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挺:見證黃金年代

文 | 春曉

2008年9月15日,負債高達6130億美元的雷曼兄弟宣佈申請破產保護,這被認為是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失控的代表性事件。

太平洋的這一頭,在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後不到兩個星期,華爾街知名投行美林證券在香港的一位年輕經濟學家發出了一篇爭議極大的報告。

這位當年只有33歲,名叫陸挺的經濟學家在報告中作出了幾個判斷:第一,雷曼兄弟倒臺事件對中國的負面影響非常大,當時國內危機意識不夠,過於樂觀;第二,人民幣不會貶值,會穩定;第三,中國政府一定會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平穩經濟增長;第四,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率會在8%以上。

陸挺的判斷跟大部分比他資深、比他更有名氣的同行相左。之後幾個月,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許多投行經濟學家把2009年中國GDP增長預期砍到了5-6%,甚至3%。陸挺記得,當時只有他和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堅持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會在8%以上。

在美林內部,陸挺遭受不少同事的質疑和嘲笑。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的判斷。還有人因為陸挺的判斷影響自己的生意和觀點,打心眼裡不高興。

2008年底,陷於次貸危機漩渦的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後,新來的全球新興市場宏觀研究主管直接要求陸挺修改預測。面對內外質疑,陸挺絲毫不動搖。他對自己的結論很有信心,並在報告裡援引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朱鎔基的一些做法。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陸挺剛開始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讀研究生。他記得當時自己的一些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跟學生討論金融危機和中國的對策。當時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很快,陸挺的預測就開始一一被證實。

2008年11月,中國政府宣佈穩定經濟的一系列財政、貨幣等刺激政策,總規模約4萬億元人民幣。一切都如陸挺所預測的發生。

到了2009年春天,隨著事態發展,美林內部和客戶對陸挺的認可度急劇提升。

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達到了9.1,陸挺的預測再次擊中。

有客戶告訴陸挺,這是他們這幾年看到的最驚心動魄的一次預測,甚至到細節都跟他說的如出一轍。

這一役,讓很多人記住了“陸挺”這個名字。


1

陸挺做出那次讓許多人記住他名字的預測時,加入美林證券僅僅兩年。

陸挺在江蘇南通一個小鎮長大。老家的小鎮最開始叫公社,後來叫鄉,再後來被改為鎮。一直到初中畢業上高中後,陸挺才離開鎮裡去縣城讀書,1993年以江蘇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陸挺從小喜歡歷史、軍事,喜歡鑽研社會經濟問題,博士研究的課題是轉軌經濟學,對東歐、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的社會經濟課題都很熟悉。

從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陸挺跟許多同學一樣,想進華爾街。2005年前後,正好是華爾街異常繁榮的時代,許多同學沒等到畢業就進銀行去工作了。

“我的背景做Quant沒有優勢,但我發現有一類工作也許很適合我,就是在華爾街當經濟學家。”陸挺回憶說。

經濟學家在投行擔任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研究國家的各種宏觀經濟數據,就這些數據可能對市場的影響給出分析和意見,提供給交易員、客戶和銀行的銷售團隊。除了分析宏觀數據,經濟學家也需要跟蹤瞭解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匯率等,並清楚這些政策對市場的意義。

陸挺的學術訓練和背景最適合當中國經濟學家。而外資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職位一般都設在香港的亞太總部。

2005年底,陸挺主動給香港幾位首席經濟學家寫郵件,毛遂自薦。很快,他就拿到了來自瑞士信貸集團和美林證券的Offer。

2006年,陸挺作為團隊裡第一個大陸人,也是最年輕的成員,加入了美林位於香港的亞太區宏觀研究團隊。

跟陸挺一起工作的幾個經濟學家都十分資深。老闆是1990年代哈佛的經濟學博士,前IMF官員;負責研究韓國的同事曾經是IMF一個高級官員;負責研究印度的同事曾經是印度央行的官員;負責研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同事是1990年代的哈佛經濟學博士。

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陸挺做研究沒思想包袱。他也不需要去外面講課、路演,這讓他可以心無旁騖。

加入美林的頭兩年,陸挺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11點睡覺,每天平均工作12-13個小時。他單槍匹馬出報告,數量多、頻率高、熱點跟蹤緊、質量高。當時很多人都以為誤認為他背後有一個團隊支撐。

“那時候我常開玩笑說我是美林年紀最大的Associate。”他說。

除了專注,陸挺認為自己讀國內碩士和美國博士的九年時間給他的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還在伯克利學習的階段,他就已經把大部分關於中國的經濟文獻都讀了一遍。這讓他的工作得心應手。

從2002年左右開始,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中國經濟的崛起對全球股票、大宗商品、外匯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從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金屬、黃金,都節節高升。

同時,內地企業1993年左右,從青島啤酒開始,陸續在香港上市。從2000年開始,中國國企掀起在港上市的高峰,許多國際投資者也十分渴望知道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到底怎樣。

陸挺把那幾年形容為中國的“黃金年代”。“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從2006年到2012年, 見證了中國經濟從全球排名六七名,節節攀升,排成了第四第三第二。”

在這個“黃金年代”加入美林,陸挺感覺到一種特殊的使命和成就感。

“中國宏觀經濟學家那個時候在投行的地位要比現在要高一點。我們做的預測備受關注,很多機構投資者會用我們的研究來做投資參考,判斷比如鐵礦石的價格。”

到了2008年初,陸挺雖然沒有正式的頭銜,但已經是美林獨擋一面的中國經濟學家。

2009年6月,陸挺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研究助理。很快,他又有了第二個、第三個研究助理。


2

2017年1月一個下午,我跟陸挺在香港中環喝咖啡。他穿深色西裝,戴金邊眼鏡,謙遜嚴謹。跟中環上班的金融人士相比,陸挺的氣質更像個學者。

因為他深厚的積累和廣闊的知識面,陸挺的朋友、活躍於深港兩地的高頻交易員婷姐曾把他比作武當派大師“張三丰”。

陸挺:見證黃金年代

陸挺(右一)參加春暉博愛慈善晚宴,他是春暉博愛的副理事長

談起九年前那場讓不少人記住自己名字的預測, 陸挺感覺自己很幸運,能夠在中國經濟迅速上升的那幾年,正好能參與其中,見證這一切。

“我作為獨擋一面的外資投行經濟學家,其實是碰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碰不到的,參與一個重大歷史階段的機遇。參與感本身讓你覺得是最有意義的。”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陸挺眼見同事參與到眾多大型中國公司的上市。他親身經歷了很多辯論、討論、演講。一次又一次,在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持有懷疑,質疑數據作假,甚至認為中國經濟馬上要崩潰的時候,陸挺用自己對中國的理解、專業的判斷反駁了他們。

陸挺看得很準。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垮,2009年的增長速度還高於很多國家。

2008年底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陸挺得以留任,並很快被任命為合併後的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在陸挺的帶領下,短短几年時間,他所在的亞洲宏觀團隊在整個亞洲經濟學家的排名從之前的第10名提升到了第一名。

博士畢業後,陸挺只花了七年半時間,就在美銀美林被提拔到了MD(董事總經理)——這是許多外資行的中國人一輩子的奮鬥目標。

榮譽接踵而來。

陸挺在2010和2011年被彭博通訊社評為預測最準確的中國經濟學家。他是2012年《證券市場週刊》“遠見杯”中國宏觀經濟年度和季度預測雙冠軍。2013至2015年他三年蟬聯《機構投資者》亞洲區和中國區經濟學家排名第一。2014年和2015年《機構投資者》亞洲區評選其參與領銜的美銀美林中國研究團隊排名第一。 《機構投資者》的年度評選通常被稱為金融界的奧斯卡獎。

到了2014年下半年,陸挺開始琢磨職業轉型。

促使陸挺考慮轉型的首要原因,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淡淡失落。

他深刻感受到個人在公司的相對地位跟個人背後國家的崛起緊密相關。

當時,中國經濟雖然還在以較快速度增長,但速度已經大幅下滑,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沒有幾年前那麼大。同時,中國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的數量和規模也在大幅下降。這讓陸挺覺得最黃金的時代已經過去。

“可以感受下這種心情。一開始是這樣快速的上去,達到高點,你看過那種繁華。從高點下來後,你就覺得那個時代過去了——當然,就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而言,我離開美銀美林的時候比我進美林的時候要大多了。”

在外資投行,已經當上了MD的陸挺也感受到了職業的天花板。

“有的時候越順,感覺瓶頸就來得更快。不少人一輩子都做不到MD。我花七年就做到了,但也就發現沒有什麼上升空間了。”

這時,陸挺注意到中國的金融企業在往國際上走,在崛起。然而,中資金融機構總體說來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還是比較低,無論是管理理念、水平和格局都受束縛。

陸挺開始思考,能不能把自己在華爾街外資行學到的經驗和方法,用到中資機構裡去。

他想從一個研究者,轉型成一名管理者。


3

2015年5月,陸挺加入華泰證券,擔任全球研究部主管及機構銷售交易部主管。

現在的陸挺,管理180個人的團隊,一半的時間都在內地。雖然沒有時間坐下來寫研究報告,他還是保持了大量閱讀和勤奮思考的習慣。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陸挺的目標是實現境內外研究團隊一體化和銷售交易團隊一體化。

中資金融機構之前內地和香港都是徹底分開的,香港的子公司一般規模都不大,跟大陸的母公司很脫節,在香港很難跟外資競爭。

陸挺希望通過一體化的建設,打開機構在香港的局面,使得中資機構能逐漸在港股建立影響力,通過提高公司的研究能力,帶動投行和資產管理業務等。過去一年,已經有不少外資行的知名分析師和銷售,包括了幾位曾經和他一起在美銀美林戰壕裡摸爬滾打的“戰友”,加入了華泰的陣營。

加入華泰後,陸挺開始嘗試實踐一些華爾街比較成熟的管理理念,包括考核機制的改變,中後臺流程的梳理,客戶管理系統的建立等。

在推動這些變革時,他一開始可能會受到一些阻力,但很快大家嚐到甜頭,也就順利起來。

比如,為了提高研究所的效率,陸挺採用外資行的做法,專門成立了兩個中後臺,一個專門做營銷,一個專門做會務。他希望讓專業的團隊來分擔研究員的時間,讓研究員可以專注做研究。

這個辦法很快就得到認可,有些也要搞改革的中資券商開始效仿,其中兩家乾脆把陸挺搭起來的這兩個團隊都挖角挖掉了。

“我說沒關係,我能很快找到合適的人才來組建新的團隊,被人挖角也證明我們給中資帶來了新的理念。”陸挺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