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那座城這家人》傳達溫情 薩日娜入戲太深哭到沙啞

《那座城這家人》注重描繪平凡小人物的家庭生活,以馮蘭芝一家人在地震前後的生活與情感變遷為切入點,講述非血緣家庭中相濡以沫、相互支撐的情感故事。 以小人物見證抗震救災、恢復高考、國企改革、非典疫情等改革開放重點事件,濃縮了一幅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遷史。 尤其是兩位國寶級的“老戲骨”薩日娜、李建義老師傾情助陣,奉獻了自如的現實主義劇表演,將三代人的悲歡離合詮釋得頗為動人。時值《那座城這家人》收官在即,我們也請到在劇中鮮活演繹了“馮蘭芝”母親形象的薩日娜老師,在冬日的下午動情講述了自己和《那座城這家人》的相識、相知、相伴的點滴故事。

決心接拍《那座城這家人》緣於有感深厚的民族情結和韌勁

“之前一直在拍《大運河》,三月份才殺青,突然接到孟老師電話,他說:“你相信我,我告訴你這個劇本好,它肯定好。”然後我就去看劇本,看完劇本我就放不下了,這部劇是一個平民史詩,劇裡說的四十年的歲月是經歷過鳳凰涅槃的城市和一群經歷過生死的人,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跟我們平常看到的拍一家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命運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有一個特別巨大的前提就是地震;我特別佩服兩個城市的人和民族,一個是波蘭的華沙,一個就是咱們的唐山。華沙是遭受了人為戰火的毀滅,他們的重建經歷了四十年,再回到唐山來,我採訪過很多唐山人,也去看了唐山的紀念館的資料圖片,仔細看了經歷過地震後人的狀態,讓我特別震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有著這麼深厚的情結和韌勁。”

湖南衛視《那座城這家人》傳達溫情 薩日娜入戲太深哭到沙啞

全情投入 最感動的一場戲拍攝六遍卻不忍回看

回憶起讓薩日娜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一場戲時,薩日娜不假思索:“是‘問天’那段,地震的廢墟花了很長時間搭建,先做了防震棚,再去做廢墟。當時我看到劇本上這場戲的時候,我就不敢看,看一遍哭一遍。我覺得這是這一部戲的基調,你震不死我,我就要好好地活著,長長久久地活著,我要活出個樣來給你看,其實這部戲寫的就是人跟天地抗爭時迸發出的最大的力量和韌性。當時拍這場戲的時候,我拍了6遍,最後我已經喊地聲嘶力竭了,非常累,但就是用全部的身心在吶喊。當時下過雨,地上一片泥濘,廢墟又到處都是瓦礫,很容易受傷,我特別心疼我們劇組的工作人員,天又熱,拍這場戲的時候已經到十一二點了,我的身上做的全都是血漿啊,泥巴啊,我記得回賓館的時候我是光著腳進去的,不敢走,因為腳上全是泥,但我心裡就是說不出來的震撼。我採訪過很多唐山的朋友,他們說其實震後人們最真實的狀態是懵的、麻木的,不是那種哭天搶地的樣子,腦子裡想的就是救人救人救人,去廢墟里找親人,沒有更多的想法。所以我把前面處理的都是木訥的,包括她去文工團見了林兆瑞,見到親人都不是那種大喜大悲的情緒,都是慢慢積壓到這場戲才有了這一次巨大的爆發,累到最後我說不行了,再拍一條我真的喊不出聲音來了。

還有就是王衛東剛出來那場戲,馮蘭芝感受到自己女兒在背後,她慢慢回過身來,看到自己的女兒,她終於看到有一個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孩子站在她面前。老伴走了,大女兒也走了,那一瞬間,她心裡的那種弱,撐了這麼長時間,她終於看到自己的親人了,那一瞬間就崩潰了。”

湖南衛視《那座城這家人》傳達溫情 薩日娜入戲太深哭到沙啞

一位溫暖堅強的母親凝聚出一個家 戲裡戲外劇組情感“無溫差”

“我覺得我們劇組的演員都特好特善良,比如馬元,生活中也是像一個大哥哥、大家長一樣照顧著弟弟妹妹和孩子們,人也特別可愛,和王大鳴一樣憨憨的很實在,讓你覺得跟他在一塊會特別踏實,很容易產生巨大的信任。我還發了一個微博說,你在瓦礫,酷暑、泥濘當中,這些人流著淚流著汗,演員一遍一遍再重複這種撕心裂肺痛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別的,就是這個信念:我們要做到最好,我們得對得起四十年前死去的那些人,得起這個鳳凰涅槃的城市,也得對得起生者這四十年的歲月和現在的美好生活,你面對角色真誠,面對這個戲真誠,觀眾也會還你一個真誠,這是我永遠信奉的一個信條。

這個戲裡傳遞出的溫暖不僅傳遞在情節裡和畫面裡,戲外現在大家都還在聯絡,今天我還跟顯欣(劇中林智燕的扮演者)說:‘顯欣啊,你演的太好了,你現在一出來我真的心疼死了,我老公也說,這燕兒一出來我的心就忍不住為她心疼,老想掉眼淚。’孩子們都是用盡全身力氣投入到了這戲裡面。那時候天熱,我們演小誠的吳迪腳也崴了,腳腫的跟饅頭一樣,照樣還在拍,大家都是咬著牙仔堅持。有一場戲馬元去找礦長,因為天氣原因他真的拍攝中暈倒過去,大家當時也慌了,七手八腳給他送醫院,輸氧氣,輪流照顧他。”

湖南衛視《那座城這家人》傳達溫情 薩日娜入戲太深哭到沙啞

真正的好劇必定具有現實意義 人性的成長映射國家的成長

“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小編劇這麼小就有對生活如此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開始她寫了天災,後來到了礦難,她寫了人禍,裡面都有生死,直指人心。礦難是什麼原因,礦難是因為錢,太看重錢了。林爸爸和兒子不是有一場在醫院裡的戲麼,兩個演員也處理的非常好,父親說:“兒子你現在就認錢了,你要懂得怕呀,懂得敬畏心啊!”這個我覺得太有現實意義了,現在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太“無畏”了,為了錢什麼都可以不顧,天災和人禍,她都描寫的非常真實。這四十年是一個家的成長曆程,孩子們的成長曆程,一個國家的成長曆程,也是人性的成長曆程。”

“國民媽媽”遭遇最難角色 詮釋對美好生活與情感的渴求

“我演過很多母親,每個都讓我難以忘懷,但《那座城》裡的母親與其他人不同,她是經歷過大難的人。地震中死去的人,在一瞬間走了,真正難的是活下來的人,她該怎麼生活?她要忍住失去親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但她還要繼續生活下去,還要把生活過得美好,重新修復自己的心靈,修復孩子們的心靈,修復自己和家人的關係,修復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這才是最難的。所以我對這個母親的處理永遠是能非常平靜接受發生的一切,她再也沒有那種情緒上的巨大波動,因為她真正經歷過生死,她已經看淡了生活裡的其他東西,無論如何她還是希望生活能夠笑著繼續下去。”

教育理念是“自由” 給後輩以愛 更要給他們生命的認知

“我跟女兒從小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在這裡給你畫個框,你在這個框裡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由,這是一個底線,無論感情還是理想、選擇;包括對生命的認知,你對別人的尊重,你內心的善良,和你頭頂三尺必有神靈的敬畏,這個框你不要出。其他的你想學什麼,想嘗試什麼,想跟誰戀愛,你都可以去做,人生有千萬種可能性,一定不要辜負自己的這一生。我媽媽也是這麼教育我的,所以我女兒很自由。

關於馮蘭芝和林兆瑞這老兩口,唐山這樣的家庭非常多,需要修復需要抱團取暖,互相給予一種愛,互相得到一種溫暖。在一個鍋裡吃飯,樓上樓下的照顧,馮蘭芝也給他們洗衣服,林家的孩子也好,王家的孩子也好,作為一個女人應該做的事情,她都會去做。只不過就是‘別人怎麼說’,但一旦突破了‘別人怎麼說’,我活的是我自己的日子,將外界眼光放下的時候,她也就能欣然接受了,她說的也特別好:‘兩個人在一起相濡以沫二十年都過去了,也無非就是這一張紙的事兒了’。所以她能想得開,我覺得馮蘭芝是一個特別大氣的女人,她在這戲裡面理解小艾,她疼燕兒,她更疼自己的兒子,愛著所有的人。”

湖南衛視《那座城這家人》傳達溫情 薩日娜入戲太深哭到沙啞

要表現對待苦難的態度而不是苦難本身 最希望傳達溫情

“其實我在想,我拍了那麼多年戲,演了那麼多角色,一個演員和角色是相互學習和吸引,我覺得我特別幸福,因為我從事著一個我特別喜歡的職業,它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特多完全不同的經歷,我一個人經歷不了那麼多人生但我可以在戲裡經歷他們的人生,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她(馮蘭芝)所表達出來的面對生活的態度,她面對生命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態度,經常會讓我感受到她的幸福。角色和自我是相互成就的,我也會把我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放進角色當中,我希望能讓觀眾清晰感受到我為什麼這麼做。這部戲我是特希望讓更多的人,特別是更多年輕的觀眾看到,你應該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我常說我們作品裡在表現苦難,並不是在表現苦難本身,我們是在表現人面對苦難時的態度,作品永遠要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看到的人就是以你傳遞的這種真善美去校正自己的生活,去校正自己對待生命的態度。我們每一個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心中都應該有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你拍出來的東西哪怕不是要講一個大道理,至少也要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還有這樣的溫情存在,去滋潤別人的人生,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兒。”

平衡事業與家庭沒有秘訣 願走過時光觸摸幸福

“家庭和事業是要平衡的,全是事業,家庭就會被壓的沒有空間;全是家庭,事業也無法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需要心智的事情,之前我也做不好。孩子小的時候,我在外面拍戲,外面刮過一陣風來,我就會想我女兒今天穿的夠不夠啊,我就往家裡打電話,我老公對我說:‘你啊,就活在當下吧,拍戲的時候就做個好演員,回家的時候就做個好媽媽好妻子,你這樣在拍戲的時候想著家裡,在家裡想著演戲,哪個都做不好。’我覺得這很能啟發我,在拍戲的時候好好感受我的創作,在家裡盡我自己最大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還有一部分是要做好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