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01

伊能靜的路人緣一直不怎麼好。這可能跟她的表達欲旺盛有關係。

放眼娛樂圈的女神,大部分都是間歇性曝光,保持著在大眾內心的神秘感,而呈現出來的部分,也是經過團隊精心篩選的部分,比如王菲,比如周迅,比如湯唯。

而伊能靜的微博幾乎篇篇都能寫上好幾百字,雖然雞湯味很濃,但也不可謂不是苦口婆心,真摯坦然。

她一會兒是知心姐姐,耐心解決粉絲的情感迷思;一會兒是網絡衛道士,總是第一世間衝出來為社會事件發聲;一會兒是母性爆棚的米粒媽媽,專門錄視頻節目分享輔食製作。

當然,她還是作家,是演員,導演。但卻又很難在一個領域,給她一個特別資深的標籤。

伊能靜最為人詬病的,大概就是不合時宜的粉紅少女心,以及在自證幸福這件事情上用力過猛。

很多人覺得她“矯情”,覺得她“作”,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找不到一種生命的平靜狀態,那一定是有些東西在牽制。

最近伊能靜上了魯豫的訪談節目,大概成為了最能剖析自我和內心成長的女明星。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02

伊能靜和王菲同年,也都同為母親,都離過婚,但是,在王菲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灑脫、自在,是不被任何東西牽絆束縛的能力。在伊能靜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疲憊、緊繃,甚至看到偏執,還有對幸福孜孜不倦拼盡全力甚至略顯狼狽的追求。

就像伊能靜所說的“DO”和“BE”。DO,是去做,去孜孜以求。BE,是成為,是對自己的全然接納。

誰都想BE Myself,但是卻都是在Do another one。

王菲一直都是王菲,從未動搖過王菲這個“核心”。反而是外界要去呼應王菲,因為我們很難看見王菲妥協的部分(或許有,只是沒呈現出來)。

用伊能靜自己的話說,誰都想做王菲,可以誰都不鳥。

但自己只能做伊能靜。

一直追尋,一直在為一份最樸素的平靜竭盡全力。所以才總是給人一種拼命要抓住一些東西的焦灼感。

是不是很像我們普通人的人生。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她發現,那種讓她總是處在找補狀態的,拉著她活在過去的東西,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

伊能靜原名吳靜怡,從出生開始,她就是一個不被接納的生命。

父親是山東人,和親人分離去臺灣的時候只有十幾歲,所以對故鄉有很深的鄉愁。

骨子裡也希望能有兒子傳宗接代。

但是伊能靜的媽媽前面已經生了六個女兒。伊能靜曾提到,自己出生的時候,父親到醫院看到是個女孩,說了一句”又是個不帶把兒”的,轉身就走了。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不久父母就離婚了。父親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十二歲時,母親改嫁到日本,她成了母親口中的包袱:“如果沒有你,我的生活會好很多。”

對於父親來說,她是一個不符合期望的到來,於是連應該對她付起的責任也捨棄了,對於母親來說,本把她當成婚姻救命稻草,卻沒想到,卻成為壓倒她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年人把自己人生的不圓滿,又雙倍地轉嫁在了孩子身上。

所以伊能靜很早就想獨立。14歲因為未成年,沒法在前臺工作,就只能在後廚洗盤子。16歲被歌手劉文正發掘,進入演藝圈開始掙錢養家。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為了忠於自己的父母,為了得到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她在青春期,少女時代,都是將自己當成男人一樣來拼命的。

男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

難道本質上不是因為對父母對於自己不是男孩這個觀念的耿耿於懷。

直到遇到庾澄慶。一方面雖然沒有身份認同,但是終歸本質是女孩。18歲的她遇到比自己大8歲的庾澄慶,在紛繁複雜的娛樂圈,相當於有了一方庇佑。

根據弗洛伊德心理學,一個缺愛的女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同一個人,就是她的父親。

庾澄慶當然是滿足了她對父親的想象的。

伊能靜在採訪中,提到過去那段感情,依舊會眼泛淚光,並且承認,在那個階段,其實自己是一個“心理病人”,渴望通過對方獲得安全感,獲得對缺失的父愛的彌補。

但這無疑會讓對方壓力很大。畢竟,他要的是一段健康的婚姻,而不是要去做她的心理醫生。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這種“找補”心理在很多女孩身上都應驗過。但那時,我們也沒有能力看清楚,到底是愛這樣一個人,還是這個人只是符合了我們所期待的某種特質。

一段勢均力敵的婚姻,不是通過對方來彌補自己的內心需求,而是兩個內心圓滿強大的人互相分享彼此的人生。

伊能靜和庾澄慶戀愛14年,結婚9年,最後和黃維德的“牽手門”事件成了離婚的導火索,但據說其實當時她和庾澄慶已經分居三年。

之後她的聲名就開始一路狼藉。在與庾澄慶離婚以後,曾有過五年的空窗期。

直到遇見秦昊。

03

採訪裡,伊能靜對魯豫說,這五年,每一天,她都在真真切切的面對自己。

現在看來,那時的伊能靜是不是也處在最難熬的“中年危機”呢?

婚姻破裂,輿論惡劣,形象大跌。

“我”究竟是不是外界評價的那個那麼不堪的人?這種問題,如果換成王菲,就是管你屁事。可是換成伊能靜,就會過度的去自省。

“從小我就有一個罪惡感, 我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讓媽媽受苦。而當一個婚姻結束的時候, 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這個婚姻的問題。它甚至回到了我的童年,我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我們時常覺得,30歲以後,或者35歲以後,我們就不再應該去找原生家庭的問題了,因為一切已經於事無補。

除了通過自己的成長去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我們不應該再頻頻回望。不應該再把自己所遇到的問題甩鍋給原生家庭。

可是,當一個人活了幾十年,充滿了挫敗感,依然沒有弄清楚自己是誰,依然對自己地存在充滿了困惑,又該怎麼自處呢?

當然,在普通人看來,伊能靜有錢,有貌,有才華,人生成就比起普通人已經夠高了,她應該比百分之99.9的人都活得好。

但就像馬斯洛需求理論,在需求上,每個人所處得層級是不一樣的。

伊能靜如果是一個物質化的女性也就罷了。以她的條件,嫁富商,淡出娛樂圈,過逛街喝茶的少奶奶生活,也不是難事。

但是偏偏骨子裡還是個文藝少女。她喜歡才子。欣賞具有創作才華的人。庾澄慶是,秦昊也是。只是領域不同。

最低落的那段時間,伊能靜在做《中國達人秀》,當時是全國人氣最高的節目。她和導演請辭,決定去印度唸書。高曉松和吳秀波都勸她,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自己的“病”只有自己知道。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印度是一個佛教文化盛行的國度。也是一個療愈體系發達的地方。

在那裡,伊能靜每天穿著白色的袍子靜坐,以達到內心的平和。

之後的五年時間,伊能靜再沒有傳出任何感情事非。直到遇見秦昊。

在《媽媽是超人》這個節目裡,除了伊能靜和秦昊的相處模式被曝光的一覽無餘,秦昊父母也時常會出鏡。

可以看出,秦昊是生長在一個非常健康和睦有愛的家庭裡。

而這種家庭的溫暖,恰好就是伊能靜一直孜孜以求的。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被認可,被呵護,被支持。

伊能靜對魯豫說到一個秦昊父母對待她的細節。那種女兒希望被父母撐腰的幸福感和底氣,對於她來說,真的來的太遲了。

拍《我是女王》的時候,秦昊父母去探她的班,看到她忙碌得失去人形,秦昊父親心疼地說:“小靜,咱們不玩了,回家去。”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為什麼說結婚,不是和一個人結婚,而是和他的整個家庭的結合。

在和庾澄慶的婚姻裡,一直不被庾澄慶家人認可和尊重,也是導致他們之間感情破裂的因素之一。

而秦昊的父母,溫暖,善良,應該也是開明和寬厚的,否則中國的傳統家庭,很少有能接受比自己兒子大十歲以上的父母。

雖然,秦昊也未必是一個完美的老公。在和秦昊上《媽媽是超人》節目時,秦昊時常和伊能靜發生爭執,並且表現得也並不是那麼體貼。很多吃瓜群眾覺得,是伊能靜單方面過度付出,只是為了抓住這個男人。

但是,伊能靜有時候確實是過於敏感。在我看來,倒是秦昊界限感很清晰,不認可伊能靜的地方,他會默不作聲或者走開。兩人在一起,狗糧也確實不少。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伊能靜整整用了45年時間,才真正與過去,與內心的創傷和匱乏達成了一個和解。

因為閱歷和智慧,不是你想生髮出來,就會有的。它需要過程去經歷,需要時間去沉澱。

甚至需要一些錯誤去成全。

04

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異性角色。他們其實承擔了女兒人格健康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功能。

特別會在女兒日後的婚戀關係中,埋下很多宿命一樣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看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會為這樣一段細密敏感自我的暗戀感到驚心動魄,覺得這種與世俗有距離的感情,才是厚重的純粹的。

陌生女人暗戀隔壁的小說家,從十三歲時見到開始,其一生都獻祭給了自己意淫的一場愛情。

跟作家發生幾次關係,懷孕生子,明明可以選擇告訴他,卻選擇了隱瞞。

從陌生女人的敘述中,不難看出,她的性格里的矛盾和卑微,也是從父親缺位開始的。

所以,她才不願過幸福的舒適生活,把自己埋進一個自我折磨、寂寞孤獨的陰暗世界。

而這個作家,本質上,就是父親的替代品。她把對父親的渴求,折射在對這個作家的想象中。

在給作家的信中,她說:“我在腦海裡想象你的形象:你是位戴著眼睛、留著長長白鬍子的老人,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當時就肯定你是漂亮的,應為我把你想象成為一位老人。”

把作家想象成老人,難道不是試圖在彌補早年喪父的遺憾嗎?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和這個角色對應的還有一個經典角色,就是大名鼎鼎的《被嫌棄的松子一生》。

松子的父親總是愁眉苦臉,因為家裡有一個生病臥床的妹妹。所以父親的注意力長期在妹妹身上。

為了討父親歡心,松子偶然做了一個鬼臉,而這個鬼臉,就成了她日後與父親相處的必殺技。

也奠定了她一生,總是在尋找依賴,放棄自我的命運底色。

千萬別把女兒養成“伊能靜”

而現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龍女”了,得不到父親成龍的承認,人生也是各種起伏跌撞。

所以,我其實很佩服伊能靜。

因為在這樣的一種原生家庭下,雖然一路泥濘,走了很多彎路,但是能一直保持覺察,並最終求仁得仁得到幸福,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她在跟阿雅對談的時候說,我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完整。

現在的這份完整的家庭,完整的自己,就是快到五十的她給自己的最好禮物吧。這樣看,她補償性的總是活在公主形象裡,也不是什麼值得詬病的事了。

人生而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只是成長之中,因為很多因素,外界的聲音,逐漸將自己遺失。

伊能靜對魯豫說:“原來我走了這麼一糟,這麼四五十年,不過是要把最終那個,那個從靈魂變成種子的自我找回來。”

多麼兜兜轉轉的一圈,一個父親埋下的缺漏,卻用了半場人生來彌補。

最後,願每個女孩,都能長成完整的大人,過自在的生活,有豐盈的人生。

也希望每個爸爸,能意識到自己這個角色的重要性,給女兒最好的陪伴。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