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御用的金蓮燭,大臣用過的沒幾個,後來成為專指蘇東坡的典故

唐宋時,宮廷御用的蠟燭臺通常用黃金雕刻成蓮花形,因此得名“金蓮燭”,所以,這個名字與宋代那位潘女士毫無關係---她的名字來源於裹足小腳的三寸金蓮。金蓮燭作為宮廷專用照明燈,大臣們自然不能使用,否則就是僭越之罪。但有些時候為了表彰勞苦功高的大臣,皇帝偶爾也會破例,根據《新唐書》記載,整個唐代獲此殊榮的只有令狐綯一人。那是令狐綯擔任翰林學士承旨時,某次被唐宣宗招入宮中辦公直至深夜,宣宗為了體恤他,特意用自己的轎子和金蓮燭送他回翰林院,途中巡夜的官員們遠遠看到金蓮燭以為是皇帝出巡,後來知道真相後既吃驚又羨慕。

宮廷御用的金蓮燭,大臣用過的沒幾個,後來成為專指蘇東坡的典故

金蓮燭

令狐綯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令狐楚曾擔任過唐憲宗元和年間的宰相。所謂“龍生龍,鳳生鳳”,令狐綯後來追隨父親的足跡在唐宣宗時代做了近十年宰相,當然他的政績平淡,遠不如他父親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執政期間已是缺乏活力的晚唐,唐宣宗又是唐代最後一個強勢皇帝,為人謹慎的令狐綯只能以小心翼翼的態度與皇帝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令狐父子與晚唐詩人李商隱之間也摻雜了不少恩怨。李商隱年輕時曾受到令狐楚的賞識,無論是仕途還是文學創作,都受到過指點,據說令狐楚臨終前的政治遺書就是李商隱代筆完成的。令狐綯與李商隱算是發小,關係不壞,但後來兩人都捲入了“牛李黨爭”的絞肉機中,令狐綯是“牛黨”的中堅力量,李商隱卻娶了“李黨”中王茂元的女兒,因此兩人關係交惡,不再來往。李商隱晚年落魄時正是令狐綯政治上最為得意的時刻,為了重修舊好,李商隱曾經給令狐綯寄過一首詩《寄令狐郎中》,不過並沒有得到友好回應,他的仕途之路就此停滯。此後十年,李商隱始終在底層官員或遊幕中徘徊直至死去。

宮廷御用的金蓮燭,大臣用過的沒幾個,後來成為專指蘇東坡的典故

寄令狐郎中

到了宋代,被金蓮燭深夜送回的大臣按時間排列共有六人:王欽若、王禹玉、晁炯、鄭獬、蘇軾、史浩。其中史浩是宋孝宗的帝師,主要政治活動都在南宋,因此蘇軾算是北宋最後一位獲得殊榮的人。根據《宋史》記載,元豐八年(1085年)四月宋哲宗即位後,其祖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為名臨朝聽政,重新啟用守舊派司馬光,打壓變法的王安石一派,在變法中吃盡苦頭的蘇軾也短暫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蘇軾回到京城開封后先後被授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有天晚上,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忽然被召入宮中內東門小殿,叩見完高太后和小皇帝后,高太后開口問話:“學士前年在哪裡做官?”蘇軾摸不著頭腦,只好回說:“臣在汝州擔任團練使。”高太后又問說:“你知道你為什麼能擔任翰林學士嗎?”蘇軾說:“是出於太后和陛下的恩典啊!”高太后搖搖頭說:“我和皇帝與這事毫無干係!”蘇軾說:“那就是大臣們的推薦。”高太后說:“也不是大臣們推薦的。”蘇軾大驚,辯白說:“臣雖然無狀,卻也不敢結黨營私啊!”高太后嘆口氣說:“用你做翰林學士是先帝(指宋神宗)的意思啊!先帝經常在吃飯時停下筷子,看著你的文章感嘆說‘奇才奇才!朕要用之’,可惜還沒有進用你就駕崩了。”蘇軾當時感極而泣,痛哭失聲。蘇軾離宮時,高太后命內監提著金蓮燭送他回府,以示神宗遺恩。

宮廷御用的金蓮燭,大臣用過的沒幾個,後來成為專指蘇東坡的典故

金蓮燭 東坡歸院

無論當時還是後世,蘇軾在文壇中的名聲都屬於泰山北斗,因此金蓮燭一事成為皇帝尊重人才的詞林美談。清代鄭板橋曾就金蓮燭寫過一首詩“圓燭金蓮賜省籤,令狐小子負堂廉。大名還屬真名士,異代流傳蘇子瞻。”意思是令狐綯碌碌無為辜負了皇帝對他的信任,要想有好名聲還得有真本事,能夠配得上的只有蘇東坡。由於歷代文人的揄揚,後人提到金蓮燭時大多數都會想到蘇軾,另外六人的名字反而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