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人类先辈的语言,不是即将消亡的标本——谈中国方言

在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里听过那个女的用闽南话吟诗,如同唱歌一般

一次一个日本专家来给我们上课,除了翻译讲的那些,

日本专家下来对着同学们讲了一堆,都听不明白,就听明白了几个词:“中心点”他念成“zhongxin DOC”,估计是“中”西合词

千百年来,汉字的形态、读音和含义一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那是祖先发出的声音!!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5000年来始终活着,那些声音构成了我们源远流长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常常有同胞谈及日语和吴语,闽语的相似之处。有时候,某些人还发出上海话福建话真像日语的感慨。其实,应该说日语像吴语,像闽语。

有部分学者认为,朝鲜语和广东话、福建话当同属于汉唐到明朝时期的古汉语发音。三者的发音是一样或者相似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则与前三者差别巨大。现代汉语普通话已不是汉唐到明朝时期的古汉语发音。由于汉语各方言之间互相通话困难,(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汉字在书写上是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定义说的是汉民族的共同语。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满族入主中原后因为满语肤浅无法表达许多高深的内容,满人迫于生活的需要而学习汉语。不料“内城北京话”对全国造成了渗透性影响,流传千年的雅言就此消失。

比如“人间”二字,朝鲜语念“音干”,广东话汉语念“养干”,福州话汉语念“音干”,普通话念“任尖”

韩国总统“李承晚”,在朝鲜语里念“里新满”,广东话里念“类森满”,福建福州话里念“里新满”,普通话念“里成碗”。

“仁”字,朝鲜语念“音”,粤语念“养”,福建福州话念“音”,普通话念“人”。

“街”字,朝鲜语念“该”,粤语念“该”,福建福州话念“gei",普通话念“接”。

“金”字,朝鲜语念"gim或kim",粤语念”gom”,福建福州话念“gin",普通话念“jin"。

“救命”朝鲜语念“giumain",粤语念"gaumaeng",福建福州话念“giumiang",普通话念”jiuming"。

“万”字,朝鲜语念“满”,粤语念“满”。

“城”字朝鲜语念“森”,粤语念“sing”,福建福州话念“想”。

“平壤”朝鲜语念“碰渊",粤语念"pingyoen",福建福州话念“办渊”。

为什么现代普通话会出现和其他周遍语言的巨大的不连续性呢,这里要介绍一个语言学上的方言岛现象

0 方言岛现象

历史上的外族统治和移民运动,是形成方言岛的直接原因。

由于外族统治的原因,汉语遭到了极大的影响或者说破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方言岛现象。其中有明朝语音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岛和中古语音为代表的闽南语方言岛最为著名,而粤语则来源于雅言变音,客家话则在文读音和粤语语音间相互参合。福建和两广由于长期抵抗外界语音的影响,使闽南文读(以泉州文读音为代表)和粤语均能较好的对应韵书发音。

1 《老乞大》

西历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里边的明以前“胡同”的写法,是汉语“胡洞”。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明清“官话”是专指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语,并不用来称呼北方“汉儿言语”。《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

2 满式汉语

西历1644年,满清人占领了北京,北京城里的很多东西,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象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

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满足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 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

普通话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清国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相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 似乎为带有歧视以为的“鞑靼语”之意)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他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3 汉语(雅言)的特点

雅者,得体、得度、得当是也。雅言听感,跟乡音相似,细听起来文绉绉的。王安忆曾经到陕西一带听取乡音,言到,“这话好听,是北音,可却柔极了,字与字之间,有舒缓的拖腔,用字有那么斯文。”

古人对语音相当考究,汉语的特点有八音,尖团音,做诗词有平仄,并最早使用切韵的方法记录语音。

4 各国均学习中原雅言

雅言的科学性和古朴典雅,各国均主动学习雅言为荣。

5 韩国,世宗国王与“训民正音”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西历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西历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朝鲜时代的帝王们深深地了解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使朝鲜的汉学教员能够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曾多次向明朝申请派遣留学生。被明政府否定后,他们只好以其他方式“曲线留学”。一方面以使团成员的方式将汉学生徒混于其中,令其熟悉语言环境,掌握鲜活的语言;另一方面,又以民间的方式向辽东大量派遣留学人员。据《世宗实录》卷六十二载:“以入学选拣子弟二十人,并令仍会司译院,讲习汉文汉语,每于使臣赴京,以从事官差送,从之。”(十五年十二月壬戌)又据《世宗实录》载:“承文院吏文生徒,依讲肄官例,辽东入送,传习汉音。”(卷八十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汉学教育的科学性,朝鲜李朝特别设立了质正官制度,所谓“质正”就是请专家解难释惑,审定修改。

6 日本

日本很早就对中国文化进行学习,有古吴音,汉音,唐宋音等语音 吴音:吴音是日本最早的汉字音读法。主要是日本奈良时代以前的遣隋使,也就是日本朝廷派遣留学中国南朝、隋朝的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和尚),他们所带回日本的佛教经典或古籍的读音。所以日本古典著作的《古事记》(太安万侣oono-yasumaru,おおのやすまろ,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等、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统一缘由之记载。712年,现存日本最古的史书)、《万叶集》(日本最古诗集、20卷、4500首、759年)等都是以“吴音”去念的。这些读音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佛教经典或中医术语里的读音。 汉音: 随着吴音之后,日本又盛行了一种所谓汉音的读法。这些读法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学生,模仿9到10世纪的长安地区的发音而形成的。这些遣唐使认为他们所带回来的发音才是真正的发音,所以为了和以前的发音区别,就把这时代的读音叫做“汉音”。《日本书记》(舍人亲王,toneri- shinnou,とねりしんのう,720年、最古的敕撰,奉朝廷之命而撰写的正史、以修饰词很多的汉文书写的)就是以汉音书写的。现在日语汉字的发音大部分都是以“汉音”念的。 唐宋音:唐宋音是大约在中国的宋、元、明朝时,即相当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的僧侣,商人,与中国交易,他们所带回来的食物、器物等的读音就叫做“唐宋音”。本来那时的音,都是当时中国宋朝,元朝的发音,应该称为“宋元音”,但因为那之前的唐朝文明昌盛,所以即使那时已经是宋朝,元朝,日本人仍然称之为“唐宋音”。具体的例子,如吃的东西“馄饨”叫做“udon,うどん”,“吃茶”叫做“kitcha,きっちゃ”,金子叫做“kinsu, きんす”,缎子叫做“ donsu,どんす”,椅子叫做“yisu, いす”,蒲团叫做“futon, ふとん”,暖帘叫做“ nolen,のれん”

7 雅言恢复

雅言恢复并不如想象中的困难,以地方方言音,按韵书修音即可恢复。雅言的恢复使汉语重新回归整齐划一的字音体系的时代,使经典汉语字词典恢复原有的作用,并修复大量无音字,错音字,使汉语重新回归古朴典雅。汉语5.7万的汉字,将重新恢复光彩,汉语重归灵活性,必将带来新文学的新高峰。

8 结语

在众多的语言山岳之中,汉语无疑是最巍峨博大的一座。汉语的魅力源于象形文字的结构特点。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以笔画的纵横交错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具有象征功能,能够反映事物的存在、变化和人的思想情感。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象征是一种介于像和不像之间的矛盾状态,象征不同于绘画,不服从透视的原则,但象征又表达了事物的某些特征,人的感观通过对特征的识别而达到了对事物本身的认知。这样的象征功能曾经被刻在甲骨上,被铸在青铜器上,被写在竹简和宣纸上,直到今天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千百年来,汉字的形态、读音和含义一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的语言传承5000年来始终活着,它构成了我们源远流长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