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金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這都是假的?

@協和張羽 寫過一本書,書裡有這麼一段話:

醫生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剩下的交給上帝

有些科普人士就接受不了了。為什麼?無神論啊,上帝不存在,你怎麼能這麼寫呢?但是我們換個詞:

醫生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剩下的聽天由命

這些人就能接受了。這是什麼?這是雙標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但作為科普來說,較真反而是一種硬傷。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科普”這個詞的詞意。

顧名思義,科普是什麼?是普及科學常識。那麼“科”和“普”就顯得同樣重要。我們既要兼顧科學,不能普及一些錯誤的知識,又要兼顧普及,不能曲高和寡的一個人在那辦科研講座。要找準兩者的平衡點,就比較難了。

比如說,對於無神論的科普,要做到什麼程度?是做一個“戰鬥的無神論者”,殺光所有宗教信徒,以求達到生產力最高的理想狀態;還是做一個“絮叨的居委會大媽”,和別人訴說宗教的種種不是,要求所有宗教信徒都退教不要信;或者說做一個“理客中”,給人詳細分析宗教的成因和缺陷,然後包容所有願意世俗化的信徒?

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做第三種人,但是如果選項變狹窄了呢?

比如說,現在在你面前有兩個選項:

1.在公立學校開清真食堂,用非穆斯林交的稅作為清真食堂的補貼

2.廢止公立學校的一切清真相關食堂

那麼你怎麼選?相信很多人會選2。那麼我們來看看1和2分別的後續:

1.在公立學校開清真食堂,用非穆斯林交的稅作為清真食堂的補貼,讓更多穆斯林小孩到公立學校來讀書,增加穆斯林小孩的受教育率,同時招募穆斯林員工,為穆斯林社區融入社會和世俗化打基礎

2.廢止公立學校的一切清真相關食堂,讓穆斯林小孩更加封閉在自己社區裡,趕他們去上經文學校,逼穆斯林族群和整個世俗社會切割

ok,效果很快就出來了。1反而是讓穆斯林更貼近世俗化的一種政策。當然,也會存在類似皇漢或者社達認為穆斯林就應該和世俗切割,然後整體作為火獄的燃料,但這個想法,你覺得現實嗎?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反直覺推論。現實生活中,這種反直覺推論其實到處都是,但人類天生則是信賴直覺的,而科學恰恰和人類的天性相反,這才是科普被需要的原因。

這就回到我們最初說的了,為了普及一些常識,我們能不能用稍微不那麼“政治正確”的修辭手法?

比如說對於群眾基礎深厚的中醫來說,你上來和別人用很強硬的語氣說“中醫理論有很多已經過時了,中藥也有不少重金屬含量偏高,而且副作用尚不明確,所以你們信中醫的都是腦殘”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坦率的接受?大部分人會不會還是說“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上中醫起了那麼大作用,沒有中醫就沒有你”?我想那是一定會有的。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即使是相信確信以及深信中醫的人群裡,一樣有“中醫治療急症沒有西醫(這裡應作現代醫學,但說習慣了,就以這個為代指)好”,“中藥假藥多”,“現在的小年輕中醫沒有長者們靠譜”等等的觀念和認識,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科普的切入點?

這個例子說明,科學常識不僅需要準確(主張“中藥無毒無害,可以當飯吃”就明顯不是科普,而是誤導),而且需要貼近群眾。大家也知道,群眾作為一個整體,其科學素質必然是低下的,其科學常識必然是缺乏的,所以科普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

當然了,還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段子也是科普的障礙。

比如說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裡躲避外敵,這個段子還衍生出了“鴕鳥心態”(表示自欺欺人)這種詞,但實際上這是誤導,鴕鳥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空氣由於散射而出現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就把脖子平貼在地面上而不是埋在沙子裡。貼近地面還能聽到遠處的聲音以便及早避開危險。

而同樣知名的誤導段子還有“金魚的記憶力只有7秒”,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當化學開始介入神經生物學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研究金魚的記憶能力了。196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金魚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金魚放在一個很長的魚缸裡,然後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後,再在魚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釋放電擊。很快,金魚就對電擊形成了記憶,當它們看到光的時候,不等電擊釋放到水裡就會迅速游到魚缸的另一頭,以躲避電擊。設計實驗的科學家們發現,只要進行合理的訓練,這些金魚可以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當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溫水煮青蛙”了,大家都知道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青蛙是會跳出來的,但把青蛙扔到沸水裡,青蛙一下子就被燙死了。

但是對於信這三個段子的人來說,你只要說明了“科學實驗”,他們多半就會相信,如果還不相信,例如溫水煮青蛙的例子,你只要實際買一隻活的青蛙,當著他們的面丟到沸水裡燙死了,謠言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說,其實很多人腦海裡還是有一個“權威”的概念,但他們更容易輕信“鄰居大媽”,“隔壁老大爺”,“我朋友推薦的專家”等等,而無視真正的專家。

比如說崔永元在美國拍的轉基因紀錄片,很多人都信,為什麼?因為崔永元的名氣和他在“實話實說”節目裡的表現,讓他奠定了在沒有常識的人眼裡的“公信力”,而作為和他辯論的方舟子來說則正好相反,他本身說的話的確是事實,但是因為他一開始就給人造成了一種“咄咄逼人”的態勢,反而使得自己的話不被更多普通人所接受了。

但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崔永元的紀錄片被方舟子公開扒皮之後,他的短板——也就是缺乏轉基因的必要常識——就暴露出來了。在轉基因領域的話語權從長期來看,還是懂行的一方佔據了主動權,但在一開始忽悠過去的那群人裡,也有不少特別蠢的就直接形成了刻板印象,再加上有專門的一群鼓吹“轉基因禍國殃民”的狗皮膏藥反覆打滾,就很容易給他們類似立場的人加深印象的循環——而負責普及科學常識的人,一般是不會有這麼厚的臉皮和這種闢謠的耐心的。

所以即使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普尚且會碰到如此多的問題,社會科學領域的科普,尤其是一些根據史料斷章取義的“科普”會深入人心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關於這方面的話題,等有空再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