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近日,伊能靜在接受魯豫採訪的時候首次談到了自己的兩次婚姻,當然主要是說起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她坦然承認當時自己沒有修煉好,沒在婚姻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伊能靜說自己當時小,又沒有足夠的智慧處理曾經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功課和問題,讓自己處於缺愛的憂鬱當中。而對方也不是醫生,要為自己療傷。在內心經過不斷的發酵,和庾澄慶算是和平分手了,對庾澄慶的評價是在錯的時間裡面遇到了對的人。

與庾澄慶離婚後的5年時間,伊能靜完全沒有社交,用內心反省自己,就是用她的話說來修煉,直到自己覺得修煉好了,才走出內心遇到了自己如今的先生秦昊,有了幸福的生活。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此後,她又發文感謝魯豫,說道:

原來我年輕時所追求的,都是我缺失的。一直在補洞,以為那就是我要的未來……如果我有一個能規劃自己生命的青春期,我會怎麼去畫藍圖?我想讀大學,學美術,學建築,我想去南極北極旅行,看動物大遷徙,我想拼命寫,貪婪的。我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所以請你不要浪費任何時間,為自己奮力的往前去。不要逼誰來愛我,我們可以先圓滿自身,獨自綻放。而後在那樣的光芒萬丈中,擁有愛的選擇和決定權!去創造屬於你的,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心,保有精神獨立、不斷追求智慧,讓自己有經濟能力。”


說實話,聽了這一席話,我感覺很給力。遇到任何情感、成長方面的問題,都不把原因推向別人和外在,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修煉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能成長的,自我療愈並修通了的自己。這樣的自己,碰見誰也許就都能幸福了。這種態度其實值得我們每個女性學習並效仿。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墜入凡塵的精靈:修行療愈過往心傷

伊能靜的故事,就是一個女性自我療愈和成長的故事。她是父母的第七個女兒。她自述,母親當年想把她墮胎墮掉,但是到了醫院又覺得捨不得,因此才生下來。但是,就在母親生產前後,父親知道她仍是個女兒,就選擇離開,並且外遇了。這令她剛出生就有罪惡感,她覺得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會給媽媽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伊能靜稍懂人事時就發誓要當家裡的長子,她要讓爸爸知道,這個女兒跟兒子一樣強。

父母離婚後,她跟父親生活在一起,可是生父對她並不好。而母親又改嫁了日本人,後來無奈之下伊能靜到日本找她生母,繼父對她還算不錯。

帶著對父愛缺失的遺憾,對母親的補償,伊能靜18歲就出道娛樂圈,認識了庾澄慶,雖然庾澄慶比他大很多,可是對伊能靜真的很好,兩個人墜入了愛河。

而那時的她,承受著" 父母缺席的童年,孤獨的寄養家庭,不停轉學又缺失的友誼,與母親不懂得復原的情感,久違的父親驟然離世,分裂人格的公眾人物,無法正常的感情道路…… "

後來伊能靜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庾澄慶就像她的一個救命浮木,所以自己別無選擇地和他在一起,不過庾澄慶雖然給她了一定的安全感,可是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她內心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與自己母親的關係,和娛樂圈內的人怎麼相處等等問題。

那些缺失父愛,缺乏被保護的傷痛,叛逆著踏入娛樂圈出道,對自我評價的消極,情緒上的問題,都在第一段婚姻中沒有得到更良好的解決。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和庾澄慶離婚後,一次,她接受採訪時說: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課題,很容易從原生家庭顯現出來。曾經我沒有辦法去親證什麼叫作愛。當我通過修行和心理治療,療愈了創傷以後,我開始懂得親證愛是什麼。其實對孩子來講,父母關係只要是互敬、尊重、忍讓、有愛,就夠了。因此我想,我的孩子不會在我們分開這件事情上受到太多傷害。”


她忍受過人生巨大的蛻變和考驗:

" 我曾經有幸福、美麗的頭銜,獨立的經濟、可愛的小王子。我曾經是世人眼裡被祝福讚頌的模板。但是,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卻沒辦法有真實感。我唯一的真實,是讀書、寫字、行走和在愛時感受的自我。我曾經對愛貪心,以對愛的幻覺消耗著自己手中擁有的。我是自己詛咒的西西弗斯,反覆徒勞,拿愛給愛摧毀愛。"


帶著這樣的傷痛,她行走、寫作、心理療愈。2011 年 1 月中旬,她又隻身去往印度,在那兒修行療愈半個月。此後又在固定的心理諮詢師那裡諮詢。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發現大我,遇見真愛

她慢慢發現,大部分問題來自於自己沒有被療愈的傷口,把那些傷口一片片地療愈的過程很像是在修行。外面沒有人,外面只有自己。外面只是你內心世界的一種投射。

起初,她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愛,因此此生就是為了尋找愛而來。而透過學習,她發現:

“當我退回去源頭,去追溯,我爸媽為什麼不可以愛我?然後我就回去我父母的童年。當我走過一遍他們的人生,我問我自己,我在同樣的狀態,同樣的教育、物質條件下,我會有別的選擇嗎?我發覺,沒有。如果把我換做我媽,以我的個性,我做的可能比我媽更糟,我媽已經挺強大了。當你願意這樣回溯到每個人生命的源頭,你會看到每個人生命的構成。此時,你就會有一種寬大,那其實是原諒自己不被愛的最大能量。那並不是你要去博愛。而是你終於明白,不是他們不愛我們,而是在他的能力範圍裡,這已經是他的最愛了。”


就這樣,她走出了對小愛得失的怨,而走向了對於大愛的追尋,看到別人生命的源頭,以此來療愈自己的源頭。活出了寬恕、喜悅的大我能量。

她又進一步領悟到:

在修行的人裡面有全世界,他愛每一個人,他也知道每一個人源頭都是愛他的,他非常飽滿,不需要一個對應的、觸碰到的、人間的愛。也許,大愛才是真正的愛。


她發現,人不要總是依靠頭腦,而要依靠靈魂:跟自己在一起,你的靈魂很容易飽足。依靠身體,你就會有很多欲望;依靠心,就會很容易動情,也容易受傷;你一定要依靠靈魂。

透過這種心性修煉,以及同心理諮詢師之間持續見面的諮詢,她徹底療愈了離婚後的創傷,她明白了三點:第一:你就做你自己,就是很愛你自己。關鍵是要找到靈魂深處的自己;第二:媽媽存在那兒,肯定不會不愛你。每個人都在做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愛不是做出來的,就像鳥兒,就是飛的本身,鳥不知道它正在飛。

第三:人不需要刻意走出自己情感的傷痛,因為它就是在那裡。只要你給它無限的愛,它就會過去。允許自己還能繼續愛,允許回憶存在,允許自己去觀望它,允許這個存在慢慢淡化,允許那個愛變大。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目前的伊能靜是一個經歷了心理療愈的自己,她變得不再為了愛那麼憂鬱,那麼糾結和痛苦,她明朗、自信、開闊、坦然,處理好了同母親之間的關係,和解了同父親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怪前夫。她安心地帶好兒子,同自己相處,還收穫到了和秦昊之間的第二段婚姻,在47歲高齡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而這一切,都因為那一個不再抱怨,不再疼痛,擯棄小我,擁抱大我的自己。不再發現什麼負面訊息就評判,或者不開心,而是更懂得理解、原諒和寬恕,因此她能和秦昊以及其原生家庭愉快相處。不斷修煉自我魅力。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女性要學會在傷痛後修煉健康的自體

其實在我身邊,或者諮詢過的來訪者中,也會發現不少因早年缺愛而導致婚戀問題、個人成長受阻的案例。我覺得,也許伊能靜的經歷對他們有一種榜樣和借鑑作用。

像34歲的潔瑩,一年多前就和丈夫離了婚,自己帶著不滿三歲的女兒生活。追溯她過往的生活,她雖是家中獨女,但是從小自己的性別就不能被父母很好地接納。父母工作都很忙,她0到3歲主要同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能照顧好她的生活,卻兼顧不了她的心靈。

成長中很多時候,她都感覺母親對自己的指責、苛刻。很多方面,母親既不支持,也不教她。她逐漸變得內向、退縮、害怕母親發脾氣,不敢努力表現自己,小小年紀,少年老成。

待到大學畢業之後,她英語好,本來想出國留學,但父母認為女孩子最主要就是結婚嫁人,不需要那麼大的抱負,因此就沒支持她。她在單位遇到一個喜歡自己的男人,就很快結婚生子,按照父母所希望的,開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本以為一切會風平浪靜,但是辭職在家帶兒子那兩年,她卻遭遇到了和丈夫性格不合、溝通不暢,對方接連兩次出軌的問題。丈夫提出離婚。

離婚前後的她經歷了情感、事業雙重震盪,既要療愈離婚創痛,又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事業奮鬥方向。

從潔瑩的角度來看,她顯然需要療愈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和解跟母親的關係,移除母親的苛責,療愈那個不自信、退縮、恐懼而慌張的自體。這個自體讓她在婚姻中也依然不自信、退縮,處理不好夫妻間必要的溝通問題,同時在事業上讓她處理不好同權威、同事的關係。難以淋漓盡致地發揮能力。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是的,“外面並沒有人,只有你自己。”不論你生命中遭遇了什麼問題,本質上都是自體的問題,也需要從自體層面去尋求答案,獲取成長。而不要把問題推給別人。“當下時刻包含來自過去的一切,正是過去組成了這個人現在的回應。”

要給自己一個時間,一些空間,來幫助自己自我療愈,而不是帶著受傷的自己去勉強生活,因為你會發現,可能自己以後還是容易在同樣的地方跌倒。那反映出你病態的自體客體的關係互動。除非這些互動都得到了療愈,你能更加地愛上自己,做更健康的自己。

經歷了一年多心理諮詢的潔瑩,目前慢慢走出了同父母之間苛責型的關係,開始變得自信、柔軟、放鬆,女兒現在也開始上幼兒園,她也開始從事自己一直喜歡,過去沒機會做的一項新事業——兒童動漫設計師。她和前夫的關係反而相處比已婚時更好,內在少了陰鬱、退縮,變得更積極快樂,前夫早已和外遇分手,都想再去追回她……而她不急著再走入兩人關係,而是安住於當下,兼顧這個新長大的更美好的自己,春節制定了一個去國外的旅行,好好享受一番。


伊能靜的療傷心得:追了半生愛,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自己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構想的健康自體給“所有者”提供一致感、連續感、生命力 和積極關注。“憑藉努力解決個體的現實自體和理想自體之間不可避免的張力, 健康自體持續擴展和成長。最後,增強健康自體既可以通過持續一生的內化理想的過程,也可以通過與欽佩的他人(建立而維持)關係來實現。

為了健康的自體,健康的自我實現而努力,成為光芒萬丈,擁有愛的選擇權和決定權的自己,你也可以,從當下出發,立地成佛!

(燕園心理資深心理諮詢師)


添加微信公眾號(yanyuanxinli),獲取更多資訊。

添加微信號:tjyybs2,備註:加群。即可加入“免費心理問答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