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德国当初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德国会赢得二战吗?

米虫虫的大米缸


希特勒应该放弃进攻苏联、放弃海狮计划,起码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消化大片刚占领的西欧、北欧诸国,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如果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就收手,他就是完美的战略家,唬住了英法等列强;即使吞并了波兰之后收手,他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但他一路走到黑,为“统一欧洲”而不断高歌猛进,最终沦为一头奔向地狱的野兽。

进攻苏联是不现实的,希特勒拿手的闪电战对于一个战略纵深极其辽阔的国家毫无用处,最终都是被耗死的结果,拿破仑在100多年前都试过了。

而德国的海狮计划也是同样的很不靠谱,没有海军支持的登陆,成功率几乎为0,德国面对的英国海军已经称霸全球海洋上百年,无论实力还是战力都高出德国海军几个数量级,如果英国海军是海军里的资深贵族,那德国海军就是一张白纸的乞丐,这种差距不是靠造几艘大型战列舰就能弥补的。

即使是德国内部高官最乐观的估计,要对英国海空军造成全面压制也得到1944年,英国的空军确实也够厉害,前几波德国的空袭就损失了数以千计的优秀飞行员,这可把希特勒心疼的要死。

德国执行过的海狮计划,几乎就是个赔本买卖,面对英国不俗的防空实力和战斗机战斗力,德国每次过去的轰炸机和战斗机都要被“留下”很多。

海军打不过,陆军过不去,空军损失太大,捞不到什么便宜,最终希特勒不得不暂停了海狮计划,转而集中精力准备攻苏。

如果按照题主所说的,专心攻打英国,不去招惹苏联,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行性吧。

专心打英国,如果暂时够不到英国本土,德国倒可以在北非、西亚等英国领地上开疆拓土,打击英国势力,但是,这对德国似乎意义不大,唯一希特勒感兴趣的石油也是在相距太过遥远,面对大英帝国的海军,运输线也很难保证安全,而且美国和苏联不会放任德国控制西亚北非,迟早会出手,希特勒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风险。

那就继续打英国本土,但是如果把英国打急了,英国庞大的海外舰队肯定要大批量的回援,毕竟本土的利益高于海外殖民地,英国的海军实力进一步增强,并且不断袭扰德国以及德国控制区的沿海,彻底锁死大西洋交通线,虽然德国潜艇还管用,但随着英国舰队反潜能力的提升,到了二战中后期,德国潜艇8成都沉进了海底,几乎再也不敢随意出没了。

德国如果加速发展海军,就要面临巨大的安全问题,造军舰,搞训练,无处不在的英国海军和空军会让你安安心心地发展么?

那就继续空袭英国本土吧,飞机可以不断造,但飞行员是很宝贵的,德国也是中等人家,这飞行员的损耗也是很心疼的,随着英国空军战力的提升,德国空军将更难占上风。

因此,再耗上几年,希特勒对英国也奈何不了什么,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了,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苏德必有一战,只是德国攻还是苏联攻的问题,谁攻谁吃亏,从道义到结果都吃亏,德国攻苏被耗死,苏联攻德则被逼和(德国主场作战,就具备内线优势,苏联捞不到便宜)。

说句客观的话,苏德战争,德国人可以说是被打败的,但更恰当的说法是被耗死的,被苏联的地域、气候、几乎用之不竭的资源和人力给活活耗死了。

相比俾斯麦在三次王朝战争中稳扎稳打、不贪小利的理性战略(瑕疵就是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希特勒差的太远了。


云中史记


德国不仅不会赢得二战,还有可能彻底沦为苏联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想征服全欧洲。他们之间的分别是,希特勒先动手了。联想到现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冲突无法避免,那就先动手。这句话和苏联在二战中没有对德国先下手为强所导致的重大损失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联系。

斯大林征服欧洲的计划

1935年,希特勒对外发布了一个惊人讲话,德国将恢复在凡尔赛合约中北废除的义务兵役制,德国军队未来将把军队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十万人扩编到五十万人。之后便是海军扩编,军舰扩编,空军扩编等等举措。欧洲的英法无能为力,3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他们束手无策,为了安全,英法和波兰组成了军事互保联盟。

而在远离西欧的莫斯科,苏联趁着欧洲经济危机的间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斯大林用三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变成了工业强国。斯大林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工业化,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之后的一举一动,以及凡尔赛合约的缺陷(无法真正限制德国的军事扩张,首先因为没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国拒不陪款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制裁德国),让斯大林感觉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战迟早会来。也意味着新一轮瓜分世界的浪潮将会到来。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也加入到了瓜分波兰的行动中。此时的苏联其实早已磨刀霍霍。为了相互迷惑对方,希特勒和斯大林于当年8月份装模作样的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为了防止苏联像当年沙俄联合欧洲对抗拿破仑那样联合英法对抗德国,德国拿下西欧之后再撕毁条约;斯大林的考虑是让希特勒放心大胆的攻打全欧洲,等到德国陷入战争泥潭之后,苏联再执行他的“大雷雨计划”。这个计划大概是这样的——苏联红军先从克拉科夫卡托维茨(波兰境内)方向南下,切断德国和巴尔干半岛的联系。再挥师包围波兰境内的德军,然后以150个师的兵力全力进攻德国,拿下德国之后再拿下西欧。从苏联当时为这个计划部署在苏德边境的军力来看,苏联是相当有机会“闪击德国”的。150个师,20000辆坦克,19000架飞机,6万门大炮。而德国用来防备苏联的兵力只有100个师,4000多辆坦克,4万门火炮,1800架飞机。不仅如此,苏联有相当数量的坦克和飞机要比德国先进的,如果苏联先动手,德国大概率会失败。问题苏联没有先动手,原因是斯大林觉得德国会继续和英国消耗,此时动兵为时尚早,也正因为这个战略误判,使得苏联方面的战争准备比德国慢了一拍——大雷雨计划原定1941年6月12日开始,但是就因为准备工作的不足而延迟到7月份。然而德国却早苏联一步,于6月22日集结了190个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两线作战的危险性,他是看到了苏联磨刀霍霍的样子,与其等着被苏联进攻,不如抢先一步,或许还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与世界为敌的人,不管力量多强大,终究难逃败亡的命运。


独钓寒江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为什么那些战争狂人们会有那样的选择?

二战爆发前,德国人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出来,一跃成为欧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在经济发达之下,纳粹德国顺势而为,相继摆脱了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束缚,迅速的重新武装化,大力发展了陆军和空军,在对外政策上,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将军队开到了莱茵河东岸,这些都严重违反《凡尔赛合约》因为《凡尔赛合约》中规定德国不允许拥有海军和空军,莱茵河东岸是非军事区,奥地利和德国不得合并........

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之下,德国在举办柏林奥运会之后,不仅国际声望极大提高,而且领土迅速扩张,陆军和空军迅速成长欧洲最强,海军也有着庞大的造舰计划。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一起展开了灵活的外交,不仅是和意大利、日本签订轴心国条约,还忽悠着张伯伦们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同时德国还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在二战开始后,德国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还在德国入侵苏联前一直让苏联向德国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厉害的外交部长,让西方和苏联恨之入骨,战后作为一个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居然作为战犯被绞死,可见他让西方和苏联受到多大伤害。

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国宣战在西线枕戈待旦,但是只是静静的观望,他们盼望着德国入侵波兰的军队一直向东撞上苏联红军,然后开始一场厮杀,不过让英法失望的是,德军和苏军在波兰是遇见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们开心的会师了。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兵戎相见不仅没有发生,而且德军在攻下半个波兰后,迅速挥军北上席卷北欧,然后进入到西欧、短时间内越过马其诺防线,击败英法联军,将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灭国,而德国从波兰到法国所用时间仅仅是9个月时间,就席卷东欧、北欧和西欧,将闪击战运用到极致。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波兰战役后德国和苏联军官亲切握手

但是德国人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海军问题。所谓“三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由于海军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没有一个长时期的建设,是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海军的,一战中德国海军曾经实力很强,但是一战后完全瓦解,纳粹德国十分重视海军,无奈海军的特殊性,不像空军和陆军那样能够迅速壮大,尽管二战初期德国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等战舰取得过辉煌战果,但是难以避免被群殴的后果,德国也有包括航母在内的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但是无奈德国海军实力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舰艇时间太长,而且希特勒已经迫不及待的发动战争,因此最后德国海军只好最后选择速成的潜艇部队建设,尽管邓尼茨后来狼群战术曾经给予英国巨大打击,但是在美国大规模援助英国后,潜艇依然是打不过水面舰队。

俾斯麦号虽然强大,但是德国水面舰艇数量太少,实力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

德国打败了法国,以法国为基地开始对英国的打击,不列颠空战开始,丘吉尔说“这是历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参战保护如此多的人”,德国目的在于第一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国投降,第二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以掩护在英吉利海峡发起的对英国海狮登陆计划,全面占领英国,可是由于英国人顽强抵抗,并率先在英伦三岛部署防空雷达等技术的加持,德国空军对英国空军的打击并不顺利。而且随着英国空军报复性轰炸了德国柏林后,德国空军将摧毁英国空军的目标改为轰炸英国的城市,但是事实上,此时的英国和德国空军都不具备战略轰炸的能力,因此这种轰炸起不到改变战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国战役

在制空权迟迟不能够控制,英吉利制海权完全没有的情况下,德国是不敢贸然进攻英国的,于是乎德国人将战略方向对准了苏联。因为在德国席北欧和西欧的同时,斯大林也在德国和苏联边境做着疯狂的战争准备,有资料标明,苏联当时制订了先发制人打击德国“大雷雨”计划。而且在东线从字面上,苏联人拥有更多坦克飞机大炮和更多军队,字面实力更为强大。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于是德国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局面,拥有欧洲超强陆军和较强的空军以及残废的海军,海军和空军都不能够在西线上取得对英国的绝对优势,致使德国陆军对弈海峡相隔的英国毫无用武之地,而东线则是不断苏联增兵的威胁,而且苏联和德国貌合神离,希特勒没有一刻钟不想摧毁苏联,从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国人属于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苏联作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须摧毁。正式从主客观的综合考虑,希特勒最后将进攻中心从西线转到了东线,将结束法国战役后正在无用武之地的德国陆军部署在东线,对准了苏联并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全面入侵苏联计划,短时间内摧毁数千架苏联飞机,消灭数百外苏联军队,这是德国人的闪击作战最后的荣光,可是德国人也彻底陷入苏联人的战争泥潭,苏联国土面积太大,军队数量多,工业能力强,战争权力远非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于是此后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不治顽疾,最后等待他的是惨痛的失败。

战斗中的德军

作为欧洲战争艺术最高的国家,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无法克服两线作战、国土纵深狭窄的先天性顽疾,因此结局都是惨败。因为即使1941年6月德国人不去入侵苏联,苏联也可能会在东线入手,因为苏联的聪明人也不少,而我认为,其实欧洲战场上最大变数就在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而是选择空军和陆军协同配合,摧毁这30多万英法联军,英国的抵抗意志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坚强,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国的33万英法联军后来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国,那次的他们的登陆点是诺曼底。

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国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东北的小豆包


不会赢得二战,如果德国全力攻打英国,很可能在1943年之前德国就会被英国和苏联两个国家彻底击败,都不需要美国人出兵,他只要出一些武器装备就可以了。

希特勒在征服了法国之后,就有心登陆英伦三岛,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搅屎棍折断。所以在攻占法国不久,德国就发动了不列颠空战。这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在整个空战中,英国损失飞机900多架,击毁德国飞机超过2000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争中,英国人不仅顶住了德国空军的持续攻击,并且还抽空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报复性的轰炸,使希特勒恼羞成怒,可惜面对英国空军组成的铜墙铁壁,德国空军最终折翼而归。

但是,对于英国和德国的军事对比上来说,空中的胜利并不算什么。如果当时德国在面对英国军队抵御的同时誓不罢休,拿出和后来苏联军队拼命的架势出来,每年生产个一两万架飞机和英国人拼消耗,英国人早晚得败。

英国地缘环境太差

英国这个国家属于典型的岛国,他的大部分物资都需要从海外进口。所以,当时英国保留了全世界最大型的船队,每天有上千艘海船穿梭在大西洋航线上,将各种物资运往英伦三岛。

(大西洋航线上的英国船队)

德国人也深知英国的短板,所以早在第2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初期,也就是波兰战役刚开始开打的时候,德国海军就对英国海上航线实施了破交战。虽然当时取得的战果不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德国人发现了英国人的短板,那就是海上航线极为脆弱。

等到不列颠空战的时候,德国海军以潜艇部队为主的破交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战果最大的时候每个月就让英国损失了70万吨商船,几乎切断了大英帝国与海外的联系。那个时候丘吉尔心急万分,向罗斯福发出了数百份电报,希望罗斯福能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丘吉尔)

于是,罗斯福趁这个机会只用了50艘老旧的驱逐舰,就换来了大英帝国在大西洋上很多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罗斯福)

虽然有美国人的支持,但是德国也加大了对英国商船的攻击力度,所以英伦三岛仍然岌岌可危。

全力攻打英国,会把自己的后背让给苏联打

在当时,德国以半个欧洲的资源完全可以对英国实现碾压。可是,希特勒却不得不防着自己背后的对手苏联,所以他不敢全力与英国作战。

就在不列颠空战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决定了一个重要的计划:只要德军主力开赴西线战场,并且登陆英国本土,苏联军队就在苏德边境发起全线攻击,一举拿下柏林!

(斯大林)

为此,斯大林将300万大军部署在西部边境,随时准备对德国发动攻击。

可见,如果希特勒实施《海狮计划》,把德军主力调往西线与英军作战,那么当他与英国人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背后就会遭到苏军数百万军队的攻击。到时候,希特勒想从英伦三岛撤军回援肯定就来不及了,结果就是被苏军使用德军擅长的闪电战击败。而登陆英国的军队也会因为后继无援而被全歼。

所以,到1941年,希特勒无论想不想攻打英国,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应该把东方这个庞大的国家解决掉,再去搞掉面积仅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英伦三岛…

(希特勒)

以上!


历史风暴


现在的英国可以说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最不能自主的,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早已风光不在。但二战时期的英国,依然是正儿八经的大英帝国,跟现在的英国不是一个概念。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和英国曾经有过短暂的结盟历史。当时整个日本举国上下几乎欣喜若狂,他们形容这种感觉称“就像是佃户家的儿子娶了地主的女儿”。日本为英国能够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荣幸,可见英国当时的地位。在日俄战争爆发的四十年后,虽然经历了一战的英国实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调动小半个地球资源的殖民帝国。绝不是只占有英伦三岛的小小岛国。

希特勒占领了法国,也就基本统治了整个西欧(瑞士这种中立国家不算)。但他想占领英国,还需要跨过一道坎——



英吉利海峡。

英国和法国之间就隔着这湾浅浅的海峡(乡愁啊……),英吉利海峡不深,也不宽,几十公里。甚至过去有猛男接力游过去过。但就这湾海峡,对于德国来说,绝不是“浅浅的海峡”。

德国军队虽然厉害,可是德国海军却一直是短板。相比之下,英国就是以海军立国的,英国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没有陆军的编制。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英国人就称霸大洋上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爆发了激烈的日德兰大海战,最终以德国海军惨败告终。终一战结束,德国始终未能靠海军打击敌人。这一战果是如此惨烈,以至于希特勒甚至失去了对德国水面舰队的信心,只靠潜艇袭扰敌人。而德国海军为了重新获得元首的青睐,希望用一场胜利证明自己,于是带着新造的巨舰“俾斯麦号”与英国海军决战,俾斯麦号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列舰,战斗力极强,却被英国海军数艘舰艇围起来一顿好打,直接给击沉了!从此德国海军在海面上就再也没能掀起风浪来。

德国想要登陆英国,需要打败英国海军。英国最强的防御不在摊头,而在海上。

所以德国即使不进攻苏联,也很难获得对英战争的胜利。而希特勒不主动进攻苏联,不代表苏联就会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斯大林是和希特勒一样的野心家,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苏联军队是摆成进攻态势的。一旦西线战事陷入焦灼,难保苏联不会从背后给德国也来一个闪击战。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德国真的止步于苏德边境,也许真的就成为一个统一西欧的国家。英国虽然也许能够自保,但是反攻大陆肯定是没机会的。美国只要不被逼急了不会参战,因为美国向来信奉“光荣孤立”主义。所以胜负只在苏德之间,德国入侵苏联,一定会输。苏联侵略德国,也未必能赢。所以希特勒进攻苏联实在是一个蠢决定啊!


小约翰


题主的假设是一个死局,根本不可能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德国大规模轰炸英国的时间是1940年7月中旬,此时的英国还未从欧洲战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纳粹德国战机又来了。尽管德军未在敦刻尔克地区围歼英法联军主力,但登陆英国的决心和信心依然高涨,元首将登陆英国本土的作战命名为“海狮计划”。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德国陆军在海军辅助和空军掩护下,强渡英吉利海峡,从而登陆英国本土。凭借着德军机械化部队强大的进攻能力,快速瓦解英国的抵抗。依照题主的意思,德军就这样把英国给打下来了。

在德国解决掉英国之后,接下来德国不去攻打苏联,那么只能南下非洲,去攻击哪些土著们。非洲虽然非常大,资源也很丰富,但开采起来难度也不小。当德军独自占据非洲之后,下一步便可以攻占中东地区,从而开采战争所需的石油资源。等到中东地区局势稳定之后,再进一步发动对南亚以及中亚地区国家的攻击。等拿下这些地区之后,德国还可以进一步向东,拿下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这样的想法非常好,但实行起来太难了。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兵力和资源问题,如此庞大而且一连串的攻击行动,势必会导致兵力分散,进而缺乏机动兵力。对于资源的消耗也相当大,只会供不应求。

其次,德国四处征战的时候,其它国家不可能毫无作为,尤其是美国。中东地区和东亚地区都是美国的战略布局节点,不可能不管不顾。

第三,苏德之间的战争无法避免,就看谁先打谁。如果苏军率先攻击德国,此时德军主力又不在国内,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个死局,最后德国还是得先打苏联。不解决掉苏联,德国就无法向其它地方进行扩张发展。当德国攻打苏联的时候,美国又会帮忙,德国最终还是会输掉战争。

再看英国那边。当时,大英帝国尽管已经日落西山,但海军依然非常强大,拥有航母11艘,战列舰15艘,轻重巡洋舰54艘,驱逐舰200多艘。反观德军水面舰艇,航母两艘(一艘在建,一艘图纸),战列舰9艘,轻重巡洋舰15艘,驱逐舰40多艘。德军的海军力量主要集中于潜艇,达到了上千艘。这样的海军实力对比,德国远远比不上英国,庞大的潜艇部队在登陆战中起到的作用又不大。在真实的二战中,德军根本无法彻底击垮英国,也就没有后面设想的那些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富勒:《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

2.赫荣:《二战英国海军史》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倘若德国人铆足全力去攻打英国的话,就算不去攻打苏联,个人认为苏联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去反击德国的。而在二战中,苏德战争是迟早会爆发的事,只不过是德国率先进攻苏联罢了。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德国全力攻打英国的话不去招惹苏联,个人认为二战时期的德国也不会赢得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具体来说说。

众所周知,在英国得知法国即将宣布投降之后,新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将在法国的英军撤回国内。而英国将驻守法国的远征军部队撤回国内的这一决定也保证了英国的实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中,德军先后占据了英军计划撤退的三个港口中的两个。英军40万人的生命就仅存于敦刻尔克和其40公里的海岸线上,德军的空袭十分猛烈,在5月27日这天,总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弹和3万枚燃烧弹。可想而知,敦刻尔克及其40公里的海湾线几乎要被夷为平地。

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撤退工程中,德军本可能将这40万人歼灭殆尽,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希特勒居然做下决定要罢兵。在先头部队刚好要冲入敦刻尔克实施扫荡行动的时候,希特勒却命令他们暂停,让德军的坦克部队停止达三天之久。很明显,希特勒这是不想歼灭这英国这40万人的部队,或者是希特勒



为了政治目的,不想得罪于英国人,因为他将英国人视作其进行全球战争的潜在盟友。倘若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部被俘的话,那么英国人肯定会与德国人树敌,所以希特勒宁愿“放虎归山”,保全英国人的尊严,缓解两国的敌意。

但很可惜希特勒这个想法错了,其次就算德国人不打苏联全力进攻英国的话,个人认为可能也打不赢。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英国是个岛国,毕竟是“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有一条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峡。而二战时期德国的海军总体实力个人认为是不如英国的,在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实力还算得上是全球第一。想要彻彻底底的征服英国,那么德军必然是要登陆并占领英国本土的,但二战时期德国海军实力有限,这一点应该是很难实现的。


其次,德国人要打败英国是不容易的。首先,德国本身资源是相对匮乏的,缺乏钢铁与石油。但英国同样作为一个岛国来看的话,资源肯定也是缺乏的,然而英国背后还有个美国在默默地为其提供着援助。所以我认为德国全力进攻英国本土仍然会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英国的盟友——美国。二战时期,美国为英国援助了大量退役驱逐舰用来护航英国商船,美国参战后干脆直接派军舰给英国商船护航,总计为英国援助了270多亿美元的战略物资(航母、战机、坦克)。

综上,我个人认为假设德国不攻打苏联,苏联也会攻打德国,利益所趋。其次德国要打英国,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并不不好打。因为英国背后有美国这个盟友,而且其自身海军、空军实力也不差以及地理位置优势。再加上纳粹德国打的是法西斯侵略战争,轴心国集团实力较强的日本还远在东亚,意大利只是个拖后腿的,所以德国不见得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均为本人看法,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宇泽历史


德国不会赢得战争,这是不变的定数。

那么我也反问一个问题:“倘若德国全力进攻英国,英国会战败吗?”那么只要这个答案是“否”,那么德国无疑会战败。

不列颠空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希特勒错误的判断和十分个人情绪化的指挥导致的,这场误判的起因是由于英国派出的轰炸机在半夜迷了路而将炸弹误投在了柏林。这让希特勒十分恼火。希特勒为了报复英国轰炸机在柏林投下的炸弹,便命令德国空军对伦敦实施报复性轰炸。

希特勒在这场报复性轰炸结束之后认为倘若能使英国蒙受巨大的平民伤亡,那么丘吉尔一定会签署停战协定以保障英国不再承受如此巨大的平民伤亡;所以便将原来以轰炸摧毁英国空军的有生力量和飞机制造厂为目标改为了轰炸英国的各大城市,企图以巨大的伤亡使英国人有厌战心理并给予丘吉尔和联合政府的压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最后计划不仅没得逞,反而使英国空军得到了恢复。

德国要打进英国本土,那么就必须过英国舰队这一招,很显然以德国海军的实力战胜英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德国要是想登陆英国本土,就只能夺取英国上方的制空权,并借制空优势消灭或者大幅度消弱英国海军以达成登陆的条件;但是由于希特勒的一系列错误判断使得制空优势并没有拿到,因此也就必然无法登陆英国本土实施作战。那么倘若希特勒再次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也依然无法取得对英作战的胜利。

并且要发动对英的全面战争,还必须考虑战争成本的问题;德国靠的是通过滥发国债,向军火商和资本家打白条的方式凑钱来发动战争,并将在战争中取得的利益返还给这些人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而一旦在战争中失败,或是被迫陷入长时间作战,那么就会造成国债无法返利,军火商和资本家的钱成为了水漂;这不仅会使国内失去对国债的信任,同时也会因为无法偿还军火商和资本家的钱而再度陷入更加糟糕的经济危机。

那么也就会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以德国的经济实力,能否耗的起这场持久战?”当然,答案很明显是不能,德国要和英国死磕是不现实的;因为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只是通过烧杀掠夺得来的财富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一旦陷入持久战和消耗战,那么德国必然会战败。而对英作战就是拼消耗,看谁先耗死谁,英国的实力拼完了,他还有遍布世界的殖民地为它输血,而德国的家底拼光了,那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德国在对英作战中是没有优势的,那么我在开头提的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并且你能保障德国不打扰苏联,苏联不趁着德国和英国火拼或是在德国落败后在背后捅一刀?约瑟夫斯大林同志要是不这么搞或者不想这么搞才怪。


二战吐槽君


会!会个球!

二战相比于一战来说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双方的拉锯战也最让人崩溃。但是,二战比一战好的地方就是:

战争的结果从开始就注定了,那就是法西斯必败!无论德国打不打英国,招不招惹苏联,其结果早已注定。世界可以容忍法西斯的肆虐,但绝不允许法西斯万古长青!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法西斯模式不可持续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短短数年便回到了欧洲经济强国的地位,而实现这一成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一度失灵,而此时未受资本主义危机影响的苏联却如日中天,正在策划对欧美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计可施的大资本家不得不选择让极端的法西斯势力登上德国舞台。

为何是德国?首先是德国受经济危机冲击最严重,加上凡尔赛体系的约束,民众对现状尤其不满。其次德国靠近苏联,最适合成为阻止苏联西扩的屏障。于是在1932年,得到大资本家支持的纳粹党上台,希特勒逐渐成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以工代赈、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扩张军备等,使得德国失业率迅速下降。然后,军事膨胀的德国开始不断扩张,一步步打破凡尔赛体系的约束,并持续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为了获得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支持,希特勒在解决了就业问题后,还许以他们高福利,而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向外掠夺。

恰好此时的希特勒打起了反共的旗号,这使得深受“蒙骗的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因为德国必须通过扩张才能维系其模式的运转,因此一旦扩张停止,或者遭遇战败,那么等待法西斯的,就是覆亡的命运!

而很明显,作为西方大资本家的权宜之计,法西斯不可能持续得到金主大资本家的支持,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共产主义危机缓解之后,这意味着他们的发展本身就不可持续。

2、英国不可能被打败

从掠夺外国来补贴德国的角度,英国就不能算作德国的主要目标,事实上整个西欧都不能算,希特勒梦寐以求的资源包括土地和资源都在东方的苏联。扫平西欧大陆和英国只为德国在进攻苏联时背后不会被人捅刀子。

但是,不重视英国不代表英国可以轻松搞定。在苏德开战前,历史给了希特勒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希特勒仍然没有拿下英国,究其原因,是因为德国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没有征服英国的实力。

作为传统的海洋强国,英国虽然在一战后走向衰落,但是面对德国仍然可以一战。而德国由于可怜的海岸线,加上凡尔赛体系的约束,海上实力一直都不强,虽然希特勒进行了庞大的海军扩军计划,但是时间不等人,即使舰船技术水平很高,但是架不住数量少。

而数量少,就意味着德国不可能取得在大西洋尤其是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德国的潜艇虽多,但多是在大西洋上执行护航和偷袭任务,缺乏大型水面舰艇的德国海军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

而空军方面,虽然德国的战机数量庞大,但是英国建立了完善的雷达预警系统,这使得德国空军靠近英国本土时,英国人就能够做好迎敌准备。

任何时候的战争都需要陆军巩固占领成果才算成功,但是希特勒希望以猛烈的轰炸迫使英国投降,这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而在盟军轰炸了柏林之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将轰炸目标从工业基地转向伦敦平民,这使得英国伤亡了大量平民,却在客观上保全了工业基础,也就保留了英国的战争潜力。

另外,虽然德国潜艇活跃在大西洋,阻止美国支援英国,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物资从美国运送到英国,这使得英国始终没有被德国打垮。

一直以来,希特勒都希望通过轰炸让英国向德国屈服,使得德国没有后顾之忧地攻打苏联,但很明显丘吉尔不买账。事实证明,德国无法彻底征服英国,英国的立场也使得它获得了更多的美国支持,最终奠定了二战战胜国的地位。

3、苏联从来都不安分

希特勒没有进攻苏联,并不意味着苏联会坐以待毙。事实上,对于德国的崛起和可能的威胁,斯大林一直深深忧虑。

二战前夕斯大林一直想要和英法等国建立同盟关系,以此防备德国的威胁,但英国执意推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让斯大林失望至极。

关键时刻,担心两线作战的德国和苏联一拍即合,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德国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横扫西欧。而苏联也获得了紧张的备战时间,同时得以抽身解决远东的日本问题。

不过苏德双方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根本就是一张废纸,特别是对德国,等到横扫西欧后下一步一定是苏联。所以苏联也做了相应准备,一是在1940年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消除日本威胁;二是在和德国瓜分波兰后构筑巴普洛夫防线,即防御德国的国防工事。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在1939年11月,苏联向芬兰开战,付出惨重伤亡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联大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版图;

1940年6月,苏联出兵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将比萨拉比亚纳入版图。

苏联的野蛮行径让希特勒怒不可遏,虽然在《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中密谋了瓜分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苏联明显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比如罗马尼亚的油田是德国的重要资源基地,一旦被苏联染指,德国可能会不战自溃。

一直以来,苏联都有想将红旗插遍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想法,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更是如此,而一个横扫西欧的德国是绝对阻碍苏联扩张的,所以苏联也必须要消灭德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德国不动手,苏联就会先打过来,所以德国一定会招惹苏联,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境地,最后以惨败收场。

所以德国不可能全力打下英国,不可能不招惹苏联,更不可能取得二战的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德国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肯定全胜,毫无悬念。

首先来说苏联。苏德当时已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几乎没有作战净备。德国打苏联,正如日本轰炸珍珠港,都是奇葩中的战斗机,犯了兵家大忌,除了是“疯子”,谁也想不到有这事发生,斯大林也不相信。


二战的德国,战斗力牛逼到全宇宙,一周拿下一个小国,一个月歼灭一个大国,可是信心满满的事。

可苏联领土辽阔,速战术不适合国情,终将陷入烂泥潭在所难免。正如鬼子天皇,说一个月占领中国犯同一通病。


再来说英国。当时希特勒已经将英国女王暴虐得满地找牙,只须一记左勾拳,英国必将轰然倒下。

苏联会血刃战,就是用镰刀与锤子,用牙齿也会血战到底,这种战斗民族会越战越勇,粘上了就跑不脱。而英国不行,靠的是重工业,一记迂回战术左勾拳,将英国所有重工业全部毁去,必将不战而白旗高举。


希特勒打苏联,给了英国喘息机会,英国发挥其所长展开空战,对德国的重工业,军事等基础设施狂轰滥炸,拼命来的。一旦丧失了制空权,就得哭爹叫娘了。如果没有苏联人山人海捅上来,那怕丧失制空权,对付英国尚有回旋余地。

双拳难敌四手,并且是一个用拳头,一个用弹弓,任谁也吃不消,希特勒一与苏联开战,就是他失败的倒计时了,神仙也救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