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问题背景:

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vs

最近小编看到一段简短却深深吸引自己思考的文字:

中国学生是公认的基础扎实,能算四位数加减乘除,能脱口而出16的平方。每每说到美国的学生两位数加减法也需要计算器时,我们不是不得意的。

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成果却截然相反。

我们的教育真的是有效的吗?或者说我们缺乏的和扼杀的,究竟是什么?

谈及中美教育差异,想起两个“悖论”现象

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难怪钱学森先生会发出最后的拷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看起来也是悖论的现象是:

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和其它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

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此刻,让我们重温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

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此时不得不提及美国,在美国课堂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

大体上研究中美教育差异

美国学校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而言,其弊端显而易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

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细分中西方分别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上的差异

中西教育各有千秋,就基础教育而言,中方模式有益于培养品性良好,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如若过度捆绑,那将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扼杀;西方模式则利于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真正主宰者,从小培养兴趣,发掘潜能,但如若过度放纵,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同时,想必牺牲了社会上等量无所事事流氓。

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就高等教育而言:中方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利于学生接触社会,讲究学生的主见与自立,如若学生认为大学=解放寒窗12年苦读,错失技能掌握的黄金时期,那也是让人痛心一件事(穿插一段最近热点:最近中国某本科高校责令部分违反校规或不达到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转为专科学历,引发教育界热议);西方模式,此阶段相对中方,则更重于教学质量,更重于学生学习成果验收。

请让孩子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正如刚才提及,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说法可是十分理性,客观,既然如此,我们便可脱口而出几个问题,孩子的人生目标是自己的吗?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的擅长领域或天赋在哪里?解答了这几个问题,想必就不会鼓励过于条条框框的教育,想必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让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作为那个树立目标并为目标不惜奋斗的梦想主人翁。当然此时可反驳一句,孩子年幼,懵懂无知,稍有不慎甚至误入歧途。以此为由对孩子的快乐成长狠狠扼杀,于是乎,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周末英语,西班牙语,琴棋书画等等,以为学多了总不亏,家长们,当真如此吗?小编却认为作为家长在其身边辅助其找到兴趣以及有天赋的领域,做到这一点即可。一般情况而言,兴趣不过是能证明自己,释放自己,在其中乐不见疲的一种东西,是它能让人执着钻研到底,也是因其在世界诞生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程度贡献的学者,科学家。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科学家,几乎都是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一直以来的兴趣,也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而这个兴趣培养,天赋潜能的发掘,基于从小良好开放的成长环境。

请摒弃观点:大学=终结人生学习苦崖

您的孩子遭殃了吗?中西方教育模式“干上”了!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11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 长江日报记者10月11日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读了4年大学,拿不到学位证书的大有人在。”该校一名大四学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有些大学生脱离老师和父母管束,就像脱缰的野马,通宵打游戏、逃课,考试挂科的情况屡见不鲜。此新闻曝光后,众高校随后纷纷响应,前赴后继商议或出台针对学分不达标学生的相关处理规则。与此同时,大量家长表示支持,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这个重要阶段,切勿懒惰荒废了。中国大学生此时或许当好好向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作风。

总而言之,小偏是认为中西方教育应当优势互补,好好斟酌,无论家长还是学生,以把握好一个“度”字为妙。同时也欢迎您能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有深度的观点!

以上部分信息参照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