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已降級與歐盟外交關係?特朗普連書面通知都免了

德媒稱,特朗普政府已在2018年底調降歐盟外交級別,但令人意外的是,美國國務院一直沒有正式通知,現在也因為政府關門而拒絕回應。

美国早已降级与欧盟外交关系?特朗普连书面通知都免了

特朗普 新華社供圖 沈霆攝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8日報道,在2018年12月5日舉行的老布什國葬上,各國外交官聚集華盛頓,並按照任期長短上前表示敬意。奧沙利文自2014年以來一直擔任歐盟駐華盛頓大使,是被派往華盛頓的150多名外國代表中位列前二三十名的大使,但卻是最後一個被請上前的代表。

原來,美國國務院早已降級與歐盟的外交關係,將其外交地位從盟國降級為國際組織,歐盟官員向德國之聲證實了這個消息。這名官員說:“我們不確定他們是什麼時候決定的,因為沒有通知我們……但可以確定的是,比利時對這個決定不甚滿意。”他表示,歐盟官方仍在討論此事,準備正式回應。

報道指出,歐盟在去年年底就發現部分外交活動沒有邀請奧沙利文參加,直到辦理老布什國葬的美國官員證實,奧沙利文才確定歐盟的外交地位被降級,根據他的推算,這個決定或在去年10月底或11月初確定。歐盟外交官雖然一度試圖聯繫美國國務院扭轉局面,但在聖誕節假期期間還是被告知決定不變,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收到任何書面文件。

另一位駐華盛頓的歐盟成員國外交官也證實了歐盟遭外交降級的消息,並譴責稱:“這顯然不僅是一個協議上的問題,而是有非常明顯的政治動機。”他強調,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對於歐盟遭外交降級感到不滿。

在發現此事後,歐盟駐華盛頓外交官要求負責外交事務的美國國務院做出澄清,但這名官員稱,“他們告訴我們忘記通知我們了,但決定已做出,負責協議的主管顯然認為此事沒有異議。”

這名官員回憶稱,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主導下,美國國務院經過漫長而密集的討論在2016年9月將歐盟大使升格為國家大使,“對我們來說,他們曾做出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現在卻突然改弦易轍。”

他強調,雖然一個新政府重新考慮其外交關係並不奇怪,但很少見到一個政府在運行近兩年後才做出外交降級的決定,尤其連事先的書面通知都沒有,這個外交降級決定似乎與被視為反歐盟的特朗普政府的立場一致。

報道稱,歐盟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約佔美國出口總額的1/5,同樣歐盟也有1/5的商品出口至美國。

延伸閱讀:

歐盟將設“特殊目的機構”為“繞開”美國?此舉怕是難救伊核協議

歐盟高級官員日前表示,為幫助歐洲企業在與伊朗進行合法貿易時免受美國製裁的牽連,擬於今年年底前設立“特殊目的機構”。

分析人士認為,因歐洲國家擔心觸怒美國而遭報復,“特殊目的機構”能否按計劃順利建成還待觀察,建成後能否給有涉伊朗業務的歐洲企業送上“定心丸”也不能太過樂觀。

【新聞事實】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10日出席歐盟各國外長會議後表示,為規避美國製裁、促進與伊朗合法貿易而籌劃設立的“特殊目的機構”或在今年年底前到位。

莫蓋里尼沒有透露設立“特殊目的機構”的具體細節,只表示“工作進展順利”。

另據英國媒體報道,法國外長讓-伊夫·勒德里昂在上月歐盟各國外長閉門會議中表示,法德正密切合作,以期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立“特殊目的機構”。

歐盟目前尚未公佈“特殊目的機構”的具體形式。但有歐洲外交人士向媒體透露稱,這一機構的最終形態可能是一個“複雜的以物易物體系”,即不通過貨幣和銀行交易來實現歐洲貨物與伊朗石油等產品的交換,也就從法律上避開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規定。

歐盟原本擬於11月5日美國全面恢復對伊朗單方面制裁前推出這一“特殊目的機構”,但未能實現。據英國媒體援引知情官員的話說,主要原因在於歐洲國家擔心得罪美國而遭到報復,都不願意承擔將“特殊目的機構”建立在本國的責任。

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11月20日曾公開抱怨歐盟在維護伊核協議以及伊朗利益方面行動遲緩,包括沒有為那些希望繼續同伊朗合作的歐洲企業提供足夠幫助。

【深度分析】

分析人士指出,建立“特殊目的機構”是目前歐盟拯救伊核協議的重要舉措之一,但自搭建之初已面臨重重困難。

在技術層面,儘管歐盟領導人在政治上達成共識,但“特殊目的機構”的建立和未來運作涉及諸多複雜問題,協調工作頗具挑戰。在外交層面,對觸怒美國的擔憂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阻礙歐盟在現實中推動“特殊目的機構”的努力。歐盟特意保持籌備工作低調而隱秘,以致於外界對“特殊目的機構”所知甚少。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特殊目的機構”能發揮多大作用,還要看歐盟敢在多大程度上挑戰美國,其目標企業和目標行業的範圍都可能縮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教授理查德·奈菲尤指出,從目前有限信息來看,“特殊目的機構”僅解決了歐洲企業和伊朗如何在銀行不提供金融服務的情況下展開貿易合作的問題,但歐洲企業與伊朗的合作仍可能無法規避美國製裁的風險。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國製裁的壓力之下,西門子、道達爾等一批歐洲大型公司已經陸續終止或者減少與伊朗的貿易往來,“特殊目的機構”的潛在用戶可能只包括那些完全沒有涉足美國市場、又願意為在伊朗開展業務承擔一定風險的歐洲中小企業。

【即時評論】

歐盟想要搭起這樣一根“保險絲”,既是增加手中的博弈籌碼,也是表達堅決維護伊核協議的決心,以及對美國單方面退約而損害歐洲利益的強烈不滿。這也顯示出,美國憑藉在國際經貿、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揮舞制裁大棒,最終只會鼓勵更多國家和地區嘗試建立獨立的經貿和金融渠道。總讓別人“繞著走”或無路可走,總有一天也會讓自己寸步難行。

【背景鏈接】

2015年7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今年5月,美國政府宣佈退出伊核協議。8月,美國重啟對伊朗金融、金屬、礦產、汽車等一系列非能源領域制裁;11月,美方重啟第二批制裁,針對能源和金融等領域。

今年9月,莫蓋里尼宣佈,歐盟成員國將建立一個法律實體,即“特殊目的機構”,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對伊制裁後,幫助歐洲公司根據歐盟法律繼續與伊朗進行合法貿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