就沒有這本被珍藏在故宮中的《海錯圖》,更沒有三百年後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系列。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海錯圖》還是他科普路上的啟蒙。

2011年,即將碩士畢業的張辰亮,在實習期間開始運營“博物雜誌”這個機構的微博賬號。起初,由於賬號的形象過於高冷,話題過於偏門,根本沒有活躍度。張辰亮試著用聶璜畫《海錯圖》的態度去做科普,把艱澀的科學知識溶解到生活中去。

有粉絲在野外看到不認識的鳥類,請教博物君:“博物博物,這是鸚鵡嗎?”

博物君這樣回答:“粉紅鳳頭鸚鵡,澳洲常見菜雞,經常在草坪上叨叨叨的。還會啃樹皮,有時會把樹啃死。”

回答很簡單,只有兩句話。一句是答案,一句是逗趣。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從張辰亮與網友的日常互動中就能看出他對“科普”理解得很透徹。

“很多搞科普的,名義是搞科普的,其實他並不瞭解什麼叫“普”。你費勁巴拉地寫完的東西沒人看,怎麼普?”

對“科普”理解的很透徹的小亮,摸準了網友的“命門”,用和聶璜一樣的輕鬆娛樂、出其不意的方式,開創了全民科普的先河。

張辰亮在踐行科普的路上越走越遠。對自然敬畏,對萬物好奇。走到哪裡他都不忘觀察、聆聽、學習。他用這種“笨辦法”補充自己的能量,體會科學的奧秘,為更多的人解答更多的問題。

“我覺得去野外是非常重要的事,一個搞科普的,如果只是去找一點資料、弄一點圖、一點文字,原則上沒有錯,但你不去野外自己親眼觀察,不親身經歷的話,就等於斷一條‘腿’。”

張辰亮說,這個過程,是強行科普,不是“知識的詛咒”,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科普是一種分享。我們好不容易來世界走了一遭,活在這個世界上,得跟這個世界的其他生命有點親近感才行。用一句被說得很多的話來說,這叫不忘初心。”

大概聶璜也未曾想到,300年後的今天,有一位和他不同名不同姓但志同道合的“博物君”來到他的故鄉杭州,把科普講得比他當年還要風趣。

【閱讀+】

博物君解讀《海錯圖》,原來畫它的杭州人聶璜也是個好玩的人

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

年度十大自然好書

年度傳播獎:《海錯圖筆記》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頒獎詞:聶璜是清代的“博物君”,將那個時代奇趣的海洋生物匯成一部廣受歡迎的《海錯圖》。今日的“博物君”用現代的科學方法鑑定、考證、分析,創作出了幽默詼諧的《海錯圖筆記》。在隔代的對話,古今的碰撞中,不僅可以看到知識的更新,也不難發現中國海洋環境的惡化和變遷,警示世人該如何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