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虛極子按: 在洛倫佐一世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一生中,中國與歐洲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攻守之勢異也。

1433年,印度西南海岸的古裡國,在阿訇緩緩的葬禮禱告聲中,一具由白布緊緊包裹著的屍體被投進浩瀚無垠的印度洋。那就是中國大航海家鄭和獻給他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揚帆遠航的最珍貴的禮物——他的生命。就在鄭和溘然長逝於異邦後的轉年,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正式確立了它在歐洲經濟、金融以及政治領域裡的統治地位。一時間,由地中海東岸轉輸而來的東方財富滾滾地流進美第奇家族的口袋,使它一躍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門閥。

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 佛羅倫薩

這個黃金家族的歷代統治者都樂於為藝術和文化事業一擲千金,彷彿對審美的敏銳感受和慷慨解囊構成了古往今來名門望族除了尚武和重商之外的精英性格之又一要素。在藝術史上幾乎可以形成這樣一個定論:沒有美第奇,就沒有文藝復興。而美第奇家族的天之驕子——洛倫佐一世更是親手促成了文藝復興黃金時代的到來。

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 [意]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 & 奧爾希諾·貝寧滕迪《洛倫佐·德·美第奇塑像》,晚於1478年,彩繪陶像,65.8 × 59.1 × 32.7 cm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

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1492)的生卒年暗合著東西方貿易史上兩個極重要的時間節點。在其出生的1449年,中國皇帝明英宗貿然對蒙古高原上的瓦剌部發動了一場失敗的御駕親征,史稱“土木堡之變”。鎩羽而歸後,原本處於全盛期的大明在外部世界面前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貫穿草原的貿易通道沒有打通,曾經繁盛一時的下西洋的壯舉也已在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落下帷幕。內外交困的明帝國在本該由中國人主導的陸海世界貿易體系中迅速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勃然而興的歐洲

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 畫面左側即洛倫佐一世,右側乃此畫的創作者波提切利

[意]桑德羅·波提切利《三王來朝》,約1475年,布面油畫,111 x 134 cm

意大利佛羅倫薩 烏菲茲博物館藏

正當傳統貿易通道的東端——大明——命懸一線之際,遙遠的西端也傳來了不祥的訊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鐵蹄踏平了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王朝覆滅前夜,就已有大量的富商巨賈、能工巧匠和飽學之士湧出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千年帝國,四散奔逃。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和米蘭等意大利北部城邦,作為這些精英階層向西逃亡的首選目的地,迅速地將來自傳統陸海貿易體系中的資本、科技、知識以及審美品位整合起來,藉此將文藝復興推向高潮,並把這股經濟與文化的能量不斷向西方輸送:原本偏安一隅的蕞爾小邦西班牙在15世紀下半葉迅速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就在西班牙軍隊解放格拉納達、驅逐摩爾人的末代國王的同一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派遣哥倫布繞過被土耳其人盤踞的近東,鑿空新的海洋商路,去尋找富庶的印度和中國。那一年是

1492年——地理大發現的元年,也恰好是洛倫佐·德·美第奇去世的年份。

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 [意]喬萬尼·貝里尼 & 提香《諸神的盛宴》,1514-1529年,木板油畫,170.2 x 188 cm

美國華盛頓 國家美術館藏

在洛倫佐一世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一生中,中國與歐洲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攻守之勢異也:一個是左支右絀、故步自封,另一個則左右逢源、積極開拓。

所幸明代的海禁政策時緊時鬆,1567年“隆慶開關”之前依然有瓷器或以走私的形式流出海外,或以皇帝賞賜的形式回贈給進貢國。而埃及在拜占庭帝國1453年覆滅之後,直到自身在1517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之前,一直充當著瓷器由印度洋轉運到歐洲的最後一條必由之路,甚至開始出現針對中國青花瓷的仿製品。洛倫佐一世用於婚宴上的瓷器便是從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君主那裡獲贈的,只是我們無法確知那些瓷器究竟是真品還是贗品……

從土木堡之變到地理大發現

▲ 來自明代中期的青花潘趣碗和大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