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在日本,對殘疾人有兩種描述:一種是“障害者”,一種是“體の不自由な人”。

“障害者”的“害”,一看就是一個不好的字眼,所以很多時候直接用“障がい者”來代替,“がい”是漢字“害”的平假名,讀音一樣,只是不把這個扎眼的字給寫出來。

相比“障害者”來說,公共場合用的更多的是“體の不自由な人”,直譯過來就是身體不自由的人。它不單單指殘疾人,還包括老人,孕婦等行動不便的人。

日本對於殘疾人就業的情況有這麼一條規則,政府要求員工數為45.5人以上的企業,殘疾人僱用率標準為2.2%。也就是說一家100人的公司,必須要有3名(包括3名)以上的殘疾人員工。因此,殘疾人在日本社會,不能說完全沒有歧視,至少政府和整個社會在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

很多殘疾人也是上班族、社畜,每天上下班奔波輾轉於各種大眾交通之間。拿電車的搭乘來說,搭乘前,聯繫站內職員並且告訴他們你要下車的站名,然後他們會一路帶著你,幫你鋪上踏板。

上車站的職員會聯繫下車站的職員,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幾號車廂會有一名需要幫助的乘客,請提前準備踏板並做引導。到站時,你就能看到工作人員已經在車門口等著了。

有時候遇上乘客換乘的電車屬於兩個鐵道公司的,則由前一公司的職員將乘客交接給後一公司的職員,然後由後一公司的職員繼續提供引導服務。

初到日本的時候,會覺得,日本怎麼那麼多殘疾人,但是仔細一想,不是我們的殘疾人少,而是我們可以走出家門的殘疾人少。

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日本的隨處可見的殘疾人,社會給予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