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54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四魏晋风华

“魏晋风华”,是以麦积山石窟文化、苏惠《璇玑图》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宿”为主要业态。

占地54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四魏晋风华

华昌欢乐城夜景鸟瞰图

一.组团内核

“魏晋风华”,是以麦积山石窟文化、苏惠《璇玑图》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宿”为主要业态。整合建筑、风物、艺术元素,把魏晋历史文化与陇上民俗文化叠合在一起,丰富旅游者行为层次,全面拓展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出集高端民俗风情酒店、戏园等为一体的古色古香、情韵浓厚的体验街区。项目组团位于谢家河畔,将打造为一个濒河亲水、休闲、幽雅、小资、慢生活街区。置身街区,仿佛一切岁月静好。

二.组团功能

魏晋风华位于天水大观项目中部,紧依谢家河畔,组团占地54亩,总建筑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其中:餐饮0.32万平方米,酒店1.97万平方米,零售0.32万平方米,主题游乐0.93万平方米,配套0.03万平方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碰撞的时期,其百花盛开的姿态,为天水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魏晋风华在广袤的陇上大地,挖掘魏晋文化的精髓,追寻魏晋文化的遗韵,感受魏晋文化的风情,打造个性鲜明的陇上魏晋文化乐园,营造或纵酒于竹林,或挂印于五柳的魏晋风度和文化境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轰动魏晋南北朝,传承至今的苏蕙《璇玑图》,它是天水历史文化中的闪亮名片。以苏蕙及其《璇玑图》为故事题材,深度挖掘才女苏蕙的人格魅力和诗书情怀,苏蕙的爱情传说,神秘的《璇玑图》,通过激光秀、大型歌舞、室内剧场等多样化呈现方式,将在这里再次成为新焦点,感染每一个游客。

魏晋风华,一个最适合放逐身心的理想栖居地,将魏晋情怀与“宿文化”完美融合,将香道、茶道、棋道、花道、书道、琴道、苏蕙爱情题材等与高端民宿结合,再加入风情酒店、戏园、咖啡厅、间餐厅、摇滚吧等小资生活元素,打造一个濒河亲水、休闲、幽雅、小资的慢生活街区。置身街区,仿佛一切岁月静好。

全面拓展旅游文化内涵,打造高端游乐体验,穿越渭河大型情愫演艺,再现天水一河两岸的美丽史诗。

占地54亩 天水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四魏晋风华

魏晋风华

三.文化背景

织锦台在天水,我却不知道它的确切所在,直到务农巷更名为织锦台巷,我才恍然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叫苏蕙的才情女子,流传出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巷名的小小改动,却仿佛巧手梳妆,盛装出行的佳人,一条巷子顿时诗情画意,充满灵性,顾盼生辉。

据说解放前织锦台巷门楼还悬挂着“古织锦里”和“晋窦滔里”的大匾额,后来门楼拆除,匾额一并损毁,台基也荡然无存。如今流传在小巷里的,除了织锦台旧址,就只有窦滔与苏蕙的爱情故事了。

当年的织锦台,如今被土砖泥瓦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朝代更迭,苏蕙旧宅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淋、几番改建拆除,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谁能知道,就在这个破败的角落里,才女苏蕙将相思之情写成回文诗,将对爱情的执念字字揉进了五彩丝线里,织成一幅称颂千古的《《璇玑图》》。这里收藏了苏蕙的心声,旧迹尽失的角落,低眉顺目的姿态,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缩于庭院一角,默守于巷道一角,暗暗地坚守着心中对爱情的期望。织锦台旧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玑图》》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窦滔与苏蕙的初遇,如同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是让人羡慕又向往的,即是乍见之喜,又是两情相欢。对爱情之美,千百年男男女女在不同场景演绎着,又被人们用不同方式描述着,而对于窦滔与苏蕙,或许用秦观的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形容更为贴切。

苏蕙出生于前秦时期的武功县,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从小天资聪慧,传说她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经是才貌双绝,名冠乡邻。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来者多为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十六岁那年,苏蕙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森森,压着几卷经书,此情此景,活脱脱一位少年英雄模样。苏蕙心生倾慕,打听下得知这个少年是秦州人窦滔。之后,窦滔与苏蕙一见倾心,加之双方也算门当户对,于是,窦滔与苏蕙这对有情人结成了眷属。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历尽波折,多数充满悲剧的色彩。如同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韩翃与柳氏,薛涛与元稹,皆以悲情告终,留给后人无数的眼泪与叹息。古代女子颤巍巍的小脚,踉跄行走在封建礼教的荆棘丛,往往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与他们相比,窦滔与苏蕙无疑是幸运的。爱情的萌芽在破土而出时就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疯狂生长,绽放出灼灼光彩。

爱情之花固然美丽,但在静待花开的期盼中,却往往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注定少有坦途。

初时窦滔与苏蕙相敬相慕,十分恩爱。或许是时间容易让炽热爱情降温,或许是受封建社会三妻四妾观念的影响,窦滔后来又结新欢名赵阳台,此女能歌善舞,姿容妙曼,窦滔十分宠爱。本来有妻有妾也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如能相安无事后人倒也不好诟病。但爱情往往是自私的,占有欲注定了许多明争暗斗,赵阳台深妒苏蕙的才学,多次在窦滔面前编造谎言,污蔑苏蕙。窦滔渐渐对苏蕙疏远起来。苏蕙二十一岁时,窦滔官拜安南将军,要去襄阳上任,苏蕙恼怒丈夫的喜新厌旧,不愿意同行,于是窦滔便只带赵阳台前往襄阳。另有一说是苏蕙苏身为正房,嫉妒赵阳台的年轻美貌,对赵阳台多有虐待,窦滔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调任之机,带着赵阳台一走了之,落得两面清净。还有一说是窦滔遭人构陷获罪,发配敦煌,苏蕙不愿同往,只能由小妾侍行,窦滔便携赵阳台远行。

窦滔一别两年,音信渺茫,苏蕙悲愤不已,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又有对丈夫的恼恨,她把情愫写成回文诗,用五彩丝线在锦帕上织成《《璇玑图》》派家人送往襄阳,窦滔读后,感其情之深,爱之切,悔恨交加。于是把赵阳台送往关中,把苏蕙接到襄阳。经历此次风波,两人都体会到爱情的不易,此后竟比初恋时更加恩爱。

后来《《璇玑图》》流传到了民间,文人墨客惊叹不已,《璇玑图》及背后的故事渐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衷谈论的话题。由于《璇玑图》构思太奇,诗文太绝,秦州人争购回文锦帕,一时洛阳纸贵。后来又在宫廷、市镇、店铺、山野乡村广为流传,皇帝、后妃、臣宦、诗人、平民百姓纷纷传抄吟诵。文士诗人撰文颂扬赋诗赞美,就连女皇帝武则天看了也“感其绝妙”,为之作《序》。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赞扬《璇玑图》:“五采相宣,莹心眩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文学界誉为文学史上杰出的佳作,艺术界视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史学界认它是历史宝物,人们还把它的主人当作是所罕见的奇才。历代不少专家学者著文探讨、研究、注释、评论它和它的制作者苏蕙。杜甫在《江月》中咏叹到: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后人们赞叹《璇玑图》的绝妙文章,感叹一副锦帕的神奇力量,它挽救了一场爱情,促成了一段佳话。或许能让杜甫少许体会到这副总计841字,却能衍化出七千多首各种诗体的回文诗,每一首诗的悱恻幽怨,字字泣血,一往情深,首首蘸泪。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禁锢下,“三从四德”等教条如同沉重的枷锁,女子多数只是男子的附庸,个性与自由如同被层层捆绑的小脚,其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即使风华绝代,即使才情逼人,除了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与同情,对于当时的生存状态,却是不能有半点改观,于是悲剧被一次次上演着。如同蔡文姬,远嫁匈奴,即使侥幸归汉,婚姻依然由不得自己做主。如同杨玉环,贵为皇帝的女人,即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依然难逃魂归马嵬驿。如同薛涛,诗书俱绝,即使才堪“校书郎”,却只能伴着青灯黄卷写下“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的哀怨。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如木石前盟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女子,饱受风吹雨打的凄惨境遇,尚未发出足够明亮的光彩,就陨灭在历史的烟尘里。留下的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惹得后世一行行清泪。

李白在《乌夜啼》中这样写到: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绵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也许是苍天尝厌了女子们苦涩的泪水,或许是月老见惯了劳燕纷飞的悲剧,《璇玑图》便如同被赋予了魔力,扯回了即将断裂的红线,粘合了破裂的铜镜。苏蕙的爱情故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不多的爱情喜剧,成为了憋闷封建礼教氛围中一缕欢畅的风,沿着幽深的小巷流传出古老的城市,穿越千年,历久不衰。

有人说,《璇玑图》是无形的望夫石,矗立于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图上的五色丝线密密地缝补着柔情,滴血的诗行呼唤着离人。如同织机一样,编织着疯狂生长的情愫,任凭思念如流水一样泛滥,任凭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把一个深闺的思念拉长了千年。与历史上的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其凄绝依附在她苦心编制的《璇玑图》,美丽的传说随着《璇玑图》上的五彩丝线与哀怨诗行如同花丛中的蝴蝶一样上下齐飞,飞舞着一个时代女性的情感记录、爱情梦想和幽情苦绪。

时间如同大浪淘沙,会洗刷掉很多东西,也会沉淀很多东西。前秦之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墨客依旧带着崇敬和疑问凝视着这方锦帕中的奥秘,还原苏蕙因爱成诗的种种,在一首新诗中,领会一段心事,在一段心事中,感悟织者的心酸或者喜悦。苏蕙及《璇玑图》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这形象拓印着古代女子孤单无助的背影,也记载了她们蕙心兰质的风华。使得后世多少位封建女子,顾影自怜,其愁情悲绪,或许同样才绝艳艳,却命运凄苦的李清照能吐露一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的织锦台旧址,是蜷缩于高楼大厦缝隙中的残墙断壁,曾经的织锦台再也找寻不到久已远去的踪迹,只有清风拂过老树掠起的婆娑声,如同织机穿越时空的哀叹,向过往巷道的行人诉说着苏蕙呕心沥血的的夤夜情怀。巷道弯弯,无力地挥动着隐含于《璇玑图》中的一段缠绵、几多幽怨。

古老的话题如同土墙上的青苔,欲说还休。也许是苏蕙的爱情誓言在千年以后已经失去了意义,再也不能滋养男欢女爱的故事;也许苏蕙的爱情歌谣,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走调,再也弹奏不出美妙的旋律。这里的平常是宁静甚至冷清的,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游人如织,有的只是来往归人的脚步声,是老巷居民的锅碗瓢盆声,与织绣无关,与诗赋无关,与才情无关,更与爱情无关。偶有想一探《璇玑图》究竟的,看到这窄窄的小巷及残破的院落,便又乘兴而来,失落而去。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觉得有必要将《璇玑图》的内涵做一简要介绍:《璇玑图》以五色彩线在方形锦帕上织成,纵横各29字,正中空格为“心”,正文共840字。左右、上下、里外、交互、退一字、叠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皆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诗句。巧思善构,玄妙至极。后人解读,或得诗200余首,或得诗3744首,或得诗7932首,或得诗14005首。诗海茫茫,无穷无尽。武则天《苏氏织锦回文记》云:“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苏蕙《璇玑图》是回文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最有个性的情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将汉语汉字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组合功能、音韵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纵观历史,我国回文的兴起和演进,与织锦故事、《璇玑图》莳的传播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苏蕙,就没有回文的繁荣。苏蕙多才多艺,她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直接发生影响的,除了开创我国回文文学之外,还有:(一)推动七言诗的发展,在五言“居文词之要”的年代里,她却非常重视当时尚非主流的“体小而俗”的七言,把它作为诗图的主体结构。只有七言才能包容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六言,倘使没有七言诗的出现,就不会有《璇玑图》,所以七言是产生《璇玑图》的前提,图中也惟有七言,才可周流回转而符至今之义。(二)促进唐代闺怨诗的繁荣,武淑《题苏蕙璇玑图诗》云:“三唐闺怨自君开”,武后《苏氏织锦回文记》中,明确指出“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鑑焉”。(三)开启锦上织字、绣字、绣经的先河,新罗女主真德,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便是最早的效颦者。她“超古迈今”的绝活,即使纺织工业发达的今天,经过专门机构复制试验,也难以做到原来水平,回文织锦,竟成绝响。苏蕙织字的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均有特殊的意义。

历史渐行渐远,苏蕙的形象也愈渐模糊,秦州人争相抢购《璇玑图》的热潮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如今的这里,是安静的。

安静一点也好,这里隐藏着苏蕙的心事,就让这角落安静地保存这个故事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女子,在那块方方正正的锦帕上圈圈点点,能真正读懂《璇玑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