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眼前的苟且都過不好,怎麼到達詩和遠方

(1)

很久以前在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作者和一個遠道而來的朋友去租房,因為圖便宜,租來的方子年久失修,極其簡陋。

然而,過幾天作者再去朋友家做客卻傻眼了,朋友的房子一夜之間煥然一新。

朋友把一個租來的簡陋的房子裝飾得亮堂又有質感,而所用到的裝飾之物,都是二手市場裡淘來的次等品。

作者既驚奇又略帶遺憾的說,“挺好的,只是畢竟不是自己的房子,說不定住一段時間又得搬了。”

作者的意思很明顯,如此折騰實在沒有必要,暫時住住而已。

連眼前的苟且都過不好,怎麼到達詩和遠方

朋友反駁道,“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呀。”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跟那個作者是一樣的,又不是自己家,過得去就行,有必要那麼認真嗎?

等將來日子好了,買得起大房子了,再好好的講究也不遲啊。

說白了,我們就是不願過好當下的苟且,一心寄希望於詩和遠方。

但殘酷的是,我們很多人可能一生都到達不了詩和遠方。

所以,當下的苟且其實才是我們認真去過好的。

我不知道在哪兒看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上有兩條路。

一條是必須走的路,一條是想去走的路。

然而我們必須把必須走的路走完,

才能去走想要走的路。

對於眼前的苟且以及詩和遠方,又何嘗不是如此。

連眼前的苟且都過不好,怎麼到達詩和遠方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把眼前的苟且過好了,才可以達到詩和遠方的。

若是連眼前的苟且都處理不好,給你詩和遠方,你也未必過得好。

(2)

羅振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2016年有一次,我陪我的朋友去看二手房,很貴很貴的二手房。

每一套房大概都是兩千萬人民幣以上。

那天我非常有幸,我連續看了六套。

因為是二手房,所以原來的主人都住在裡面。

所以那天對我來說,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的抽樣調查,就是中國的有錢人過的是什麼日子。

非常驚訝,也許我特別倒黴那一天,我看到了六個有錢的人家過得不像個樣子,他們髒、亂、差、懶。

早上十點鐘,女主人不起床,起床之後不洗臉,蓬頭垢面接待我這樣的陌生人,家裡亂得一場糊塗。

連眼前的苟且都過不好,怎麼到達詩和遠方

羅振宇說,以前他總以為,所謂的苟且只是針對溫飽尚未解決的窮苦,困頓之人。後來發現不是,有的人即使每天都住在豪宅裡,也沒有把握苟且的能力。

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給他詩和遠方也未必過好的人。

詩和遠方,其實在於我們的內心。

(3)

陳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葉》裡寫上海永安百貨的郭家四小姐黛西,少時富貴,青年風光,中年家產被抄沒,喪夫,下放勞改,從萬人敬仰的貴族小姐變成需要改造的臭資本家。然而晚年,她重新成為獨立、自由、優雅的夫人。

陳丹燕在黛西生命最後的兩年,得以遇到她、採訪她。87歲的黛西住在弄堂裡,用電飯煲做戚風蛋糕,桌上擺著白色的玫瑰花。一起去吃西餐,“她走在我們中間,讓我們幾個年輕的女子覺得自己是魯莽的男人”。

你看,總有人能花很少的錢,就能創造出詩意和遠方。

連眼前的苟且都過不好,怎麼到達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並非遙不可及,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時時出現在你的生活裡。

一段美味的早餐,一束淡淡的花香,就連落進床前的滿地陽光,都是你通向詩和遠方的橋樑。

(4)

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求詩和遠方,

也以為詩和遠方,是物質生活達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其實並非如此。

詩和遠方,其實是一種生命狀態,是一種幸福感,是從點滴中發現美好的能力。

它來自我們的內心,來自我們對生活滾燙的愛。

只要你對生活擁有十足的熱愛,一切破敗的春色也能看出生意盎然,品味出詩意。

只要你擁有了發現美的眼睛,詩和遠方俯首即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