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在困境中艱難前行

【每點新防務(652期)·1月16日】: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建議是由聶榮臻首在1958年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討論後,向中央提出的,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但是這一開始代號為“07”工程、後來更名為“09”工程的世界尖端科研項目,在當時的新中國遇到了重重困難。特別是連核潛艇是什麼樣子,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都沒有見過,甚至在1958年專家訪問蘇聯爭取技術幫助的時候,連蘇聯核潛艇的影子都沒有見到。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於是,在“三無”條件下:無圖紙、無專家、無外援,中國科研工作者憑藉一點點的摸索和從國外各種渠道搜尋到的核潛艇信息,開始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設計工作。在總設計師黃旭華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當年設計第一艘核潛艇最關鍵的兩個參考資料:國外雜誌上模糊不清的照片和美國生產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兒童玩具。現在看來是不是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就已經註定了我們自己研製這種“國之重器”時,不可能得到外來援助,甚至連計算使用的都只是計算尺和算盤。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但這些困難都還算可以克服,可是自從蘇聯撕毀援助協議從中國全面撤離技術援助,再加上自然災害導致經濟投資嚴重不足,已經無力同時進行多種高精尖武器的研製工作了。於是在首先保障核武器研製和5種已經正在進行的蘇聯常規潛艇仿製工作外,核潛艇研究所屬的“09”工程已經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下馬”的命運了。但是在高層的力保下,“09”工程最終以機構減少、人員縮編繼續搞研究的結果,艱難的存活了下來。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了!

1970年夏天,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進入了最後關頭,在四川將要進行其關鍵組件——核反應堆的陸上測試。這種陸上模式堆是研製核潛艇的關鍵,而其由數萬個設備與零件組成的複雜系統,必須先經過陸地運行測試後,才能安全的裝配到核潛艇中。最終在8月28日,反應堆達到了設計額定功率,意味著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系統研製成功了!接下來就是把這個大傢伙安裝到已經建造完畢的核潛艇體內,再進行最後裝配與調試。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在幾十臺小車承擔下,緩緩的從葫蘆島造船廠大廠房行駛到船臺,再進入一個特大浮箱,在浮箱中灌滿海水下沉後,裝滿水的船塢則托住了核潛艇,至此,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下水成功!於是,世界上繼美國、蘇聯等國之後,中國也成為了少數幾個可以獨立研製、建造核潛艇的國家!

當然,核潛艇下水只是第一步,此後開展的海試,才是真正檢驗核潛艇是否能達到設計標準,並交付部隊保衛祖國的關鍵步驟!在1978年8月17日周總理批准核潛艇開始試航後,8月23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開始航行試驗。當然一開始的試驗並不會由核潛艇獨立完成,一同出海的還有掃雷艦、獵潛艦、救生船、拖船等組成的護衛和保障船隊。

“長征一號”海試中遭遇險情

作為中國在“白手起家”研製、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在海試中遭遇了多次險情,甚至有不少堪稱“災難級”!可以說當時官兵處置險情如果晚了一秒,後果都是“毀滅性”的。核潛艇的海試是極端危險的,這個階段中連美國、蘇聯都有出現過不少“艇毀人亡”的慘劇,這對於第一次研製、製造核潛艇的中國來說,同樣是危機重重。關於“長征一號”在海試中遭遇的險情,我們可以看看相關文件的描述: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1972年上半年的一天,長達97米的核潛艇在渤海灣做下潛試驗,在水下高速航行時升降舵突然失靈,造成船體大縱傾,眼看還有3米就要撞到70多米深的海底。千鈞一髮之際,水手長張琳迅速反應過來,馬上手工操作,將水平舵調整到上浮角度。楊璽下達回舵口令,但舵卻卡住,核潛艇以極大的首傾角度衝向海底。水手長張琳報升降舵故障,楊璽下達口令“停車、退三”,同時下令“首主水櫃排水”,艙段軍士長郭富群迅速徒手轉開了二三十個直徑30釐米的大閥門,這種閥門平時成年男子轉動一個都是非常困難的。主機兵龔徐洲立即在後面倒車,艇首迅速抬起。緊接著中間主水櫃排水,再向首水櫃適當注水,保持首尾平衡,直到艇浮到半潛狀態。”

即便回到基地停泊在碼頭上,核潛艇也不是絕對安全的,1974年的一次9到10級的強颱風襲擊了正繫泊在碼頭的“長征一號”核潛艇,用巨大鋼纜固定在碼頭的核潛艇像要脫韁一樣劇烈搖晃著。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警哨吹響,艇長楊璽下令緊急集合,目標碼頭。全體艇員顧不得穿救生衣,馬上衝過去,像拔河一樣在臺風中搶救潛艇,防止其被捲入深海。核潛艇不停地與碼頭撞擊,艇舷出現了很多坑凹。無線電戰士羅建華冒著被劇烈搖晃的潛艇擠成肉泥的危險跳下去加固碰墊,海浪把他整個人拋到兩米高空。艇上的30多條纜繃斷了很多,一旦打到人,就會把人攔腰打斷。一直到下午近六點,風靜浪止,大家身上傷痕累累,鋼纜上血跡斑斑。葫蘆島造船廠的師傅把碼頭的柱子重新焊上,把纜繩繫好,疲憊不堪的艇員們才終於回到基地。”

試航中的核潛艇生活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401”號,也就是“長征一號”,整體劃分為7個艙室,分別是:一艙是魚雷艙,二艙是指揮艙,三艙是負責應急動力的前輔機艙,四艙是禁止入內的反應堆艙,五艙是控制艙即後輔機艙,六艙是主機艙,七艙是尾艙。而由於核潛艇內部空間有限,床鋪也沒有做到按人頭設置,但是在艇上實行4班3倒輪流值班後,人員休息還是能保障的,可是每個床鋪只有170釐米,而且間距很小,睡覺還需要蜷腿,上下也極端不方便。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由於每次出海執行任務的時間都比較長,並且大多數時間核潛艇都是在水下航行,艇員無法出倉呼吸新鮮空氣,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雖然艇上有單槓、啞鈴、圖書和微型電影放映機提供給大家在休息時放鬆身心,可長時間在封閉、窄小的空間中生活、工作,大多數人對於這種“放鬆”已經麻木了,甚至有時需要在領導的督促和強迫下才進行一些鍛鍊。而每個人每天還必須進行5分鐘的紫外線照射,用以彌補長時間缺少日照對身體產生的影響。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始末,原來極端保密而今公開展覽!

而今,“長征一號”在服役多年後,於2000年退出現役,並在進行多年的整修和去核化後,重新在2016年10月15日進駐青島中國海軍博物館碼頭,正式向公眾開放,成為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然,而今的中國海軍核潛艇部隊已經壯大到了世界前三,已經有力的接過了“長征一號”交付的接力棒,用更強有力的臂彎繼續維護著祖國海疆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