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股市暴跌蒸發的錢到底去哪了?

本輪A股暴跌,估計大家損失慘重,在傷心流淚的同時,有兩個問題大家有沒有認真的想過,第一,我們損失的錢去了哪?,第二,我們是怎麼失去這些錢的。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解釋下第一個問題。所謂“股市蒸發”指的是股市所有股票的總市值減少。股價下跌,錢真的人間蒸發了嗎,並沒有任何人得到?

我們先看看錢的兩種功能:1、量化價值:這裡只是衡量商品等價於多少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實際存在一筆錢;2、作為商品交易:利用錢的商品屬性進行交易,這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錢。問題核心在於,“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價值,後者是描述資金量。

其實,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賺的錢不完全就等於別人賠的錢,你賺多少和別人虧多少無關,只是股票的價值發生了變化。股票真正賺的錢,是該股票的市場價值的變化,所以你得在升值的時候去持有,貶值的時候做空,賺錢與否關鍵看何時持有。

虧損的錢通過四個渠道流走。

一、交易成本

1、印花稅收。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目前採用的是徵收1‰的單邊印花稅。

2、券商收益。也就是佣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佣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3、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二、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

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

為什麼一開始會有人給公司白送錢?是因為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為什麼有時會有很多人想買股票?是因為多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好,少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差。反之亦然。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可能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有分析認為,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

三、“投資高手”、遊資、熱錢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我們繼續以本文開頭的例子接下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該例子提到的總市值減少的這400元並未“蒸發”,而是被別人賺走了。

假設中國股市只有一隻股票X。X股在上市時一共發行了100股,現價為每股10元。股民A擁有這些股票,這時股票市值為10×100=1000元。然後A為了賺錢標價每股11元把這100股賣給了B,股民B掏出了11×100=1100元獲得這100股。此時股票市值為11×100=1100元,而A也利用價差賺到了100元。然後B聽到不利消息,怕11元賣不出去,決定每股10元賣出股票。而C不知道這個消息,花了10×100=1000元買下了所有股票,截止此時。股票的市值為10×100元=1000元,而相對於之前1100元市值減少了100元。而這100元是誰得到了呢?明顯可以看到,是被A賺走了,是在股票下跌前拋售股票的那個賣家賺走了。

同理,只需把以上的情節稍微擴充,就可以還原我們的真實情況:A代表的是在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賣家,B代表的是股票下跌前的一群愚蠢買家,而C更是一群承接爛貨的買家。

四、極個別的散戶

股票市場裡這群贏家還有誰?根據一般常識,我們可以得出部分推論:在這群人中,力量薄弱、操盤能力不足、消息不靈通的散戶,是絕不可能作為大比例存在的。而擁有龐大資金、強大團隊、豐富的第一手消息的大機構,更有可能是股價下跌前及時退出的贏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隻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

那麼,本輪暴跌的錢去了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