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自秦以降,中國歷史可以看成是一部王朝興衰史,數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帝國最終都化作歷史雲煙,成了後世王朝的前車之鑑。自然,與王朝興衰相關聯的還有歷代王朝都曾經經歷過的“農民起義”。農民作為王朝體系的主體,雖然佔據著龐大的人口數量與資源,但卻往往因為所謂王朝的無道統治最終形成所謂“官逼民反”的起義,農民起義自然成了我國曆史研究始終跳不過去的熱點話題。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興起一股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問題的熱潮,通常將這一時期研究的主要問題歸結為“五朵金花”,農民起義自然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向。關於農民起義的性質、作用等問題史學家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它既有一定的肯定,當然也不會排除否定聲音的出現。農民起義的問題自然也在爭執之中漸漸有了明確的性質劃分。可是在研究性質問題的同時,這些史學家或者是歷史傳遞給我們的心想讓我們漸漸忽視了農民起義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有人將“農民起義”定性為推動歷史潮流的存在,認為他對破除舊的的傳統,改造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確實我們承認它對王朝變化,革除上一個政權失誤有著重要的革新意義。但是,農民階級畢竟有其自身的歷史侷限,儘管他們有著最下層窮苦民眾的呼聲,但最後的結局往往卻是成為掌權農民領導者獲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其結果往往化為歷史虛無。儘管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於太平天國一樣的政治革新政權的存在,但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又往往使得他們只能作為歷史的曇花一現,最終還是如自己的先輩們一樣,走入歷史的深淵。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次的農民起義伴隨的都是巨大的人員傷亡,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可能有些槓精將此理解為“破而後立”,但是建立在如此大的傷害之後的革新到不如說是在阻礙歷史進步。就拿歷史上有名的農民領袖張獻忠來說,有人將他理解為農民起義的先驅,受人敬仰,可是更多的人將他定義為殺人狂魔,幾乎殺盡川地民眾,給當地的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有一段記載明末農民起義的史料生動的描繪了這些脫離生產走向暴動的農民起義是如何殘忍的拿起手中的刀屠戮他們的同僚:“是時殺戮慘毒:有縛人夫與父,淫其妻女,然後殺之者。有驅人父,淫其女,而後殺之者。有裸孕婦共卜其腹中男女,剖驗以為戲者。有以大鍋沸油,擲嬰兒於內,觀其跳號以為樂者。有縛人於地,刳其腹實以米豆飼群羊,取人血和米煮粥以飼驢馬。所掠子女百千,臨行不能多帶,盡殺而去,暴酷亙古未有。”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我們很難理解幾個月前還在田裡勞作,做著地主的順民,一副憨實的神態很難讓人將殘酷與他們聯繫起來的農民,在幾個月後竟然成為一個以殺人為樂的暴徒,甚至於到了以人為食的地步。強迫父親強姦女兒,解剖孕婦驗證嬰兒的性別,這些場面向前可追溯到商紂或者古羅馬時期,以後清軍入關以及日軍侵華時也屢屢再現。很多人說他們很難理解日軍殺人為樂的興趣,難道他們家裡沒有妻子兒女嗎,可是當他們知道這些老實巴交的農民們一旦拿起屠刀的時候,做出的事情絲毫不亞於這些外族的侵略者們。


被“美化”的古代農民起義,推動歷史潮流的前提是建立在屠殺之上


在追求和平的年代裡我們不提倡用武力解決衝突,可是這種和平化的傾向讓我們漸漸忘記歷史的真實面貌,在本就殘酷的變革面前,竟然盡力的去美化他們,又怎能對的起一再強調的還原歷史真實面貌的追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