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峰:人工智能將大規模爆發,這幾類人將面臨失業危機!

劉慶峰:人工智能將大規模爆發,這幾類人將面臨失業危機!

島君說:"2016正和島新年論壇暨新年家宴"於2015年12月30日-2016年01月02日在廈門舉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大會上表示,今年是中國人工智能的元年,處在大規模爆發的前夜。他大膽預測,今天是IT產業發展的第五次浪潮,那麼接下來第六次浪潮就是萬物互聯,以智能家居、穿戴式設備和機器人為主要代表,而這一次浪潮將是以語音為主的萬物互聯時代。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演講:科大訊飛董事長、安徽島鄰機構主席劉慶峰

摘編:黃錢錢

不光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未來5到10年我們企業最大的機遇,也是很大的坎兒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到來。

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到今天,人工智能(AI)的概念正好60週年。這麼多年來中國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融入到全球人工智能的主流圈子,但是現在有了一個好的機遇,前端和後臺的技術基礎已經初步具備,所以人工智能正處在大規模爆發的前夜!

各個領域大師們怎麼看這個產業呢。凱文凱利在他的新書《必然》裡面明確提出,“未來你問我最重要的技術是什麼?我會說是人工智能,而且未來會像電一樣重要。”霍金這位科學大師,平時除了思考和研究什麼都不做,他預見“人工智能可能在接下來100年之內將人類取而代之”。軟銀投資的孫正義也提出了一個孫正義公式——“

未來決定GDP排名不是人口數,而是機器人的數量和智能化程度。”目前美國的GDP排名全世界第一,未來是誰可就不一定了。他說光軟銀一家就有3000萬機器人,一個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休息,可以抵3個普通人,而現在成本是900快,未來可能會更低,而中國的勞動力工資3000到4000快。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未來哪個國家機器人數量多,質量高,哪個國家的GDP就是全球第一。

每年在拉斯維加斯召開的消費類電子展是下一個產業風口的標誌,而今年70%左右的場地被機器人給壟斷了,這樣的會場如果沒有機器人端茶倒水大家都覺得OUT了。所以如果你在今天仍然對人工智能熟視無睹,非常有可能在開局就錯掉。

哪些人會失業?

人工智能帶來的一個最直觀的挑戰就是未來人工智能會大規模替代人類的現有的各種各樣勞動力。現在機器感知能力越來越強,人眼可以看到可見光,但機器能看到紅外線,人類能聽到50到20000赫茲聲音,但是機器能夠聽到超聲波,所以機器已經在越來越多領域超過人工。

最新預測2018年將有300萬人給機器彙報工作,而機器替代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工作,比如說文檔管理員,藥劑師等等,即便是對於CEO這樣的崗位都有20%以上工作可以被機器替代掉。

給大家講個有趣的小例子。在前兩天舉行的科大訊飛年度大會上,我們做了一個小嚐試,在北京找了業內有名的三家速錄公司的5個速錄員和機器人PK。結果是前面1000個字統計結果,機器人的正確率是99.29%,而五個速記員最高的只有80.4%,最低是67%。我們當時設了一個機制,得第一的速錄員可以得5000塊錢獎金,如果超過了機器人就會得到10萬,並且整個過程都有公證員做公證,這就說明人工智能在快速內容上面機器已經超過人工。

大家都知道人類第六次浪潮就是萬物互聯,以智能家居、穿戴式設備和機器人為主要代表,這裡越來越多交互是什麼?沒有屏幕了,未來你摸不到了。

那靠什麼呢?語音。未來將是一個以語音為主的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簡史》這本書最近幾年又火起來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們都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人類真正的突破是語言的出現。從200萬年前類人生物出現,一直到7萬年前出現真正的智人,他們真正的區別就是因為智人有了自己的語言。

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各種信息才能交流、文化才可能傳承。同樣,人工智能發展的必由之路也要從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革命”。通過語音語言為入口,未來機器人以及各種互聯設備,可以不斷收集我們在生活、社會大家所關注的知識和經驗,然後在後臺進行比對、學習、推理、分析從而產生機器人的認知革命。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質疑說人工智能積累的數據還不夠,為什麼5到10年就能重大突破?我認為,核心原因兩條,第一,現有神經網絡在當前大規模雲計算框架下,可以極大的發揮作用。第二,有了像訊飛這樣的公司從語音和語言作為入口,將會有大量的智慧匯聚到後臺,所以人工智能在未來5—10年即便沒有重大算法突破,也會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大的趨勢。

隨著這些技術的點滴進步,我相信,人工智能就像很多大師講,未來跟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以語音和語言為主的認知革命將推動人工智能夢想成真。

互動環節:

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剛剛慶峰講了這麼多讓大家振奮的消息,田濤老師您作為華為公司顧問委員會的諮詢委員會的顧問,您對今天的經濟大形勢有什麼看法?

華為公司顧問:本來我想講講華為,但是聽了劉總關於人工智能的講演,我也說一兩句人工智能。劉總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激動人心也讓人恐懼的未來。有專家認為,未來至少在10到15年,今天的很多傳統職業都會消失掉,甚至有數據說將達到60%,比如說演員、保姆等職業。

我們正在經歷人工智能、生物科學、材料科學三者相融合的一次極其偉大但也極其恐怖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人工智能能帶來什麼樣的場景?我最近看到一則關於軍隊演變的研討會,美軍2050年,將會由3種人構成:自然人、機器人、生物人。這是講的2050年。由此可見人類今後30年將會變成什麼樣的形態。

很可能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或者更晚一些時間,人類社會中70%左右的人可能從一生下來到死亡,是終身沒有工作機會的。這也許不是吉音,不工作很可能會帶來的個人內心巨大的空虛、寂寞、無聊感,傳統的國家、企業和組織的治理模式,同樣會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所有企業家都應該更長遠的去思考未來,當然眼下怎麼過冬也很重要。當今天大家都談過冬的時候,華為今年的銷售額會達到3900億人民幣,比去年的2882億增長30%,而且華為今年的利潤是壓了又壓,為什麼要壓?因為華為不能成為一個利潤第一的公司,不能成為一個資本第一的公司。所以華為今年通過給員工加薪、配股、獎金、以及加大研發投入等會消耗掉相當一部分收入,並進而強化未來的競爭力。2019年的目標是達到年銷售額1千億美金。

夏華:剛剛大家聽到一個很震撼的數字3900億,可能這個應收比BAT加在一起總和還多,接下來我們聽聽陶闖的高見。

知卓資本網絡創始人陶闖:今天我看到一個比爾蓋茨似的的人物站在臺上,在講一些大家都覺得他在胡說八道的事,跟我們今天怎麼過冬沒關係,而是在談未來。你去聽全球優秀的企業家,他們談的就是一些夢想和未來。人工智能這件事談都不用談,趨勢是必然的!人不會缺少工作,而是在脫離那種最簡單的機械工作以後更加是創意和創新方面的事

第二個關於過冬。我在微軟做了六年,微軟每天都在談過冬,華為也每天都在會不會倒下去。相反,中國大部分企業隨著大波浪活得太舒服了,根本沒有把時間放在一些真正解決企業效率的核心問題上。沒有所謂過冬之說,轉型是必然,升級是必然。如果你的企業沒有創造價值,你就該死掉或者轉型。

夏華:陳總您剛才聽了慶峰這段是不是也有很多聯想,以後會不會拿起一個湯圓馬上就會有語音說這是最好吃的湯圓,黑芝麻餡的哦?

三全集團董事長陳澤民:剛才聽了慶峰振奮人心的演講,的確很讓人振奮。十年前,我和慶峰在重慶相識,當時他和我談了他的夢想,沒想到經過十年,變成了現實,活生生的運用到實踐當中。你們不要小看,再過十年,慶峰就是世界的喬布斯!他一個小小的想法,就改變了世界語言溝通的問題。以後你走遍全世界,不需要帶翻譯,你一說話聲音都變成當地語言,多麼神奇啊!

拿三全來說,它以前是個傳統的製造業,手工包湯圓和包水餃,20000多名職工。現在再去看一看,每天3500噸的湯圓、水餃,全是機器人做出來的。以前湯圓是一個一個的做,後來四個四個下,現現在跟下雨一樣,一天就是400噸。幾萬噸的冷庫,一個人都沒有,無人駕駛的運貨車走來走去,全部都是電腦操作。

夏華:說一下智能語音跟各個行業之間產生哪些影響?

劉慶峰:大家剛才提的這幾個問題都特別好,我大概講一下剛才沒提到的一些觀點。第一個是今天所指的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認知,而是具備了邏輯、推理和學習能力,是人類區別動物最根本的能力。它的能力是我們預先不瞭解的,甚至超出你預期的。

第二,人工智能未來替代的絕不是簡單的工作,而是越來越多複雜的工作。

第三點,大家提得更多的是萬物互聯到今天還是簡單的聯網,而沒有後臺交互能力,所以其實它沒有辦法真正成為風口。而當後臺的數據交互以及超腦的認知解決了,就會跟每一個產業有關。你今天外面天氣很冷你應該穿暖和一點,今天外面有霧霾你要記得戴口罩,你周邊設備會像一個乖巧秘書一樣,它是真正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劉慶峰:人工智能將大規模爆發,這幾類人將面臨失業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