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應理性對待媒體監督

最近與幾位基層醫院院長交談,話題扯到媒體監督的話題時大家談興極高。而交談中大家最為認同的觀點是理性面對。筆者對此極為認同——在媒體監督機制需逐步完善、新興媒體日趨活躍的情況下,如何理性對待各類媒體的監督,的確該引起廣大醫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所謂理性,首先是要充分肯定媒體監督的積極作用。

須知媒體作為作為社會公器和“第四種權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加拿大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命題,媒介既傳遞信息,又製造信息,一國之大眾傳播媒介必然是其軟實力的最大象徵和傳播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展江語)。而媒體監督的常態化,更是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整個社會之幸。作為醫療機構來說,應該誠心誠意地歡迎媒體的監督,而不應該持拒斥的態度,更不應該拒人於千里之外,去搞什麼“防火防盜防記者”。要知道,儘管傳媒的從業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儘管傳媒的擴容難免導致部分從業人員素質的下降,導致良莠不齊甚至魚龍混雜的局面,儘管有些自媒體熱衷於蹭熱點、抓眼球,但就像醫療隊伍中同樣有害群之馬一樣,絕大多數媒體人還是恪守新聞人的職業操守的,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如果因此而將其拒之門外,從大的方面說,將阻礙新聞監督工作的正常開展,從小的方面說,則會自廢武功,同時也會給居心叵測之人造成可乘之機。

所謂理性,更要認識到獵奇是媒體的一種本能。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是新聞界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句話。這句來自美國《紐約太陽報》19世紀70年代的編輯主任約翰·博加特的名言,活靈活現地凸顯了一些媒體的獵奇本能。如果從新聞價值來分析,這句話原無可厚非,但需要承認和正視的是,個別人將其推導到極端的狀態——沒見到“人咬狗”就挖空心思去製造“人咬狗”的契機,其中有的甚至通過移花接木、指鹿為馬、捕風捉影和以偏概全等手段來製造或導演“人咬狗”的鬧劇。在崇尚科學的醫療衛生界人士來看,此類行為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如此,不會因為你的不理解不贊同而銷聲匿跡,正確的態度是笑罵由他,我自巋然不動。正如有一位地市級中心醫院的院長所說,只要你不理睬他,一不提供他演出的舞臺,而不配合他的演出,他們便很快黔驢技窮、偃旗息鼓了。當然,對於鬧騰得出格的人,也不妨通過法律等相關渠道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渠道,總之是邪不壓正就是了。朗朗乾坤、清平世界,豈容魑魅魍魎橫行?

所謂理性,還包括面對媒體的批評從容地做出自己的判斷,不聽到風就是雨,不毫無主見地隨之起舞,不熱衷於當應聲蟲。作為衛生主管部門來說, 更不能因媒體曝光而搞什麼“一票否決”,如真的需要“一票否決”,必須設置嚴格的前提條件,比如報道的真實程度、事情的性質等等。否則不但會自亂陣腳,甚至很可能會自取其辱。須知不論何時何地,總會有人儘管對所面對的事情一知半解,但卻熱衷於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站在虛擬的所謂道德制高點上大言炎炎;還有一些人則熱衷於從吸引受眾眼球的目的出發,對此火上澆油、推波助瀾,乍看似乎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但因其報道和評論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應有的客觀性,其影響力便不能不大打折扣,這類所謂新聞的壽命自然也就短得可憐。

當然,無論社會轉型期也好深化改革也好,都需要有越來越開放且越來越規範的思想交流平臺,需要有不同觀點的碰撞,但這種碰撞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之上的,不是以剝奪對方發言權的粗暴方式來進行,同時對當年所謂“大批判”的遺風,世人也應保持足夠的警惕。

總之,如何對待媒體監督和相互之間展開良性互動,對於長期以來不習慣同新聞媒體打交道的醫療機構來說,是一個越來越值得重視的問題。

它是挑戰,但更是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