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為何常被重用?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現行的幹部制度就給幹部選任套上了更多更重的枷鎖。現實中,幹部的身份是特定的,也是終身的。上個世紀幹部的身份一度是通過工農招聘、軍人轉業和學生分配來確定,現在則多是用與“凡進必考”方式定奪。眼下,產生幹部的方式給社會帶來的後果並不是致命的;真正致命的是,一個人一旦獲取了幹部身份,不論勤奮與否,只要不出太大的差錯,便可以穩穩當當地享用一生。

(一)

事實上的幹部終身制,帶來了無窮貽害。一方面,有些人嚮往當幹部的想法從小就在心靈深處慢慢滋長,當上幹部成了他們畢生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不惜心機用盡、破財無數。另一方面,也促使相當一批人掌握了決定別人能不能當上幹部的權力,其中一些人利用人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機會,大肆斂財獲利,以致不惜丟官免職。

迄今為止,國家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讓幹部從“圍城”內淘汰出局的操作性規程,而幹部的入口卻長期向全社會敞開,任何一級都不可避免地邁向了人滿為患的危險,“廟小僧多”和“會念經的和尚奇缺”的問題並存的畸形惡果便順應而生。

庸人為何常被重用?

正是幹部身份這一特殊的界定,決定了領導幹部不能在全民中公平地憑選票多少而產生。基於這樣的制度,只有具備“身份”的人才可以進入被選的圈內,而沒有這一身份的人,即使你是精英中的精英,也只能無情地被劃歸圈外。這就是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制度安排。

眾所周知,目前幹部的職、級、酬是緊密相連的。即幹部在什麼樣的職務上,享受什麼樣的級別,得到什麼樣的報酬。乍一看,這樣的制度是科學合理的。有什麼樣的職務便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便配置什麼樣的權利,付出了多少則得到多少回報,是非常理想的設計。然而,這個看似科學的制度,卻給幹部選任帶來了嚴重而又無法逆轉的弊端。

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反推。一個幹部首先總希望當上個領導什麼的,這是一個人的正常追求。但如果這一追求不能實現,則至少希望自己的工資越來越高。在幹部的職級酬緊密相連的政策支持下,想要得到更高的工資待遇,就只有不斷地向更高的級別奮鬥。

而要想級別越來越高,又只能寄希望於職位越來越高。雖然偶爾也出現職位不變而提高級別的特例,但這種特例的受益者畢竟少得可憐,而且,比起提升職務來講,則又慢得許多。這樣一來,有官癮還是沒有官癮的人都要努力去撈個一官半職,很多地方出現“方丈比僧多”的怪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

這個制度還派生出了照顧性提拔的怪胎。某人辛苦若干年了,照顧一下,擔任個什麼無關緊要的領導職務,解決個級別,是常有的事。這就給了“庸人”以可乘之機。庸人工作的時間一長,也要自然被照顧成領導幹部。一個庸人被提拔,一批能人將受打擊。我們無需去討論庸人如何勝任本職工作的問題,需要真正引起重視的是,一個單位如果有了幾例這樣的照顧,整個幹事創業的氛圍就會黯然失色。

有人驚呼,某某小局總共也就十來個人,卻有七八個副局長。其實不用驚呼,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人家幹了一輩子,連個副局級的工資待遇也不能到手,於心何忍!這不是他們本人的錯,也不能全怪他們的上級不把關,制度使然。如果自己的下級沒有什麼盼頭,這個當上級的又怎樣去激發他們勤奮工作呢?

幹部身份的象徵就是擁有編制卡和人事卡,並列入財政供養序列,卡隨人走,錢隨人走,終身不變。構思這一制度的人,無論他們怎樣公正無私,都擺脫不了維護本部門權利和為自身利益服務的嫌疑。卡隨人走,再加上幹部的正常流動,決定了編制人事管理時常處於動態,管理部門的經常性權力就隨之有了保障。

庸人為何常被重用?

如果換個思路,把編制定到單位,每個單位按編制數量要求進人,進入的人實際上只有個就業的概念,可以相對自由地出入,財政按編制數給予該單位供給。如此設計,一來搞活了用人機制,二來杜絕了可惡的幹部終身制,豈不是更好。但這樣一來,管理部門的大權旁落,他們是不會答應的。

(三)

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的規定,成為上一級的領導幹部必須首先是下一級的領導幹部,並且要符合幾個崗位和幾年經歷的要求。比如,要提拔成正處級職務,一般必須是副處級幹部,並在副處級的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這一制度的正面導向無疑是明確的,讓領導幹部接受一線的洗禮,逐個臺階穩步推進。然而,這個制度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再差再不稱職的副處級幹部有資格晉升為正處級職務,而再強再優秀的正科級幹部卻與之無緣。

在幹部隊伍中,級別越低的人數越多,級別越高的人數越少。這就意味著,越到高層,選拔領導幹部的範圍越窄。所以,無論怎樣強調德才兼備、任人唯賢和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都無濟於優秀分子地脫穎而出。試想,我們需要撈到全國最大的魚,卻只能在指定的堰塘裡面撈,結果會怎樣?

庸人為何常被重用?

對領導幹部晉升提出與級別相對應的年齡規定,是又一劑繁衍腐敗的催化劑。有的地方有時無時有意無意地提出年齡超過多少,則一般不再考慮提某某級之類的限制條件。提倡幹部年輕化,是有戰略意義的。但通常出現的情況是,一強調臺階就是全國一個模子的論資排輩;而一講年輕化,就又“左”得超過一歲半歲就出局。

也許從主觀上並沒有考慮到這些規定,會加速那些在槓槓邊緣遊走的人,奮進的速度和不惜一切代價的拼搏力度,但客觀上卻造成了很多“業內人士”因此而謀得實惠多多。管的人手中有權,爭的人不惜花錢,交易便是順理成章的。

日復一日,庸人得以重用便逐漸為全社會所縱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