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現如今和尚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本是悟空問答中的一個問題,奈何我越寫越長,索性拿來作一篇長文好了。

和尚為梵語,意思是師,“人天師表”,其言行可做眾生的表率。和尚其實是個尊稱,不是現在世人誤以為的每一位出家人都可堪稱“和尚”。

保留“和尚”原始敬稱的應該是寺院主持僧的稱謂:大和尚。和尚本無大小之分,但因現代人已習慣把“和尚”世俗化泛指,為示區別並表尊敬、才在主持的“和尚”前加了“大”字吧。

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現代佛門出家的生活並不神秘,有閒暇的話,大家不妨去可掛單(接待食宿)的寺院親身體驗一下。道聽途說來的都是浮雲,拼不過自己親眼見、親耳聞、親手觸摸。

按例,每年的五一、十一長假,以及農曆十一月起至春節前後,有些寺院會組織共修活動(華北周邊的可就近去河北趙縣柏林寺,道風正、常住僧人多,寺內有男眾佛學院、學僧百餘人)專門接待來寺院的人士。需要提前網上報名,以便寺院方面篩選並做好食宿準備。

去寺院體驗生活的前提,是一定要守人家寺院的規矩:不能酒肉進寺,不在木製建築盈目的寺內抽菸,不在寺內大聲喧譁擾人清修;要從眾上早晚課(殿)、一起過堂(吃飯),有能力的還可幫助寺院做些打掃、飯後洗碗等的工作。

一句話,在寺期間,要把自己世上的身份暫且忘記,放低身段完全融進去,才能真正體會到出家生活的真況味。再囑咐一點,寺院一切設施用度皆來自十方供養,因果重大。到寺院萬萬不可貪“小”,那樣的話,還不如宅家裡更利於自己的福德積累。

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寺院一日也是三餐,每次餐前會打板來提示。以柏林寺為例,早飯叫早齋、午飯叫午齋,晚飯叫藥石。

早飯、午飯,居士和出家師父會一起在同一齋堂用飯。飯前,維那師會領眾做飯前供養、飯後結齋;如果適逢冬季打禪七,每堂用齋人數多達幾百人,那場面恢宏、靜穆,梵音細細,對人身心不啻為一次洗滌。

這種外境對人內在無言的薰染,早、晚課上更加明顯。我並非一次的在上殿時失態眾人前:維那舉梵腔、僧俗四眾相和之聲一起,我就已雙目泛紅、無法自已到淚溼前襟……

身心那時是通透的、時空是靜止的,只有暖暖的潮湧在心間奔流、再自眼中慢慢垂落……那種曠世的熟悉感,那種無可言說的悲欣交集,真的非語言文字所能描摹盡述。

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寺院多有日中一餐或過午不食的傳統。但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習俗和接引方便,寺院也開始執行一日三餐,但晚餐不要求集體過堂,隨各人身體條件,吃或者不吃皆隨自意,名稱也區別於早午的“齋”,而叫藥石。意思是以食物療飢病,滋養色身以長養慧命,含慚愧意。

在柏林寺,人們習慣藥石後去繞塔。此塔是元代天曆三年,為紀念唐代高僧從諗真際禪師而造,內有從諗禪師舍利,塔高三十三米,共七層,屬國寶級重點文物。

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上塔要從圖左邊石梯拾級而上,順時針繞繞塔;繞完後,沿圖右側石階而下。在寺院參觀也是順時針前進,這個和佛教萬字符(右旋卍)是一樣的順序。唐朝武則天定音為"萬",意思是"吉祥萬德之所集"。進出寺院大殿一般先抬左腳,不可隨意踐踏殿門門檻。

寺院晚九點半鐘樓上開始擊鼓,時長半小時,然後就寢——“晨鐘菖鼓”真不是互辭的形容,而是寺院每天的真實生活。柏林寺早4:30晚9:30皆鐘鼓齊鳴,早上是先鍾後鼓、晚上是先鼓後鍾——許多掛單柏林寺的人,晚間都會去鐘鼓樓拜佛。

我眼中的佛門出家人俗稱“和尚”,他們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那是座三層小樓,二樓是鍾、三樓為鼓,一樓迎門供奉著日本迎請來的大黑天護法。暮鍾時,會有僧人在旁擊鐘唱偈,一聲鐘鳴一句梵音,這邊禮佛眾人會隨之倒身下拜,三遍108遍下來,冬夏都會是一身汗水淋漓,但身心舒泰。

晨鐘響起,願一切眾生出離火坑;暮鐘響起,願幽冥眾生聞鍾脫苦——早晚叩鐘偈的祈願內容是不同的,但悲心皆然。

當我們安享歲月靜好時,可知有人每日默默於晨鐘暮鼓裡發大心,虔誠禱祝普天之下: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 增延福壽;

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干戈永息甲馬休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