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傳筋骨開發」“力由地起”與“力不由地起”區別有多大?

我們在打拳時之初,都習慣用腿蹬地發力,一旦單腿支撐狀態下,就不知道怎麼用力了,往往被對方所趁。所以實戰高手都會通過判斷對手的腳步移動情況,來尋找進攻的機會。在傳統拳體系中,有一種用身體主動發力來獲得地面的反向支撐,從而推動人體往前移動的方法,我們稱之為

“五張弓”的筋骨崩彈式運動。

「典傳筋骨開發」“力由地起”與“力不由地起”區別有多大?

這種勁力主式,顛覆了單腿支撐狀態下無法發力的現象,反而習慣於像“金雞獨立”般的運動模式,空出的一條腿可以步步帶“踢”,拳譜中稱“步步都是刮地風”。具備了身體弓彈式驅動人體快速前竄,同時又能夠進身刮踢,這在傳統拳的打法運用中,是有代表性的。

「典傳筋骨開發」“力由地起”與“力不由地起”區別有多大?

傳統拳不擅長實戰,主要是身體開發不完全,傳武的獨特風格也無法體現,無法形成以身帶步的進步之法,沒有手腳同步打擊的硬打硬進的風格,在某一方面來講,限制了使用。

古人對身體的研究還是蠻深入的,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獲得了用力之法,知道如果更好的把身體的整體力量發揮出來。挑過重擔的朋友可能對這種感覺比較容易理解,在行走的過程中,擔子上下顛簸,通過人體的傳輸,將重量傳遞到腳底,這時候腿部會被動蹬地,被地面給“彈”出去,此時擔子與身體的節奏是趨於一致的,這也就是整體力。

「典傳筋骨開發」“力由地起”與“力不由地起”區別有多大?

那麼我們就要思考在沒有重物施壓的情況下,如何產生這種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地面與肩之間的模擬產生一種對抗勁力,運用脊柱能夠彈動的特性,使以壓力,通過脊柱崩彈,令勁力傳遞,並由地面反彈而起,形成反竄勁力。這種狀態用文字來形容可能還是很難理解的,如果自身的脊柱勁力有了,比較好理解,如果沒有,即使能夠領會到,也無法實現。

「典傳筋骨開發」“力由地起”與“力不由地起”區別有多大?

練拳的過程就是一個人體塑造的過程,是將人體盤成一個“大彈簧”,一旦具備了這種功力,發勁就變得簡單,可以在各個角度,各種狀態下隨意發放,當然也可以運用到各種動作當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