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全球海洋總面積約為3.61 x l08 km2,佔地表總面積的70.8%,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平衡有著根本性影響,是解決人類社會未來生存和發展問題的關鍵。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海洋戰略目標,需要我們從近岸、近海走向遠海、遠洋,就必須有海洋地質調查船去探索未知的海洋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海洋調查船是專門用來在海上從事海洋調查研究的工具,依照其使用目的有綜合調查船、漁業調查船、地質調查船、海洋鑽探調查船、聲學調查船、極地調查船等分類。

海洋地質調查船是海洋地質活動的載體,是進行海洋科學研究的平臺。船上會搭載地球物理、地質等相關調查設備,進行海底地形地貌測量、地層剖面結構探測、海洋地質鑽探、海洋地質-地球化學取樣、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等工作。

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近70年的發展,中國在海洋科考、極地科考、深海探測、大洋礦產、大洋與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中國在海洋地質調查建設方面投入不斷加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國內開展海洋地質調查的機構有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教育部等主要部門,從事海洋綜合調查、海洋地質調查、科研、教學和海洋油氣勘探等工作。

近些年來經常有諸如“海洋六號”、“大洋一號”、“雪龍”號、“科學”號、“向陽紅09”號等調查船執行科考任務見諸報端。在此本文歸納總結我國代表性的海洋地質調查船進行介紹。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單位:中國科學院

代表性調查船

已退役

●“金星”號、“科學一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現役

●“科學”號、“科學三號”、“創新”號、“創新二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實驗1”號、“實驗2”號、“實驗3”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創新一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探索一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所)

我國對海洋的綜合地質調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1956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將一艘排水量820噸的拖船改裝成近海專用調查船“金星”號,從此我國有了第一艘海洋調查船。

此後的70年代至80年代又建造了3000噸級的“科學一號”和“實驗3”號遠洋調查船。時至今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所共同組建,擁有從探索海岸帶、近海到深海大洋的“科學”、“實驗”、“探索”、“創新”四個系列九艘科學考察船。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金星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1957年6月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海洋調查船—“金星”號開離青島港,駛往渤海正式開始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綜合性海洋調查。

“金星”號海洋調查船由一艘遠洋救生拖輪改裝而成的,適用於淺海綜合性調查。總噸位930噸,滿載排水量1700噸。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6個實驗室和1個氣象觀測室。船上配備了自記水溫計、無線電測向儀等新式儀器,能夠自動記錄海洋的溫度、海流、深度。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考察隊隨同調查船出海工作。海洋物理學家毛漢禮博士任考察隊長,另有4位蘇聯海洋生物學家也隨隊配合考察。金星號服役20餘年,為研究渤海、黃海、東海取得了大量資料,堪稱中國的元老級海洋調查船。


科學一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科學一號”由上海滬東造船廠於1980年建成,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總長104米、吃水4.9米,排水量3324噸。問世之時造價超過3000萬元,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洋調查船之一。船上設有10個功能實驗室,配備有海洋調查儀器以及衛星通訊、導航系統,可進行地質、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氣象、化學、生物和環境保護等綜合性考察。

“科學一號”服役36載,多次承擔國家重大航次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航跡遍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等海域,總航程60餘萬海里,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功勳科考船”。

2016年5月20日,“科學一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在青島光榮退役,安置在海軍公園改造成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實訓基地。“功勳老船”裡的設備也被拆分到各個科考船裡,繼續為我國海洋科教事業發揮餘熱。

科學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科學”號2010年10 月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開工建造,2011年11月30日下水,2012年交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對於它的老大哥“科學一號”來說,“科學”號雖然是個“小老弟”,但是它的體型卻十分龐大。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船長99.8米,寬達17.8米,深8.9米,排水量約4600噸,最大航速可達15節。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觀測能力,能在海上自給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進的可控被動式減搖水艙系統,能夠抵禦12級大風。裝配的升降鰭板、側推加蓋及翻轉機等設備,均為中國國內首創。

“科學號”深遠海科考船工程,引領了我國新一代科學考察船的建設,創建了國際一流的中國深海綜合探測技術體系,推動了我國深遠海科學研究的發展,使我國深遠海綜合探測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科學三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科學三號”考察船是由武昌造船廠建造的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8月,“科學三號”在青島港入列,標誌著新世紀我國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考船正式加入到中國海洋科學考察行列。2006年9月16日,“科學三號”開啟處女航行。

該船長73.9米,寬10.2米,深4.6米,最大吃水3.4米,滿載排水量1224噸,最大航速16節,經濟航速14節,續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30天,定員48人(科學家30人,船員18人)。具有全球航行的能力,它的助推裝置和可調槳,能夠滿足海洋考察作業的無級變速要求。先進的減搖裝置則能提高惡劣海況下作業的適應性和海上數據採集質量。此外,船上還裝備了先進的6000米深水取樣試驗裝置。

主要用於我國近海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和海洋化學等綜合考察與實驗。

創新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看到這張照片是不是感到和前邊的“巨無霸” 產生了強烈的反差?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創新”號近海科學考察船為小型科學考察船,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於2005年10月3日由無錫造船廠紅勝分廠開工建造,2006年5月10日下水。“創新”號總長19.5米,吃水1.2米,總噸位43噸,航速12海里/小時,自持力4天,乘員30人。2006年10月17日至19日,“創新”號在膠州灣內進行了首次科學調查。

主要用於膠州灣及青島近海科學考察及承擔交通補給任務,該科學考察船的建造和投入使用,為近海科學考察的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創新二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創新二號”為300噸級河口淺水型科學考察船,由蓬萊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造,2017年11月30日在山東蓬萊交付使用。採用雙機、雙可調槳、雙舵方式,總長42.7米,寬8.5米,深3.8米,滿載排水量450噸,滿載吃水2.4米,船舶定員23人。

該船配置常規水文和生物絞車、專業信號傳輸絞車,具備對河口和近海淺水區海洋生物、生態、環境、化學要素觀測和採樣能力,兼具水文、地質、氣象等學科的觀測和採樣能力。

這艘全新的300噸級河口淺水型科學考察船重點應用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長江口生態站,成為我國河口淺水海域科考的“輕騎兵”。

實驗1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實驗1”號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於2009年共同建造。

該船是一艘鋼質全焊接結構、變頻調速電力推進、雙機、雙槳綜合科學考察船。本船全長60.9米,寬26米,深10.5米,設計吃水6.5米;滿載排水量2555噸,總噸位3071噸,總載重量700噸。該船是我國第一艘2000噸級以上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也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小水線面雙體綜合科學調查船,可在近海及遠洋進行水聲、海洋物理、地質、生物、海洋和大氣環境等多學科、交叉學科的科學考察。

實驗2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實驗2”號海洋科學考察船是1100噸級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1979年由廣州造船廠建造,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實驗2”號 船長68.45米,船寬10米,吃水3.65米,雙主機,可調螺距槳,最大航速11.5節,續航力5000海里,定員70人。該船擁有先進的DGPS差分定位系統,多波束地形測量,風浪自動補償測深系統,反射、折射地震探測系統,電火花陣列裝置,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等調查設備。

主要用於海洋油氣、礦產資源開發等有關的地質、地球物理和海洋工程環境與井場、管線工程調查。

實驗3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實驗3”號海洋科學考察船於1979年在上海滬東造船廠建造,1981年交付使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實驗3”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船長104.2米,寬13.7米,滿載排水量3243.35噸,總面積230平方米,船上裝載有先進的海洋考察和實驗設備,主要用於執行南沙群島海域的海洋科學考察任務。

為適應多種海上科考項目需求,該船實現模塊化發展,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海上綜合實驗平臺,不同航次可裝備不同實驗設備,可完成海洋地質、水文、化學、生物、聲學、探空氣象等不同種類與不同項目的海上科學考察實驗任務。

創新一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創新一號”由中國科學院投資、武漢船舶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蓬萊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承建,於2016年6月29日建成,2016年7月25日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投入使用。

總長48.7米,寬9米,深4米,總噸位499噸,滿載吃水2.65米,經濟航速約為11節,續航力約為2000海里,滿載定員自持力不小於15天。本船定員32人,其中船員14人,科研人員18人,配有先進的海洋綜合考察儀器設備和專業實驗室,可滿足海洋水文、化學、生物、地質、氣象等綜合海洋考察需求。

重點用於海岸帶、近海資源-環境-生態綜合科學考察、海洋災害(溢油、赤潮和綠潮等)應急調查和評估、自主研製儀器測試等工作,獲取海岸帶-近海水文、化學、生物、地質、氣象等基礎資料,並協同陸地觀測平臺進行陸海數據收集、傳輸與集成,為相關單位在近海和海岸帶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提供安全、便捷的平臺。

探索一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探索一號”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是一艘4500米載人潛水器母船及具備通用深水科考、海洋工程應用能力的科考船舶。“探索一號”原船為隸屬中海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洋石油299”海洋工程船舶,2015年3月開工,2016年5月出廠完成改造。該船為鋼質、雙層連續甲板、四機雙可調導管槳推進、雙軸帶發電機、雙襟翼舵、長艏樓的綜合性科考調查船舶,採用國內首例垂直艏船型設計。

該船將作為潛水器母船及深淵科考和深海工程作業和海試通用平臺,未來將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科學家以及潛航員開放;並以實現中國海洋科技中長期規劃科學目標為使命,積極支撐各項深海科學考察、海上綜合科考作業的開展,為提升我國深海科學考察地位做出應有的貢獻。

單位:國家海洋局

代表性調查船

●“實踐”號、“向陽紅16”號、“向陽紅28”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

●“向陽紅06”號、“向陽紅07”號(原“海勘08號”)、“向陽紅08”號、“向陽紅09”號、(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向陽紅14”號(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向陽紅01”號、“向陽紅18”號(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向陽紅10”號(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太和航運有限公司)

●“向陽紅03”號(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大洋一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極地”號、“雪龍”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局是組織我國海洋基礎與綜合海洋調查工作,領導大洋資源勘探和極地科學考察工作以及監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學調查研究活動的主管部門(目前已由自然資源部管理)。國家海洋局除擁有數量眾多的海監船和海警船外,在海洋調查船方面擁有從事大洋調查的“大洋一號”、從事南極和北極科考、物資補給的“雪龍號”、以及著名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向陽紅系列調查船。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實踐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1960年,中國科學院組織我國海洋和船舶領域科學家進行綜合性海洋調查船建造預研和論證,1961年,實踐號由708所開始設計、702所完成船模試驗,1965年由滬東造船廠開始建造,1968年10月交付使用,1969年3月由中科院劃歸中國海洋局東海分局。該船排水量3165噸,長94.73米、寬14米、深7.8米,最大航速16.23節,經濟航速14.5節,續航力7500海里(14.5節),自持力45天,抗風力12級。

實踐號先後執行過全球海氣相互作用國際合作調查和連續7年的中日黑潮聯合調查任務,相繼完成了我國近海和大洋的一系列海洋調查任務,期間還曾經受過12級大風等惡劣海況氣象的考驗。中國海監成立後,實踐號有了一個新馬甲“中國海監52”,在執行我國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執法監察任務作出過突出貢獻。在2014年5月28日,經過全面改裝的“新實踐”號遠洋調查船重新入列。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向陽紅系列調查船

自1970年“向陽紅01”號投入使用之後,“向陽紅”系列調查船便相繼叱吒於蔚藍海面上,為國家海洋綜合調查立下赫赫戰功:1978年11月,“向陽紅09”船代表我國政府參加了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試驗;1980年5月,“向陽紅05”船作為我國“東風五號”運載火箭試驗海上編隊的“旗艦”,見證了運載火箭的成功試射;1984年11月,“向陽紅10”號船承載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從上海起航,跨越兩個颱風生成區、酷熱的赤道和常年盛行的西風帶,兩次橫渡太平洋,航程4萬多公里,開闢了一條我國通向南極的航線......

時光荏苒,如今這一帶有十分濃厚的時代色彩的系列調查船本身雖大多已報廢解體或更名改作其他用途,但仍有新建或改造的調查船重新啟用"向陽紅XX號”。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向陽紅09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由國家海洋局委託708所設計,滬東造船廠建造,1978年10月竣工,並於1978年12月服役。船上設有國內首制的萬米測深儀和當時國內最先進和最完備的氣象設備、通訊設備、導航設備、海洋科學調查設備,可在各海域從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氣象、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地貌、生物等科學研究工作,為國防建設經濟建設提供海洋科學資料。

而“向陽紅09”號最為公眾所熟知的身份便是搭載著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母船,2007年11月28日,經過改裝後的“向陽紅09”號成為國內第一艘深潛試驗母船,並且在2012年搭載“蛟龍”在馬裡亞納海溝完成了7000米級的海試任務。

大洋一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船長104.5米,船寬16.0米,吃水5.6米,排水量5600噸。1994年7月,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並改裝。從1995年至今,“大洋一號”曾先後執行了數十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察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是我國遠洋科學調查的主力船舶,為我國在國際海域獲得三個礦產資源勘探合同區做出重要貢獻。

“大洋一號”具備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聲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條件,可以承擔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質和構造、綜合海洋環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術裝備等方面的調查和試驗工作。“大洋一號”還開展了積極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許多國家科學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時還舉行過公眾日活動。可以說“大洋一號”是蔚藍國土上一張亮麗的名片。

極地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1986年,中國南極考察開始使用“極地”號科學考察船,這艘船原系芬蘭勞馬船廠建造的一艘具有1A級抗冰能力的貨船,中國購進後改裝成南極科學考察船,是我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在完成了6個南極航次考察任務後,於1994年退役。

雪龍號

▲▲▲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船長167.0米,船寬22.6米,深13.5米,吃水9.0米,排水量21025噸,於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後按照中國需求進行改造而成,隸屬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雪龍號”是中國現役唯一的極地考察船,它不但體型大,還可以破冰前行。怎麼樣?是不是棒棒噠?“雪龍號”能以1.5節的航速衝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雪)。“雪龍號”已多次赴南極、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足跡遍佈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最近,“雪龍號”搭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又一次挺進南極,讓我們在這裡預祝極地科考順利!

另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雪龍號”很快就要有自己的新兄弟了!首艘由我國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預計2019年就可以交付了,“雙龍探極”是不是可以有?中國的極地科考力量必將更加壯大。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中國的海洋地質調查船 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