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光纖比麵條便宜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 轉自12月28日《中國青年報》

“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的,我個人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40年,是各行各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40年,是我們這代人夢想成真的40年,也是我國建設成就震撼世界的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說。

在12月25日舉辦的中國工程院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現場,圍坐著數十位和康紹忠一樣的院士,這些人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獲益者。從1978年到2018年,他們青絲變白髮,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之中,“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康紹忠院士介紹,在農業方面,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提高到2017年的13232億斤,“幾代人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主要的畜禽和水產品的產量呈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經濟作物的產量也快速增長。

在解決最基本的吃飯問題的同時,其他領域也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幾位院士在發言時都感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

作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的代表,蘇義腦院士在石油工業的變遷中切實感受到何為“翻天覆地”。他說:“改革開放以來原油產量實現了成倍增長,(近幾年原油產量)更是1949年的3000多倍。”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的崔俊芝院士對“鉅變”也深有體會:“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通車裡程只有89萬公里,2017年總里程已經達到477萬公里。同時,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由2012年的0.97萬公里增加到2017年年底的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的2/3。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人,達到了2017年的8.1億人。”

曲久輝院士認為,中國在40年當中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趙沁平院士特別提到,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的作用。

作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的代表,趙沁平院士說,我國信息電子工程40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眾多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電子出版系統成功研製,徹底改造了中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術;國產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中國巨型計算機研製進入了與國際同步發展的時代。

“現在我們國家每年生產全世界一半的光纖光纜,並且中國的光纖把整個通信成本降下來了,10年前一根光纖平均1公里大概要賣2000元,現在賣40元,按單位長度算光纖比麵條便宜。” 鄔賀銓院士的生動比喻把在場的其他人都逗樂了。

本次座談會的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笑著說:“我知道(中國的)光纖應用是全世界第一,但我不知道光纖的成本比麵條還便宜,這是第一次聽說。”而讓李曉紅同樣感慨的,還有張伯禮院士提到的“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改革開放那年的67.8歲提高到去年的76.7歲”等重大變化。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朱高峰院士等人還特別強調,“工程院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朱高峰院士說:“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從階級鬥爭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這個情況下,工程領域如何更好地發展和支撐整個國家的建設,是非常迫切的問題。當時在王大珩等6位老院士的建議下,中央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這是重要的決策,也成為影響中國工程建設和工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前不久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中國工程院王大珩、王選、吳良鏞、鍾南山、袁隆平等5位院士榮獲“改革先鋒稱號”。此次座談會上,李曉紅院士號召廣大院士向他們看齊,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繼續推進工程科技事業開創新局面,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強化工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