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式馬拉松,初心何在?

25日,2018南山半程馬拉松(以下簡稱“南山半馬”)仍然高喊著“競跑中國硅谷,預見灣區未來”的口號,在各方期待下鳴槍起步。比賽後不久,南山半馬突然被曝出大量替跑、套牌、折道等競賽選手的作弊行為。經組委會調查後,發現該賽事進行過程中,竟有258名選手違規競賽,其中有21人被處罰以永久禁止參加馬拉松比賽。一連串的消息引起了輿論譁然。

狂歡式馬拉松,初心何在?

南山半馬現場

實際上,深圳南山半馬大規模作弊並非是近年國內馬拉松比賽的首例問題現象。尤其今年,國內馬拉松比賽“井噴”,相關問題現象也集中爆發,如江蘇蘇州馬拉松比賽出現志願者在選手終點衝刺前,多次進入跑道強行遞國旗給選手遠動員,事後被發現該環節是組委會的常規節目;雲南昆明晉寧馬拉松賽中,一位半馬參賽選手在比賽中摔倒不省人事,最後猝死身亡;浙江紹興馬拉松比賽中,一名男選手曾經兩度昏厥,仍固執要求繼續參賽,最終被醫生強行攔截送往醫院........在一則則類似的新聞中,國內的馬拉松比賽從鍛鍊體魄心智的現代運動競賽演變成了一場場啼笑皆非或令人嘆惋的鬧劇。

每逢此類鬧劇出現,媒體廣泛轉載,網民迅速跟進討論,斥責各類不合理、不合規問題現象;各家評論也紛紛給出加強監管、提高組織門檻等一系列有益建議。然而,每一場鬧劇身後,迎來的是賽事組織方表面誠懇但不悔改的心態,以及又一場引爆輿論場的馬拉松鬧劇。

馬拉松作為一項從西方引進的體育文化活動,其所帶來的卻不僅僅是一種新穎的運動方式,對於一個城市而言,一場大型的馬拉松賽事能夠帶來一場高效的城市自我營銷,通過賽事營造城市品牌,打開城市知名度,在活動舉辦的過程中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對於賽事組織方而言,其目的更在於在馬拉松賽事中創造出高價值的優質產品,將馬拉松比賽視為一個巨大的戶外廣告聚合場景,匯聚人們的需求,從刺激需求、營造需求到滿足需求的過程中獲益;對於部分參與者而言,馬拉松比賽更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城市狂歡,彷彿只要拍個照、露個臉、發個圖,自己就已經擁有了熱鬧的週末和強健的體魄,擁有了在朋友圈被朋友們羨慕的資本。

一場城市級別、行政區級別的馬拉松賽事能夠給相關的利益人群帶來各種各樣的收益,這也促成了馬拉松比賽當前在中國各個城市的大爆發。在這些直接明顯的收益中,馬拉松比賽的專業性、規則意識以及體育文化,一點點讓位,一步步往後靠,最後甚至到了墊底的位置。沒有專業門檻、沒有特定規則、也沒有體育精神支撐的馬拉松賽事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場大張旗鼓的“四不像”,除了熱鬧狂歡的氣氛和表面的規定流程,再也不見馬拉松精神。

自1995年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以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這個政策意義上講,作為其中一項西方引進的運動——馬拉松而言,其遍地開花的結果應當是廣大人民均能收益,國家社會也可以培育健康氛圍,培養規則意識,提高組織能力,提升城市形象。然而,由於馬拉松體育精神的缺位,各個環節對急功近利精神的吹捧,反而使這一場現代化的賽事演變成了“一場生意”或“一出鬧劇”,看官們嬉笑怒罵,主辦方死不悔改。

真正承辦馬拉松比賽其實是一場長期戰役,作為世界著名馬拉松賽事的東京馬拉松比賽,甚至連為賽事設置的應急醫療工作委員會都是常規機構,該委員會從上一屆比賽結束之後就開始準備,用一整年去完善整個救援系統。相比之下,國內很多馬拉松賽事賽前不久才開始準備搭建醫療保障團隊,其他準備工作也多體現了“短平快”的特色,同樣賽事的部分選手抱著“臨時抱佛腳”的態度。兩者的差距和風險一目瞭然。

馬拉松是一場極限運動,對於參與者來說是在通過自我挑戰、自我克服的過程中完成精神的鍛造,正是由於其與當前城市發展、個體壓力增大及個體孤獨感愈強等社會現實緊密呼應,參賽組織等各方就能從中獲益,從而受到各界青睞。但近年的馬拉松風潮中的急功近利,賽事主辦方和城市本身都在無節制地透支馬拉松的熱度,竭澤而漁,徒留一地雞毛,損傷了該類型賽事的積極健康形象,逐漸毀掉了馬拉松賽事原本精神層面的意義。

馬拉松賽事越來越多,卻離初衷越來越遠。比起就事論事的吐槽,盲羊補牢式的解決問題,我們更應該停下來,完整地審視中國馬拉松賽事這個瘋狂擴張但已腳步略顯虛浮的龐然大物,為它科學規劃,給它修建枝丫,共同迎接馬拉松精神的迴歸。(趙穎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