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人類先輩的語言,不是即將消亡的標本——談中國方言

在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裡聽過那個女的用閩南話吟詩,如同唱歌一般

一次一個日本專家來給我們上課,除了翻譯講的那些,

日本專家下來對著同學們講了一堆,都聽不明白,就聽明白了幾個詞:“中心點”他念成“zhongxin DOC”,估計是“中”西合詞

千百年來,漢字的形態、讀音和含義一直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那是祖先發出的聲音!!不是死去的標本,而是活著的生命。5000年來始終活著,那些聲音構成了我們源遠流長的獨特的民族文化。

常常有同胞談及日語和吳語,閩語的相似之處。有時候,某些人還發出上海話福建話真像日語的感慨。其實,應該說日語像吳語,像閩語。

有部分學者認為,朝鮮語和廣東話、福建話當同屬於漢唐到明朝時期的古漢語發音。三者的發音是一樣或者相似的,現代漢語普通話則與前三者差別巨大。現代漢語普通話已不是漢唐到明朝時期的古漢語發音。由於漢語各方言之間互相通話困難,(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漢字在書寫上是一致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定義說的是漢民族的共同語。

一般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是滿族入主中原後因為滿語膚淺無法表達許多高深的內容,滿人迫於生活的需要而學習漢語。不料“內城北京話”對全國造成了滲透性影響,流傳千年的雅言就此消失。

比如“人間”二字,朝鮮語念“音幹”,廣東話漢語念“養幹”,福州話漢語念“音幹”,普通話念“任尖”

韓國總統“李承晚”,在朝鮮語裡念“裡新滿”,廣東話裡念“類森滿”,福建福州話裡念“裡新滿”,普通話念“裡成碗”。

“仁”字,朝鮮語念“音”,粵語念“養”,福建福州話念“音”,普通話念“人”。

“街”字,朝鮮語念“該”,粵語念“該”,福建福州話念“gei",普通話念“接”。

“金”字,朝鮮語念"gim或kim",粵語念”gom”,福建福州話念“gin",普通話念“jin"。

“救命”朝鮮語念“giumain",粵語念"gaumaeng",福建福州話念“giumiang",普通話念”jiuming"。

“萬”字,朝鮮語念“滿”,粵語念“滿”。

“城”字朝鮮語念“森”,粵語念“sing”,福建福州話念“想”。

“平壤”朝鮮語念“碰淵",粵語念"pingyoen",福建福州話念“辦淵”。

為什麼現代普通話會出現和其他周遍語言的巨大的不連續性呢,這裡要介紹一個語言學上的方言島現象

0 方言島現象

歷史上的外族統治和移民運動,是形成方言島的直接原因。

由於外族統治的原因,漢語遭到了極大的影響或者說破壞。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大大小小的方言島現象。其中有明朝語音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島和中古語音為代表的閩南語方言島最為著名,而粵語則來源於雅言變音,客家話則在文讀音和粵語語音間相互參合。福建和兩廣由於長期抵抗外界語音的影響,使閩南文讀(以泉州文讀音為代表)和粵語均能較好的對應韻書發音。

1 《老乞大》

西曆1998年,韓國發現了元代古本《老乞大》,裡邊的明以前“衚衕”的寫法,是漢語“胡洞”。該書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語,證實元人用漢語說話,元人語是漢語,對研究元代漢語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進入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換用了的漢語,這種阿爾泰化的“北語”歷史上稱之為“漢兒言語”。明清“官話”是專指以南京話為代表的江淮語,並不用來稱呼北方“漢兒言語”。《老乞大》中還記有“過的義州,漢兒田地裡來,都是漢兒言語”。

2 滿式漢語

西曆1644年,滿清人佔領了北京,北京城裡的很多東西,小到一種普通動植物、建築、日常用品等,大到宏偉建築和旖旎風景,用滿語都無法表達。滿語也難以滿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在滿人和漢人之間是這樣,在滿人跟滿人之間也同樣無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東西表達清楚,至於象漢人的建築工程用語、藝術語言、醫學及其它科技用語等高級語言使用則更加無法表達,當時的形勢是滿語在北京面臨無法交流的危機。

此時,面臨著如何統治漢人這個大難題的八旗貴族,又遇到了一個比漢人的抵抗更為頭痛的問題--語言危機。為了鞏固統治滿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滿人迫切的需要一種能夠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語言,想在短時間內改良豐富滿語顯然不現實 至此,學講漢語成了滿人唯一的選擇,於是八旗貴族們開始他們邯鄲學步的模仿歷程。因此,套用北京漢人的語言(包括詞彙和語音)成了唯一的選擇。

普通話是從北京內城繞過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國滲透而形成清國的“國語”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話並不是真正的“國語”--普通話,雖然“外城北京話”一直受“內城北京話”的影響並不斷演變,但是,正如北京的內城貴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兩個互不相容的兩個社群一樣,“外城北京話”和“內城北京話”是跟階級差別一致的互不相同的兩種語言。所謂的“北京話”一直是兩種:“外城話”和“內城話”,而各地方所稱謂的“北京話”實際是指“內城話(即mandarin 似乎為帶有歧視以為的“韃靼語”之意)而不是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實際是對中國其他方言沒有影響的小語種。

3 漢語(雅言)的特點

雅者,得體、得度、得當是也。雅言聽感,跟鄉音相似,細聽起來文縐縐的。王安憶曾經到陝西一帶聽取鄉音,言到,“這話好聽,是北音,可卻柔極了,字與字之間,有舒緩的拖腔,用字有那麼斯文。”

古人對語音相當考究,漢語的特點有八音,尖團音,做詩詞有平仄,並最早使用切韻的方法記錄語音。

4 各國均學習中原雅言

雅言的科學性和古樸典雅,各國均主動學習雅言為榮。

5 韓國,世宗國王與“訓民正音”

朝鮮半島歷史悠久,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卻是一個只有本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國家。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而且結合漢字創制的“吏讀文”有些也不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因而有時很難準確地標記朝鮮語言。因此當時人們非常希望能有一種既適合朝鮮語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又容易學會的文字。從統治階級來看,為了便於老百姓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有必要發明一種易於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這樣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的積極倡導下,由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於西曆1444年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西曆1446年朝鮮正式公佈了創制的朝鮮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新文字發明後,世宗國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並責令用“訓民正音”創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並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訓民正音”的創制為朝鮮語書面語的發展以及朝鮮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朝鮮時代的帝王們深深地瞭解語言環境的重要性,為了使朝鮮的漢學教員能夠學到純正、地道的漢語,曾多次嚮明朝申請派遣留學生。被明政府否定後,他們只好以其他方式“曲線留學”。一方面以使團成員的方式將漢學生徒混於其中,令其熟悉語言環境,掌握鮮活的語言;另一方面,又以民間的方式向遼東大量派遣留學人員。據《世宗實錄》卷六十二載:“以入學選揀子弟二十人,並令仍會司譯院,講習漢文漢語,每於使臣赴京,以從事官差送,從之。”(十五年十二月壬戌)又據《世宗實錄》載:“承文院吏文生徒,依講肄官例,遼東入送,傳習漢音。”(卷八十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巳)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漢學教育的科學性,朝鮮李朝特別設立了質正官制度,所謂“質正”就是請專家解難釋惑,審定修改。

6 日本

日本很早就對中國文化進行學習,有古吳音,漢音,唐宋音等語音 吳音:吳音是日本最早的漢字音讀法。主要是日本奈良時代以前的遣隋使,也就是日本朝廷派遣留學中國南朝、隋朝的日本留學生或留學僧(和尚),他們所帶回日本的佛教經典或古籍的讀音。所以日本古典著作的《古事記》(太安萬侶oono-yasumaru,おおのやすまろ,包括神話、傳說、歌謠等、以天皇為中心的,日本統一緣由之記載。712年,現存日本最古的史書)、《萬葉集》(日本最古詩集、20卷、4500首、759年)等都是以“吳音”去唸的。這些讀音流傳到現在的主要有佛教經典或中醫術語裡的讀音。 漢音: 隨著吳音之後,日本又盛行了一種所謂漢音的讀法。這些讀法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學生,模仿9到10世紀的長安地區的發音而形成的。這些遣唐使認為他們所帶回來的發音才是真正的發音,所以為了和以前的發音區別,就把這時代的讀音叫做“漢音”。《日本書記》(舍人親王,toneri- shinnou,とねりしんのう,720年、最古的敕撰,奉朝廷之命而撰寫的正史、以修飾詞很多的漢文書寫的)就是以漢音書寫的。現在日語漢字的發音大部分都是以“漢音”唸的。 唐宋音:唐宋音是大約在中國的宋、元、明朝時,即相當於日本的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僧侶,商人,與中國交易,他們所帶回來的食物、器物等的讀音就叫做“唐宋音”。本來那時的音,都是當時中國宋朝,元朝的發音,應該稱為“宋元音”,但因為那之前的唐朝文明昌盛,所以即使那時已經是宋朝,元朝,日本人仍然稱之為“唐宋音”。具體的例子,如吃的東西“餛飩”叫做“udon,うどん”,“吃茶”叫做“kitcha,きっちゃ”,金子叫做“kinsu, きんす”,緞子叫做“ donsu,どんす”,椅子叫做“yisu, いす”,蒲團叫做“futon, ふとん”,暖簾叫做“ nolen,のれん”

7 雅言恢復

雅言恢復並不如想象中的困難,以地方方言音,按韻書修音即可恢復。雅言的恢復使漢語重新迴歸整齊劃一的字音體系的時代,使經典漢語字詞典恢復原有的作用,並修復大量無音字,錯音字,使漢語重新迴歸古樸典雅。漢語5.7萬的漢字,將重新恢復光彩,漢語重歸靈活性,必將帶來新文學的新高峰。

8 結語

在眾多的語言山嶽之中,漢語無疑是最巍峨博大的一座。漢語的魅力源於象形文字的結構特點。漢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以筆畫的縱橫交錯形成一定的形態結構,並具有象徵功能,能夠反映事物的存在、變化和人的思想情感。這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象徵是一種介於像和不像之間的矛盾狀態,象徵不同於繪畫,不服從透視的原則,但象徵又表達了事物的某些特徵,人的感觀通過對特徵的識別而達到了對事物本身的認知。這樣的象徵功能曾經被刻在甲骨上,被鑄在青銅器上,被寫在竹簡和宣紙上,直到今天顯示在電腦屏幕上。


千百年來,漢字的形態、讀音和含義一直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中國的語言傳承5000年來始終活著,它構成了我們源遠流長的獨特的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