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一孩都不願生?中國人口拐點逼近

“過去是想生卻不敢生、不能生,現在是鼓勵生也不生,時代真是變了。”看到近期網絡上刷屏的關於年輕人不生育的文章時,家住東北的潘女士感慨道。

潘女士今年50歲,育有一個孩子。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年她和丈夫均就職於國企、事業單位,嚴格遵守計劃生育政策,但身邊想方設法生二胎的人著實不少,包括通過交罰金,甚至離婚後再復婚等方式,也有人因為一孩有先天性缺陷,又生了二孩。

年輕人為何一孩都不願生?中國人口拐點逼近

如今,情況已大大不同。潘女士表示,自己的女兒在一線城市工作,雖然有男朋友,但尚未計劃結婚,即便結婚,女兒的計劃也是30歲後再生育,原因是工作繁忙沒空帶、生了也養不起。

“在我女兒看來,生養孩子是很大的負擔,一孩都不願意生,何談二孩?”潘女士女兒這樣的生育觀念,正在中國的年輕人中蔓延。

從目前部分地區公佈的2018年出生人口數據來看,新生兒數量下降明顯。機構和學者已紛紛開始預計人口負增長將於何時到來。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人口負增長一開始是比較緩慢的,影響也較為有限。但真正應該擔憂的是人口下降過快,以及從長遠看對經濟社會的負面效應。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

“是加班太少還是工作不累?是遊戲不好玩還是電視劇不好看?為什麼要生孩子?”每當網絡上掀起關於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的討論時,類似的調侃言論總會出現。

調侃背後,卻是堅硬的現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比2016年公佈的1786萬少了63萬,下降了3.5%。儘管2018年的數字尚未公佈,但出生人口繼續下降基本成定局。

從2014年的單獨二孩,再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人口政策不斷調整,但出生人口數量卻不及預期。

2017年,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同比增加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但2017年的出生人口反倒降低了。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此前分析,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

這一數據背後,是更加嚴峻的現實——很多年輕人連一孩都不生了。究竟是什麼成為了他們的“避孕藥”?

據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發佈的《中國生育報告2019》,生育基礎的削弱及生育成本的約束,阻礙了年輕人生育。

報告認為,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了生育基礎,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也抑制了生育行為,生得起卻養不起。

“房價快速攀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教育成本明顯提高,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醫療費用持續上升;中國獨生子女約1.8億,‘四二一’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意願;女性勞動參與率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生育的機會成本高。”報告稱。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以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為了使生育率保持在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維持下一代人口與上一代數量持平,不增不減),僅生育一個孩子是不夠的。但想生二孩的父母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北京工作、孩子已經一歲半的李敏(化名)最近正在考慮要不要給兒子添一個兄弟姐妹。作為獨生子女的她,最大的體會是一個孩子太孤獨了,在她看來,再生一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思來想去,李敏還是暫時擱置了這個計劃。

“最大的問題是沒人帶。”李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己的父母三年後才退休,公公一年後退休,目前是婆婆帶孩子,前幾天家中有事婆婆回老家,就已經轉不動了,再生一個就更沒人帶了。自己要工作,交給保姆又不放心。

李敏表示,生了二孩房子也不夠住。目前80平米的兩室一廳已經很擠了,如果一兒一女,孩子長大後更要分房間,至少要三室一廳。“我自己也太累了,懷孕加哺乳近兩年的時間很煎熬,對女性的身體、心理影響都很大。目前孩子一歲半,我剛剛有點解脫的感覺,暫時不想再經歷一次了。”人口拐點提前到來?

隨著低生育率的持續,中國的總人口將見頂回落,但拐點何時到來,機構和學者的意見不一。

近日,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指出,如果中國總和生育率(育齡期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

人口學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黃文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拐點的出現可能要早於2027年。2027年的判斷是基於由出生人口反推出的1.6的總和生育率,但1.6的水平可能難以維持,因為2017年的出生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二孩放開政策的堆積反彈,若去掉這個因素,總和生育率可能會下降至1.2左右。

“假設近幾年公佈的出生人口數據是準確的,再把堆積生育的因素去掉的話,我預計大概在2023、2024年左右人口就要進入負增長。”黃文政說。

任澤平團隊的研究則預計,中國人口將於2024-2031年前後見頂,具體時間取決於未來鼓勵生育政策力度。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測拐點將於2030年前後出現,峰值為14.5億人。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對人口規模有9個預測方案,基於不同假設預測的中國人口峰值最早在2021年,最晚在2044年,其中有7個方案預測的峰值在2032年及以前。

“聽到中國人口再過十幾年甚至幾年就要負增長了,還是很震驚的。生活在人口眾多、擁擠的大城市,也會讓人感覺人太多了而非人少了。”上述潘女士的女兒表示。

人口學者梁建章表示,很多人會覺得中國大城市的規模已經太大了,需要的是控制而不是擴大城市規模。但實際上,無論是從經濟均衡還是國際比較來看,即使上海和北京這樣一線城市的規模,都是偏小而非偏大。需警惕人口下降過快

憑藉人口紅利而實現高速發展的中國,一旦人口負增長,會帶來哪些影響?

在黃文政看來,人口負增長在一開始是緩慢的,拐點晚一年或早一年到來影響並不大,可能會對人們帶來一些心理衝擊。但從長遠來看,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黃文政認為,負面效應並不會因為人口負增長而立刻體現出來,但隨著人口減少越來越多,對所有行業都會造成影響。首先年輕人的消費會萎縮,市場信心會下降,創新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國家財政負擔加重,許多錢要投入養老,影響整個基礎設施投資,因為需求和財力的不足,對整個國家來講,活力也會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向記者表示,真正值得擔憂和警惕的是人口下降過快。

“近幾年人口加速老齡化,為個人、家庭帶來沉重的醫療和養老負擔,還涉及到產業、經濟結構,老年人的紅利並沒有那麼容易開發。”王廣州說。

記者瞭解到,目前已經有部分省份養老金入不敷出。醫保也在通過支付方式改革、限制輔助用藥等實現控費。

黃文政認為,解決人口問題,首先需要解決養育負擔重的問題,政府應大力扶持幼兒園或託兒所。此外,應建立完善養老保險的激勵機制、為需要養育孩子的家庭提供補助、促進女性就業平等等。他強調,鼓勵生育是應該的,但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強制生育,否則會起反作用。

王廣州表示,低生育是人口負慣性的表現形式,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當然育兒減免稅收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但低生育的風險和危害不是簡單的減免稅收就能解決的。低生育的文化社會機制形成後,若想徹底打破,需要非常強大的力量和緩慢、長期的調整。

面對人口負增長時代的臨近,我們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