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作者 / 嘉栖

“听说这部片子要卖100亿!”某业内人士说道。

“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让我们一起推销中国”。

这几天,如果你行走在天安门地铁站东西口——全国游客观看升旗、降旗的必经之地,就会看到一部影片的巨幅宣传海报映入眼帘。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能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买下广告位,也能夸下100亿票房的海口,这部影片恐怕不只是壕,“背景”也不简单。

说的就是电影《中国推销员》。事实上,该片早于2017年就已公映,而今不到两年再次上映,不仅得到了“京东集团的首席支持”,宣传阵势也十分强大,联想到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再加上近期中美贸易战、华为孟晚舟被扣以及刘强东性侵等事关国际局势的事件频发,这部影片选择此时再次上映,恐怕更多的是要承担“主旋律”光环之下的宣传功能。

而今年,由于年份的特殊性,上映的主旋律电影远不止这一部。诚然,每个时代的电影,所反映的都是这个时代的风貌,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脱不了干系。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但回归到电影本身,它终究是一种讲究叙事逻辑、拍摄技巧的艺术品;回归到电影市场上,它则是一种产生价值的商品。只有观众愿意买单,才能真正地实现流通。

在此之下,某些想借助“主旋律”的政治庇佑,就此捞一笔快钱的影片,难免也会因为过于伟光正的“主旋律”而被市场淘汰。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扶不起的《中国推销员》

《中国推销员》于昨天(1月9日)进行重映,首日票房为14.7万,排片仅为1%。而今天,排片更是降至0.4%。截至目前,结合其2017年六月上映之时攒下的1000多万票房,总计票房为1044.9万。这个数字,离100亿票房的宏伟目标还差一部《战狼2》+《红海行动》,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其豆瓣评分也始终停留在3.9——低于97%的动作影片。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位中国通信工程师远赴非洲开拓市场,并凭借自有专利技术最终获得商战成功的故事。其融合了跨国商战、政治博弈、动作战争等元素,可以说是大国主旋律的代表。

然而,翻看网友评论,“剧情没有逻辑、人物塑造脸谱化、效果堪比抗日神剧”等点,是众多网友吐槽的所在。

事实上,不管是2017年上映还是此次复映,除去同档期影片竞争等外在因素影响,其始终不成气候,很大原因在于自身实力不足。也就是说,口碑的不佳,使其失去了逆袭的资本。

而今再次上映,不难发现影片做了更上档次的“包装”。不过,即便请来了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搬出了和《战狼2》的渊源:其在中影基地投入巨资搭建的“非洲街”,后来被吴京看中,成了《战狼2》重要的拍摄场地;也把宣传海报贴到了天安门地铁站前,打上了“一起推销中国”的名片,依然在市场没翻起多少水花。

不得不感叹一句:还是扶不起的“中国推销员”。

而联想到近期的国际局势,建国七十周年的特殊年份节点,《中国推销员》的再次上映更像是一场政治任务,我们需要一部影片来杨我国威。而以华为、中兴等跨国通讯企业创业故事为素材,获得了工信部、华为、京东等支持的《中国推销员》,无疑是最佳之选。

只是,忽视市场规律而上,往往也得不到善待。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无独有偶,去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有不少主旋律影片上映, 比如《厉害了,我的国》《闽宁镇》《照相师》等片。

其中,有一部影片最为蹊跷,那就是突然就上映的《中国合伙人2》。这部蹭着《中国合伙人》的热度,但与其并无联系,从导演到主演,所有主创班底全部更换的影片,忽然就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据某业内人士透露,该片在去年五月份的时候还找过投资,也就是说,影片在那会儿还处于筹备期,紧接着12月份就上映,如此仓促,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而其所赶的,恰恰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节点。

因为影片所讲述的是互联网发展这二十年来,第一批创业人员的故事。其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里的硕果。不过,比起前作,仅仅1590万的票房,和豆瓣4.1的评分,《中国合伙人2》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

总而言之,为了凑“主旋律”的热闹而上映,却忽视了电影本身内容塑造的影片,往往最后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2019主旋律影片前瞻

《八佰》《中国机长》最受瞩目

事实上,翻看历年电影票房榜不难发现,但凡碰到建国周年、建党周年等事关国家、民族大事的特殊历史节点,当年都会有相应的“主旋律”影片、献礼片上映,这也是情理之中。毕竟,电影作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产物,往往也和当时的时代相关。

若是影片的内容能够紧抓人心,或者在类型化上有很好的突破,往往会获得不错的票房。比如2017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一部《战狼2》所向披靡;而2007年,建军80周年之际,《集结号》成为年度票房冠军;2009年,建国60周年之时,《建国大业》是当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

而今年,则是建国70周年的大年,同样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安排上了。对此,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根据目前的公开资料整理了一份不完全名单。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到,除了重映的《中国推销员》之外,目前已经暂定档期或者有消息发布的“主旋律”影片就有七部。其中,不乏一些颇受市场关注的大项目。

比如由华谊兄弟和七印象联合出品、管虎执导的史诗战争片《八佰》,以1937年淞沪会战中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主题,讲述了八百壮士奋战四天四夜的英雄事迹。影片已于去年杀青,聚集了张译、李晨、王千源、姜武、黄志忠等多位演员,可以说是今年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

而由博纳出品、刘伟强执导,根据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中国机长》,前段时间正式开机,引发业界及不少网友关注。张涵予、袁泉、欧豪、杜江等演员的组合,也让这部影片颇具看点。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总体而言,能够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不错反响的主旋律影片,除了受自身内容因素影响之外,大多不是拥有较长的筹备期,比如前期在剧本、制作等环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就是由大导演、大制作公司等有成熟项目制作经验的团队共同操盘,以影片为本去制作一个项目,而不只是因为“主旋律”就搞假大空那一套。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还有一些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比如以建设港珠澳大桥为历史背景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以青岛抗战史为故事背景的《北斗风云》等片。

而人物传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主旋律”献礼片,去年11月开拍,由云南省委牵头出品的《国之歌者》,就是一部聂耳的传记影片,其以聂耳成长及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为故事主线。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当然,以上这些影片并不是全部。相信在这一年里,会有更多的主旋律影片新出,也不排除临近国庆档期间,一窝蜂主旋律影片拥挤而上的情况。只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往往成为炮灰的影片也会更多。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主旋律影片乱象:投机取巧、道德绑架

其实,纵观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市场,可以看到,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的“主旋律”影片皆有着类型片的外壳,最突出的一类就是“博纳式主旋律’,即以“大明星+大制作+类型化”,把主旋律影片包装成商业片,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商业化道路。

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博纳是切切实实用好作品+好票房,将主旋律影片带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地位。

但类型化的包装和题材的选择,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同样由博纳出品、许鞍华执导的《明月几时有》,“文艺+抗战”的套路对于观众来说还有点陌生,存在接受度的问题。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除此之外,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走不出程式化创作的套路:人物塑造脸谱化、以各种假大空的口号和说教内容覆盖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难免会引发观众的抵触心理,对主旋律电影产生先入为主的经验性偏见。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存在着一些乱象。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一方面,主旋律影片背后大多都站着官方背景,如《战狼2》《红海行动》背后都有军方资源支持;《湄公河行动》背后也有公安部全力支持。在此之下,这些影片也就多了一层通行的资本。

但在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投机取巧者来凑这个热闹。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对外宣传,往往也会以电影为媒介。因而,一些主旋律影片,可以看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影子。

比如去年12月上映的《照相师》,以深圳摄影世家三代人的生活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背后有深圳广电集团的之初。不过其票房仅500多万,观众口碑也并不突出。尚在制作之中的《国之歌者》,背后有云南省委主出品。聂耳作为云南人,以其为原型创作的影片,也是一张宣传的好名片。

当主旋律电影被包装成商业片,观众会买账吗?

当然,抱有宣传的目的无可厚非,但电影创作还是要尊重基本的创作规律,否则拍摄电影也成了一项拼政绩的面子工程。

另一方面,“主旋律”影片通常更容易引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因而在影片上映时,观众能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使影片更容易获得舆论优势,但也因此更容易产生道德绑架。即便是在《战狼2》上映之时,也有部分偏激观众发表类似“不看《战狼2》,不是中国人”的言论,这就是对观众的一种道德绑架。

在这里,借用某网友的话“爱国主义不能成为拍烂片的借口,真的爱国就应该拍质量高的电影让全世界感受中国文化。”

说到底,观众观看的也只是这部电影,由此而生的种种情感都是电影的附加值。而是否主旋律,也只是一个标签。

拍好电影,才应该是影视行业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