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

米蟲蟲的大米缸


希特勒應該放棄進攻蘇聯、放棄海獅計劃,起碼還能有足夠的精力去消化大片剛佔領的西歐、北歐諸國,這是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

如果希特勒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就收手,他就是完美的戰略家,唬住了英法等列強;即使吞併了波蘭之後收手,他也是個合格的政治家。

但他一路走到黑,為“統一歐洲”而不斷高歌猛進,最終淪為一頭奔向地獄的野獸。

進攻蘇聯是不現實的,希特勒拿手的閃電戰對於一個戰略縱深極其遼闊的國家毫無用處,最終都是被耗死的結果,拿破崙在100多年前都試過了。

而德國的海獅計劃也是同樣的很不靠譜,沒有海軍支持的登陸,成功率幾乎為0,德國面對的英國海軍已經稱霸全球海洋上百年,無論實力還是戰力都高出德國海軍幾個數量級,如果英國海軍是海軍裡的資深貴族,那德國海軍就是一張白紙的乞丐,這種差距不是靠造幾艘大型戰列艦就能彌補的。

即使是德國內部高官最樂觀的估計,要對英國海空軍造成全面壓制也得到1944年,英國的空軍確實也夠厲害,前幾波德國的空襲就損失了數以千計的優秀飛行員,這可把希特勒心疼的要死。

德國執行過的海獅計劃,幾乎就是個賠本買賣,面對英國不俗的防空實力和戰鬥機戰鬥力,德國每次過去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都要被“留下”很多。

海軍打不過,陸軍過不去,空軍損失太大,撈不到什麼便宜,最終希特勒不得不暫停了海獅計劃,轉而集中精力準備攻蘇。

如果按照題主所說的,專心攻打英國,不去招惹蘇聯,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可行性吧。

專心打英國,如果暫時夠不到英國本土,德國倒可以在北非、西亞等英國領地上開疆拓土,打擊英國勢力,但是,這對德國似乎意義不大,唯一希特勒感興趣的石油也是在相距太過遙遠,面對大英帝國的海軍,運輸線也很難保證安全,而且美國和蘇聯不會放任德國控制西亞北非,遲早會出手,希特勒必須要考慮到這個風險。

那就繼續打英國本土,但是如果把英國打急了,英國龐大的海外艦隊肯定要大批量的回援,畢竟本土的利益高於海外殖民地,英國的海軍實力進一步增強,並且不斷襲擾德國以及德國控制區的沿海,徹底鎖死大西洋交通線,雖然德國潛艇還管用,但隨著英國艦隊反潛能力的提升,到了二戰中後期,德國潛艇8成都沉進了海底,幾乎再也不敢隨意出沒了。

德國如果加速發展海軍,就要面臨巨大的安全問題,造軍艦,搞訓練,無處不在的英國海軍和空軍會讓你安安心心地發展麼?

那就繼續空襲英國本土吧,飛機可以不斷造,但飛行員是很寶貴的,德國也是中等人家,這飛行員的損耗也是很心疼的,隨著英國空軍戰力的提升,德國空軍將更難佔上風。

因此,再耗上幾年,希特勒對英國也奈何不了什麼,只能望洋興嘆。

當然了,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說,蘇德必有一戰,只是德國攻還是蘇聯攻的問題,誰攻誰吃虧,從道義到結果都吃虧,德國攻蘇被耗死,蘇聯攻德則被逼和(德國主場作戰,就具備內線優勢,蘇聯撈不到便宜)。

說句客觀的話,蘇德戰爭,德國人可以說是被打敗的,但更恰當的說法是被耗死的,被蘇聯的地域、氣候、幾乎用之不竭的資源和人力給活活耗死了。

相比俾斯麥在三次王朝戰爭中穩紮穩打、不貪小利的理性戰略(瑕疵就是割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希特勒差的太遠了。


雲中史記


德國不僅不會贏得二戰,還有可能徹底淪為蘇聯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想征服全歐洲。他們之間的分別是,希特勒先動手了。聯想到現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衝突無法避免,那就先動手。這句話和蘇聯在二戰中沒有對德國先下手為強所導致的重大損失有著某種內在的因果聯繫。

斯大林征服歐洲的計劃

1935年,希特勒對外發布了一個驚人講話,德國將恢復在凡爾賽合約中北廢除的義務兵役制,德國軍隊未來將把軍隊從凡爾賽合約規定的十萬人擴編到五十萬人。之後便是海軍擴編,軍艦擴編,空軍擴編等等舉措。歐洲的英法無能為力,30年代的經濟危機讓他們束手無策,為了安全,英法和波蘭組成了軍事互保聯盟。

而在遠離西歐的莫斯科,蘇聯趁著歐洲經濟危機的間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斯大林用三個五年計劃把蘇聯變成了工業強國。斯大林的目標可不僅僅是工業化,德國從希特勒上臺之後的一舉一動,以及凡爾賽合約的缺陷(無法真正限制德國的軍事擴張,首先因為沒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國拒不陪款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制裁德國),讓斯大林感覺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戰遲早會來。也意味著新一輪瓜分世界的浪潮將會到來。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加入到了瓜分波蘭的行動中。此時的蘇聯其實早已磨刀霍霍。為了相互迷惑對方,希特勒和斯大林於當年8月份裝模作樣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為了防止蘇聯像當年沙俄聯合歐洲對抗拿破崙那樣聯合英法對抗德國,德國拿下西歐之後再撕毀條約;斯大林的考慮是讓希特勒放心大膽的攻打全歐洲,等到德國陷入戰爭泥潭之後,蘇聯再執行他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蘇聯紅軍先從克拉科夫卡托維茨(波蘭境內)方向南下,切斷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繫。再揮師包圍波蘭境內的德軍,然後以150個師的兵力全力進攻德國,拿下德國之後再拿下西歐。從蘇聯當時為這個計劃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軍力來看,蘇聯是相當有機會“閃擊德國”的。150個師,20000輛坦克,19000架飛機,6萬門大炮。而德國用來防備蘇聯的兵力只有100個師,4000多輛坦克,4萬門火炮,1800架飛機。不僅如此,蘇聯有相當數量的坦克和飛機要比德國先進的,如果蘇聯先動手,德國大概率會失敗。問題蘇聯沒有先動手,原因是斯大林覺得德國會繼續和英國消耗,此時動兵為時尚早,也正因為這個戰略誤判,使得蘇聯方面的戰爭準備比德國慢了一拍——大雷雨計劃原定1941年6月12日開始,但是就因為準備工作的不足而延遲到7月份。然而德國卻早蘇聯一步,於6月22日集結了190個師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兩線作戰的危險性,他是看到了蘇聯磨刀霍霍的樣子,與其等著被蘇聯進攻,不如搶先一步,或許還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與世界為敵的人,不管力量多強大,終究難逃敗亡的命運。


獨釣寒江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為什麼那些戰爭狂人們會有那樣的選擇?

二戰爆發前,德國人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完全從經濟危機中恢復出來,一躍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在經濟發達之下,納粹德國順勢而為,相繼擺脫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束縛,迅速的重新武裝化,大力發展了陸軍和空軍,在對外政策上,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將軍隊開到了萊茵河東岸,這些都嚴重違反《凡爾賽合約》因為《凡爾賽合約》中規定德國不允許擁有海軍和空軍,萊茵河東岸是非軍事區,奧地利和德國不得合併........

在英法等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之下,德國在舉辦柏林奧運會之後,不僅國際聲望極大提高,而且領土迅速擴張,陸軍和空軍迅速成長歐洲最強,海軍也有著龐大的造艦計劃。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一起展開了靈活的外交,不僅是和意大利、日本簽訂軸心國條約,還忽悠著張伯倫們同意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同時德國還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僅在二戰開始後,德國和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還在德國入侵蘇聯前一直讓蘇聯向德國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厲害的外交部長,讓西方和蘇聯恨之入骨,戰後作為一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居然作為戰犯被絞死,可見他讓西方和蘇聯受到多大傷害。

納粹德國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雖然已經對德國宣戰在西線枕戈待旦,但是隻是靜靜的觀望,他們盼望著德國入侵波蘭的軍隊一直向東撞上蘇聯紅軍,然後開始一場廝殺,不過讓英法失望的是,德軍和蘇軍在波蘭是遇見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們開心的會師了。德國和蘇聯在波蘭的兵戎相見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德軍在攻下半個波蘭後,迅速揮軍北上席捲北歐,然後進入到西歐、短時間內越過馬其諾防線,擊敗英法聯軍,將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滅國,而德國從波蘭到法國所用時間僅僅是9個月時間,就席捲東歐、北歐和西歐,將閃擊戰運用到極致。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

波蘭戰役後德國和蘇聯軍官親切握手

但是德國人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海軍問題。所謂“三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由於海軍建設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沒有一個長時期的建設,是不可能有一個強大的海軍的,一戰中德國海軍曾經實力很強,但是一戰後完全瓦解,納粹德國十分重視海軍,無奈海軍的特殊性,不像空軍和陸軍那樣能夠迅速壯大,儘管二戰初期德國的戰列艦俾斯麥號等戰艦取得過輝煌戰果,但是難以避免被群毆的後果,德國也有包括航母在內的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但是無奈德國海軍實力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艦艇時間太長,而且希特勒已經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因此最後德國海軍只好最後選擇速成的潛艇部隊建設,儘管鄧尼茨後來狼群戰術曾經給予英國巨大打擊,但是在美國大規模援助英國後,潛艇依然是打不過水麵艦隊。

俾斯麥號雖然強大,但是德國水面艦艇數量太少,實力遠遜於英國皇家海軍

德國打敗了法國,以法國為基地開始對英國的打擊,不列顛空戰開始,丘吉爾說“這是歷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參戰保護如此多的人”,德國目的在於第一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國投降,第二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以掩護在英吉利海峽發起的對英國海獅登陸計劃,全面佔領英國,可是由於英國人頑強抵抗,並率先在英倫三島部署防空雷達等技術的加持,德國空軍對英國空軍的打擊並不順利。而且隨著英國空軍報復性轟炸了德國柏林後,德國空軍將摧毀英國空軍的目標改為轟炸英國的城市,但是事實上,此時的英國和德國空軍都不具備戰略轟炸的能力,因此這種轟炸起不到改變戰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國戰役

在制空權遲遲不能夠控制,英吉利制海權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德國是不敢貿然進攻英國的,於是乎德國人將戰略方向對準了蘇聯。因為在德國席北歐和西歐的同時,斯大林也在德國和蘇聯邊境做著瘋狂的戰爭準備,有資料標明,蘇聯當時制訂了先發制人打擊德國“大雷雨”計劃。而且在東線從字面上,蘇聯人擁有更多坦克飛機大炮和更多軍隊,字面實力更為強大。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

於是德國面臨的是一個這樣的局面,擁有歐洲超強陸軍和較強的空軍以及殘廢的海軍,海軍和空軍都不能夠在西線上取得對英國的絕對優勢,致使德國陸軍對弈海峽相隔的英國毫無用武之地,而東線則是不斷蘇聯增兵的威脅,而且蘇聯和德國貌合神離,希特勒沒有一刻鐘不想摧毀蘇聯,從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國人屬於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蘇聯作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須摧毀。正式從主客觀的綜合考慮,希特勒最後將進攻中心從西線轉到了東線,將結束法國戰役後正在無用武之地的德國陸軍部署在東線,對準了蘇聯並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全面入侵蘇聯計劃,短時間內摧毀數千架蘇聯飛機,消滅數百外蘇聯軍隊,這是德國人的閃擊作戰最後的榮光,可是德國人也徹底陷入蘇聯人的戰爭泥潭,蘇聯國土面積太大,軍隊數量多,工業能力強,戰爭權力遠非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於是此後德國徹底陷入兩線作戰的不治頑疾,最後等待他的是慘痛的失敗。

戰鬥中的德軍

作為歐洲戰爭藝術最高的國家,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都無法克服兩線作戰、國土縱深狹窄的先天性頑疾,因此結局都是慘敗。因為即使1941年6月德國人不去入侵蘇聯,蘇聯也可能會在東線入手,因為蘇聯的聰明人也不少,而我認為,其實歐洲戰場上最大變數就在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當時希特勒沒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對敦刻爾克的進攻,而是選擇空軍和陸軍協同配合,摧毀這30多萬英法聯軍,英國的抵抗意志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堅強,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國的33萬英法聯軍後來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國,那次的他們的登陸點是諾曼底。

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國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東北的小豆包


不會贏得二戰,如果德國全力攻打英國,很可能在1943年之前德國就會被英國和蘇聯兩個國家徹底擊敗,都不需要美國人出兵,他只要出一些武器裝備就可以了。

希特勒在征服了法國之後,就有心登陸英倫三島,將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攪屎棍折斷。所以在攻佔法國不久,德國就發動了不列顛空戰。這是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在整個空戰中,英國損失飛機900多架,擊毀德國飛機超過2000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爭中,英國人不僅頂住了德國空軍的持續攻擊,並且還抽空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了報復性的轟炸,使希特勒惱羞成怒,可惜面對英國空軍組成的銅牆鐵壁,德國空軍最終折翼而歸。

但是,對於英國和德國的軍事對比上來說,空中的勝利並不算什麼。如果當時德國在面對英國軍隊抵禦的同時誓不罷休,拿出和後來蘇聯軍隊拼命的架勢出來,每年生產個一兩萬架飛機和英國人拼消耗,英國人早晚得敗。

英國地緣環境太差

英國這個國家屬於典型的島國,他的大部分物資都需要從海外進口。所以,當時英國保留了全世界最大型的船隊,每天有上千艘海船穿梭在大西洋航線上,將各種物資運往英倫三島。

(大西洋航線上的英國船隊)

德國人也深知英國的短板,所以早在第2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初期,也就是波蘭戰役剛開始開打的時候,德國海軍就對英國海上航線實施了破交戰。雖然當時取得的戰果不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德國人發現了英國人的短板,那就是海上航線極為脆弱。

等到不列顛空戰的時候,德國海軍以潛艇部隊為主的破交戰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戰果最大的時候每個月就讓英國損失了70萬噸商船,幾乎切斷了大英帝國與海外的聯繫。那個時候丘吉爾心急萬分,向羅斯福發出了數百份電報,希望羅斯福能夠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丘吉爾)

於是,羅斯福趁這個機會只用了50艘老舊的驅逐艦,就換來了大英帝國在大西洋上很多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羅斯福)

雖然有美國人的支持,但是德國也加大了對英國商船的攻擊力度,所以英倫三島仍然岌岌可危。

全力攻打英國,會把自己的後背讓給蘇聯打

在當時,德國以半個歐洲的資源完全可以對英國實現碾壓。可是,希特勒卻不得不防著自己背後的對手蘇聯,所以他不敢全力與英國作戰。

就在不列顛空戰的時候,斯大林已經決定了一個重要的計劃:只要德軍主力開赴西線戰場,並且登陸英國本土,蘇聯軍隊就在蘇德邊境發起全線攻擊,一舉拿下柏林!

(斯大林)

為此,斯大林將300萬大軍部署在西部邊境,隨時準備對德國發動攻擊。

可見,如果希特勒實施《海獅計劃》,把德軍主力調往西線與英軍作戰,那麼當他與英國人打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背後就會遭到蘇軍數百萬軍隊的攻擊。到時候,希特勒想從英倫三島撤軍回援肯定就來不及了,結果就是被蘇軍使用德軍擅長的閃電戰擊敗。而登陸英國的軍隊也會因為後繼無援而被全殲。

所以,到1941年,希特勒無論想不想攻打英國,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應該把東方這個龐大的國家解決掉,再去搞掉面積僅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英倫三島…

(希特勒)

以上!


歷史風暴


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隻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瑞士這種中立國家不算)。但他想佔領英國,還需要跨過一道坎——



英吉利海峽。

英國和法國之間就隔著這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啊……),英吉利海峽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甚至過去有猛男接力游過去過。但就這灣海峽,對於德國來說,絕不是“淺淺的海峽”。

德國軍隊雖然厲害,可是德國海軍卻一直是短板。相比之下,英國就是以海軍立國的,英國在很長的時間裡甚至沒有陸軍的編制。從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人就稱霸大洋上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終一戰結束,德國始終未能靠海軍打擊敵人。這一戰果是如此慘烈,以至於希特勒甚至失去了對德國水面艦隊的信心,只靠潛艇襲擾敵人。而德國海軍為了重新獲得元首的青睞,希望用一場勝利證明自己,於是帶著新造的鉅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俾斯麥號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戰列艦,戰鬥力極強,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從此德國海軍在海面上就再也沒能掀起風浪來。

德國想要登陸英國,需要打敗英國海軍。英國最強的防禦不在攤頭,而在海上。

所以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很難獲得對英戰爭的勝利。而希特勒不主動進攻蘇聯,不代表蘇聯就會老老實實的過日子。斯大林是和希特勒一樣的野心家,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難保蘇聯不會從背後給德國也來一個閃擊戰。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真的止步於蘇德邊境,也許真的就成為一個統一西歐的國家。英國雖然也許能夠自保,但是反攻大陸肯定是沒機會的。美國只要不被逼急了不會參戰,因為美國向來信奉“光榮孤立”主義。所以勝負只在蘇德之間,德國入侵蘇聯,一定會輸。蘇聯侵略德國,也未必能贏。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實在是一個蠢決定啊!


小約翰


題主的假設是一個死局,根本不可能實現。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德國大規模轟炸英國的時間是1940年7月中旬,此時的英國還未從歐洲戰場的陰影中恢復過來,納粹德國戰機又來了。儘管德軍未在敦刻爾克地區圍殲英法聯軍主力,但登陸英國的決心和信心依然高漲,元首將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命名為“海獅計劃”。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德國陸軍在海軍輔助和空軍掩護下,強渡英吉利海峽,從而登陸英國本土。憑藉著德軍機械化部隊強大的進攻能力,快速瓦解英國的抵抗。依照題主的意思,德軍就這樣把英國給打下來了。

在德國解決掉英國之後,接下來德國不去攻打蘇聯,那麼只能南下非洲,去攻擊哪些土著們。非洲雖然非常大,資源也很豐富,但開採起來難度也不小。當德軍獨自佔據非洲之後,下一步便可以攻佔中東地區,從而開採戰爭所需的石油資源。等到中東地區局勢穩定之後,再進一步發動對南亞以及中亞地區國家的攻擊。等拿下這些地區之後,德國還可以進一步向東,拿下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這樣的想法非常好,但實行起來太難了。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兵力和資源問題,如此龐大而且一連串的攻擊行動,勢必會導致兵力分散,進而缺乏機動兵力。對於資源的消耗也相當大,只會供不應求。

其次,德國四處征戰的時候,其它國家不可能毫無作為,尤其是美國。中東地區和東亞地區都是美國的戰略佈局節點,不可能不管不顧。

第三,蘇德之間的戰爭無法避免,就看誰先打誰。如果蘇軍率先攻擊德國,此時德軍主力又不在國內,那麼又該怎麼辦呢?

所以筆者認為這是個死局,最後德國還是得先打蘇聯。不解決掉蘇聯,德國就無法向其它地方進行擴張發展。當德國攻打蘇聯的時候,美國又會幫忙,德國最終還是會輸掉戰爭。

再看英國那邊。當時,大英帝國儘管已經日落西山,但海軍依然非常強大,擁有航母11艘,戰列艦15艘,輕重巡洋艦54艘,驅逐艦200多艘。反觀德軍水面艦艇,航母兩艘(一艘在建,一艘圖紙),戰列艦9艘,輕重巡洋艦15艘,驅逐艦40多艘。德軍的海軍力量主要集中於潛艇,達到了上千艘。這樣的海軍實力對比,德國遠遠比不上英國,龐大的潛艇部隊在登陸戰中起到的作用又不大。在真實的二戰中,德軍根本無法徹底擊垮英國,也就沒有後面設想的那些事情了。

參考文獻:

1.富勒:《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

2.赫榮:《二戰英國海軍史》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倘若德國人鉚足全力去攻打英國的話,就算不去攻打蘇聯,個人認為蘇聯也會找出各種理由去反擊德國的。而在二戰中,蘇德戰爭是遲早會爆發的事,只不過是德國率先進攻蘇聯罷了。那麼問題來了,假設德國全力攻打英國的話不去招惹蘇聯,個人認為二戰時期的德國也不會贏得戰爭的勝利。戰爭的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具體來說說。

眾所周知,在英國得知法國即將宣佈投降之後,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定將在法國的英軍撤回國內。而英國將駐守法國的遠征軍部隊撤回國內的這一決定也保證了英國的實力,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中,德軍先後佔據了英軍計劃撤退的三個港口中的兩個。英軍40萬人的生命就僅存於敦刻爾克和其40公里的海岸線上,德軍的空襲十分猛烈,在5月27日這天,總共投下了1.5萬枚高爆彈和3萬枚燃燒彈。可想而知,敦刻爾克及其40公里的海灣線幾乎要被夷為平地。

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撤退工程中,德軍本可能將這40萬人殲滅殆盡,但最令人費解的是希特勒居然做下決定要罷兵。在先頭部隊剛好要衝入敦刻爾克實施掃蕩行動的時候,希特勒卻命令他們暫停,讓德軍的坦克部隊停止達三天之久。很明顯,希特勒這是不想殲滅這英國這40萬人的部隊,或者是希特勒



為了政治目的,不想得罪於英國人,因為他將英國人視作其進行全球戰爭的潛在盟友。倘若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全部被俘的話,那麼英國人肯定會與德國人樹敵,所以希特勒寧願“放虎歸山”,保全英國人的尊嚴,緩解兩國的敵意。

但很可惜希特勒這個想法錯了,其次就算德國人不打蘇聯全力進攻英國的話,個人認為可能也打不贏。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英國是個島國,畢竟是“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之間有一條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峽。而二戰時期德國的海軍總體實力個人認為是不如英國的,在二戰期間英國海軍的實力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想要徹徹底底的征服英國,那麼德軍必然是要登陸並佔領英國本土的,但二戰時期德國海軍實力有限,這一點應該是很難實現的。


其次,德國人要打敗英國是不容易的。首先,德國本身資源是相對匱乏的,缺乏鋼鐵與石油。但英國同樣作為一個島國來看的話,資源肯定也是缺乏的,然而英國背後還有個美國在默默地為其提供著援助。所以我認為德國全力進攻英國本土仍然會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英國的盟友——美國。二戰時期,美國為英國援助了大量退役驅逐艦用來護航英國商船,美國參戰後乾脆直接派軍艦給英國商船護航,總計為英國援助了270多億美元的戰略物資(航母、戰機、坦克)。

綜上,我個人認為假設德國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利益所趨。其次德國要打英國,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並不不好打。因為英國背後有美國這個盟友,而且其自身海軍、空軍實力也不差以及地理位置優勢。再加上納粹德國打的是法西斯侵略戰爭,軸心國集團實力較強的日本還遠在東亞,意大利只是個拖後腿的,所以德國不見得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以上均為本人看法,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


宇澤歷史


德國不會贏得戰爭,這是不變的定數。

那麼我也反問一個問題:“倘若德國全力進攻英國,英國會戰敗嗎?”那麼只要這個答案是“否”,那麼德國無疑會戰敗。

不列顛空戰失敗的原因在於希特勒錯誤的判斷和十分個人情緒化的指揮導致的,這場誤判的起因是由於英國派出的轟炸機在半夜迷了路而將炸彈誤投在了柏林。這讓希特勒十分惱火。希特勒為了報復英國轟炸機在柏林投下的炸彈,便命令德國空軍對倫敦實施報復性轟炸。

希特勒在這場報復性轟炸結束之後認為倘若能使英國蒙受巨大的平民傷亡,那麼丘吉爾一定會簽署停戰協定以保障英國不再承受如此巨大的平民傷亡;所以便將原來以轟炸摧毀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和飛機制造廠為目標改為了轟炸英國的各大城市,企圖以巨大的傷亡使英國人有厭戰心理並給予丘吉爾和聯合政府的壓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最後計劃不僅沒得逞,反而使英國空軍得到了恢復。

德國要打進英國本土,那麼就必須過英國艦隊這一招,很顯然以德國海軍的實力戰勝英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德國要是想登陸英國本土,就只能奪取英國上方的制空權,並借制空優勢消滅或者大幅度消弱英國海軍以達成登陸的條件;但是由於希特勒的一系列錯誤判斷使得制空優勢並沒有拿到,因此也就必然無法登陸英國本土實施作戰。那麼倘若希特勒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那麼也依然無法取得對英作戰的勝利。

並且要發動對英的全面戰爭,還必須考慮戰爭成本的問題;德國靠的是通過濫發國債,向軍火商和資本家打白條的方式湊錢來發動戰爭,並將在戰爭中取得的利益返還給這些人以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而一旦在戰爭中失敗,或是被迫陷入長時間作戰,那麼就會造成國債無法返利,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成為了水漂;這不僅會使國內失去對國債的信任,同時也會因為無法償還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而再度陷入更加糟糕的經濟危機。

那麼也就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以德國的經濟實力,能否耗的起這場持久戰?”當然,答案很明顯是不能,德國要和英國死磕是不現實的;因為德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只是通過燒殺掠奪得來的財富緩解了國內的經濟危機。一旦陷入持久戰和消耗戰,那麼德國必然會戰敗。而對英作戰就是拼消耗,看誰先耗死誰,英國的實力拼完了,他還有遍佈世界的殖民地為它輸血,而德國的家底拼光了,那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德國在對英作戰中是沒有優勢的,那麼我在開頭提的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並且你能保障德國不打擾蘇聯,蘇聯不趁著德國和英國火拼或是在德國落敗後在背後捅一刀?約瑟夫斯大林同志要是不這麼搞或者不想這麼搞才怪。


二戰吐槽君


會!會個球!

二戰相比於一戰來說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雙方的拉鋸戰也最讓人崩潰。但是,二戰比一戰好的地方就是:

戰爭的結果從開始就註定了,那就是法西斯必敗!無論德國打不打英國,招不招惹蘇聯,其結果早已註定。世界可以容忍法西斯的肆虐,但絕不允許法西斯萬古長青!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法西斯模式不可持續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短短數年便回到了歐洲經濟強國的地位,而實現這一成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飲鴆止渴的發展方式。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一度失靈,而此時未受資本主義危機影響的蘇聯卻如日中天,正在策劃對歐美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計可施的大資本家不得不選擇讓極端的法西斯勢力登上德國舞臺。

為何是德國?首先是德國受經濟危機衝擊最嚴重,加上凡爾賽體系的約束,民眾對現狀尤其不滿。其次德國靠近蘇聯,最適合成為阻止蘇聯西擴的屏障。於是在1932年,得到大資本家支持的納粹黨上臺,希特勒逐漸成為國家元首。

希特勒上臺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以工代賑、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擴張軍備等,使得德國失業率迅速下降。然後,軍事膨脹的德國開始不斷擴張,一步步打破凡爾賽體系的約束,並持續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為了獲得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支持,希特勒在解決了就業問題後,還許以他們高福利,而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不斷向外掠奪。

恰好此時的希特勒打起了反共的旗號,這使得深受“矇騙的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幫助德國進攻蘇聯。

因為德國必須通過擴張才能維繫其模式的運轉,因此一旦擴張停止,或者遭遇戰敗,那麼等待法西斯的,就是覆亡的命運!

而很明顯,作為西方大資本家的權宜之計,法西斯不可能持續得到金主大資本家的支持,特別是經濟危機和共產主義危機緩解之後,這意味著他們的發展本身就不可持續。

2、英國不可能被打敗

從掠奪外國來補貼德國的角度,英國就不能算作德國的主要目標,事實上整個西歐都不能算,希特勒夢寐以求的資源包括土地和資源都在東方的蘇聯。掃平西歐大陸和英國只為德國在進攻蘇聯時背後不會被人捅刀子。

但是,不重視英國不代表英國可以輕鬆搞定。在蘇德開戰前,歷史給了希特勒將近一年的時間,但是希特勒仍然沒有拿下英國,究其原因,是因為德國在硬件和軟件上都沒有徵服英國的實力。

作為傳統的海洋強國,英國雖然在一戰後走向衰落,但是面對德國仍然可以一戰。而德國由於可憐的海岸線,加上凡爾賽體系的約束,海上實力一直都不強,雖然希特勒進行了龐大的海軍擴軍計劃,但是時間不等人,即使艦船技術水平很高,但是架不住數量少。

而數量少,就意味著德國不可能取得在大西洋尤其是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德國的潛艇雖多,但多是在大西洋上執行護航和偷襲任務,缺乏大型水面艦艇的德國海軍無法為登陸部隊提供掩護。

而空軍方面,雖然德國的戰機數量龐大,但是英國建立了完善的雷達預警系統,這使得德國空軍靠近英國本土時,英國人就能夠做好迎敵準備。

任何時候的戰爭都需要陸軍鞏固佔領成果才算成功,但是希特勒希望以猛烈的轟炸迫使英國投降,這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而在盟軍轟炸了柏林之後,惱羞成怒的希特勒將轟炸目標從工業基地轉向倫敦平民,這使得英國傷亡了大量平民,卻在客觀上保全了工業基礎,也就保留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另外,雖然德國潛艇活躍在大西洋,阻止美國支援英國,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物資從美國運送到英國,這使得英國始終沒有被德國打垮。

一直以來,希特勒都希望通過轟炸讓英國向德國屈服,使得德國沒有後顧之憂地攻打蘇聯,但很明顯丘吉爾不買賬。事實證明,德國無法徹底征服英國,英國的立場也使得它獲得了更多的美國支持,最終奠定了二戰戰勝國的地位。

3、蘇聯從來都不安分

希特勒沒有進攻蘇聯,並不意味著蘇聯會坐以待斃。事實上,對於德國的崛起和可能的威脅,斯大林一直深深憂慮。

二戰前夕斯大林一直想要和英法等國建立同盟關係,以此防備德國的威脅,但英國執意推行綏靖政策禍水東引,讓斯大林失望至極。

關鍵時刻,擔心兩線作戰的德國和蘇聯一拍即合,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德國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可以安心橫掃西歐。而蘇聯也獲得了緊張的備戰時間,同時得以抽身解決遠東的日本問題。

不過蘇德雙方誰都知道,這個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根本就是一張廢紙,特別是對德國,等到橫掃西歐後下一步一定是蘇聯。所以蘇聯也做了相應準備,一是在1940年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消除日本威脅;二是在和德國瓜分波蘭後構築巴普洛夫防線,即防禦德國的國防工事。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於是在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開戰,付出慘重傷亡奪取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大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版圖;

1940年6月,蘇聯出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將比薩拉比亞納入版圖。

蘇聯的野蠻行徑讓希特勒怒不可遏,雖然在《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中密謀了瓜分歐洲的勢力範圍,但是蘇聯明顯觸碰到了自己的底線,比如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德國的重要資源基地,一旦被蘇聯染指,德國可能會不戰自潰。

一直以來,蘇聯都有想將紅旗插遍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想法,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更是如此,而一個橫掃西歐的德國是絕對阻礙蘇聯擴張的,所以蘇聯也必須要消滅德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德國不動手,蘇聯就會先打過來,所以德國一定會招惹蘇聯,陷入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境地,最後以慘敗收場。

所以德國不可能全力打下英國,不可能不招惹蘇聯,更不可能取得二戰的勝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德國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肯定全勝,毫無懸念。

首先來說蘇聯。蘇德當時已經訂立《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幾乎沒有作戰淨備。德國打蘇聯,正如日本轟炸珍珠港,都是奇葩中的戰鬥機,犯了兵家大忌,除了是“瘋子”,誰也想不到有這事發生,斯大林也不相信。


二戰的德國,戰鬥力牛逼到全宇宙,一週拿下一個小國,一個月殲滅一個大國,可是信心滿滿的事。

可蘇聯領土遼闊,速戰術不適合國情,終將陷入爛泥潭在所難免。正如鬼子天皇,說一個月佔領中國犯同一通病。


再來說英國。當時希特勒已經將英國女王暴虐得滿地找牙,只須一記左勾拳,英國必將轟然倒下。

蘇聯會血刃戰,就是用鐮刀與錘子,用牙齒也會血戰到底,這種戰鬥民族會越戰越勇,粘上了就跑不脫。而英國不行,靠的是重工業,一記迂迴戰術左勾拳,將英國所有重工業全部毀去,必將不戰而白旗高舉。


希特勒打蘇聯,給了英國喘息機會,英國發揮其所長展開空戰,對德國的重工業,軍事等基礎設施狂轟濫炸,拼命來的。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得哭爹叫娘了。如果沒有蘇聯人山人海捅上來,那怕喪失制空權,對付英國尚有迴旋餘地。

雙拳難敵四手,並且是一個用拳頭,一個用彈弓,任誰也吃不消,希特勒一與蘇聯開戰,就是他失敗的倒計時了,神仙也救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