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少見使用彈鼓供彈的槍嗎,為什麼?

假惺惺記不得


相信在部隊待過的戰友們,對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終身難忘,越野拉練時,扛著上彈鼓的81機,腰掛2只死沉的彈鼓,跑動行走時,真的很不方便,有苦說不出。

彈鼓,由於容彈量遠高於彈匣,因此可以保持火力持久,一些國家軍隊的班用機槍,就採用了彈鼓供彈方式,當然,為了保證槍械的彈源,大都可以使用自動步槍的彈匣。

但彈鼓由於容彈量高,導致其體積也大,重量要遠超其他彈匣,特別是有攜行不便的問題,譬如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就使用專用的彈鼓袋,部隊5公里越野時,倘若沒固定好,很容易砸在髖骨上,不但影響跑動,也還很疼痛,讓槍手感到非常不爽。

帶彈鼓跑動,倘若固定不好,就只得用手按著,既影響跑動的協調,同時也讓槍手很累。因此,事實上,彈鼓會影響槍械的靈活性,槍手的機動性,彈鼓確實機動不便,所以實用性反倒不如彈匣。

目前,彈鼓配機槍,也並非最佳選擇,因為彈鼓內部結構比較複雜,使用時容易出現故障,對提供火力支持的班用機槍很要命,一定程度會影響班組的火力輸出。

81式75發彈鼓,正面一圈螺旋形凸槽為子彈導引槽,彈鼓內的子彈彈頭順著導引槽軌跡,在託彈簧的壓力下向供彈口運動。

打開彈鼓後蓋,可以看到放射狀的撥彈齒,撥彈齒在撥彈簧的作用下帶動彈鼓內的子彈轉動;這種設計源自AK-47突擊步槍的彈鼓設計,後來被81式班用機槍彈鼓採用。

正因為彈鼓內部結構複雜,使用時故障率高,因此,現代主流的班用機槍使用的都是彈鏈供彈的輕機槍,譬如著名的M-249班用機槍,100發或200發彈鏈供彈,存入一隻扁方型的彈箱,易於攜行,使用彈鏈不僅火力持續性更強,而且可靠性也更高,必要時,M-249班用機槍也可使用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


國平軍史


彈鼓因為其容彈量大,可以長時間保持火力持續性。因此非常適合機槍這類的支援武器使用。但是因為裝彈量多,導致其體積也大,重量自然也要比標準的彈匣要重。過大過重,就會給日常攜行時帶來困難。

比如,早年在部隊進行5公里的武裝越野時,就很痛恨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由於個頭大因此必須使專用的彈袋,跑起來的時候一旦無法有效的固定彈鼓,很容易有節奏的把彈鼓甩出去然後再被彈袋的束縛力拽回來正砸在髖骨上,一次兩次還行,5公里的路得砸多少次,不光影響跑步的正常動作,還很疼。所以帶著彈鼓跑步就要想法方固定住,不然就只能拿手按著,一隻手無法順利的外擺,自然影響跑步的協調性,結果就是會很累。


另外由於彈鼓的個頭大,因此一般步槍能夠進行臥倒射擊的空間,可能裝彈鼓的機槍就不行。不得不採用可能會暴露的姿勢射擊,這在戰時容易被重點照顧。同時現代的士兵多會乘車船機動,比如乘裝甲車時空間有限,挎幾個彈鼓的話確實在狹小的車內會讓人很難受,容易被擠到或磕到碰到,彈鼓體積大攜帶人需要的空間也要大,這正好與戰車內小空間正相反。

彈匣確實裝彈量多,打起來是真過癮。但是如果一旦把彈匣內的子彈打光,補充起來也很耗時。普通的30發彈匣裝彈,只要把一發一發的子彈壓進行就好。81式機槍彈鼓裝彈,要把整個後蓋打開,再把子彈一個一個裝進去,81式機槍彈鼓容量為71發子彈,裝滿子彈後蓋上後蓋,還需要上弦,就像發音盒一樣你得擰幾圈,一般是7圈半左右,不然沒有向前供彈的推力。這樣整個過程下來,要比普通彈匣重新裝彈浪費時間多一些。當然,一般戰時都會抽時間補充彈藥,但是總有個特殊情況,一旦打光不及時補彈,可能幾秒鐘的時間,就決定了射手的生死。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是彈鼓的作用仍然是相當大,不可缺少。因此會給每個班組的機槍組配備,而不是每個人都要配備。當然,系列化比較好的槍族是可以通用彈匣和彈鼓的,因此在機槍如果有問題時,自動步槍可以使用彈鼓來代替機槍的火力支援角色,從而騰出時間來讓機槍手排除故障。自然,當機槍手在補給彈藥時,步槍手們也可以提供掩護來保證彈藥的正常補充。


在特種部隊中由於作戰任務特殊,經常需要持續火力的支援。因此配備彈鼓的情況會比較普遍一些。還有就是民間的槍械愛好者們由於不存在作戰問題,只是為了體驗刺激的快感,因此他們會更多的配備彈鼓,來滿足長時間連續射擊的需求。但是在實戰中,確實彈鼓的便利性要遠不如普通的30發彈匣。


陶德中士


先說下彈鼓吧,W君認為最具有彈鼓美感的槍支就是芝加哥打字機了(沒有之一)

這款衝鋒槍攜帶了一個50發的彈鼓在射擊的時候可以提供強大的火力持續性。深受美國黑幫的喜愛。但這把槍如果不是使用50發彈鼓而是使用100發的彈鼓就成了一個笑話。看圖:

這種100發的彈鼓碩大無比,已經大到了嚴重影響射擊姿勢的地步,然而這麼大的彈鼓內僅僅裝有了100發子彈。

那麼換個思路來看問題,同期湯普森衝鋒槍還提供了45發的彈匣進行供彈。

(上圖:50發彈鼓、100發彈鼓、45發彈匣、30發彈匣)

這樣一比的話,彈匣的佔用空間要遠遠的小於彈鼓的佔用空間,並且對射擊的影響很小。

如果在戰場上拼殺而不是黑社會耍酷,那麼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彈匣進行供彈的。

同時,由於彈鼓的結構重量大,因此除了子彈的重量外彈鼓的重量也不容小窺。

這時彈鼓裝彈量大的優勢就轉成了劣式。


在戰場上班用機槍會有可能攜帶彈鼓,例如我們的81式機槍,但一個戰士攜帶3個彈鼓作戰就已經給戰士的行動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目前戰場上多用的是彈鏈,既有良好的火力持續性,又降低了攜帶重量。

例如美國的M249機槍

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彈鼓,彈其內部的彈藥是以彈鏈的形式連接的,仔細看彈殼周圍的彈鏈連接器。


在目前還有一部分武器是彈鼓供彈的,但彈鼓改進了很多。例如卡利科衝鋒槍,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彈鼓供彈武器。

彈鼓容量100發,但是這款武器的彈鼓已經改進成圓柱狀。裡面用阿基米德螺桿進行供彈。

從整體上克服了彈鼓的缺點,但是這個槍除了美國少數特種部隊裝備外未見在戰場上大量使用。

使用同樣的原理的彈鼓在戰場上其實也不少,但是是用在這裡:

M61火神機關炮,裡面用的同樣是阿基米德螺旋杆驅動的彈鼓,但這玩意就不是槍了。


軍武數據庫


兄弟你提這個問題,是完全不知道彈鼓的痛苦啊。那我們就嘮嘮彈鼓供彈的問題吧。

1.彈鼓太過於沉重,結構複雜,死重太多

拿81班機做例子吧,81這類彈鼓太沉重了,佔地方,無意義的空間多,機構比較複雜,相信背過這玩意兒的戰友都有痛苦的感觸吧?

現在許多機槍都採用連接收納彈鏈的彈箱的方式,這樣結構更簡單,子彈更多更利於持續射擊。

目前比如美帝M249這類班機,大多采用這種方式,攜帶方便,死重少,帶彈多,裝彈也比彈鼓上彈快。

2.槍族化讓武器彈藥容器可以互換,無所謂是不是彈鼓

以81班機為例,走的是槍族化規範,故而槍械一些機構是可以互換的。81班機的彈鼓完全可以換給81突擊步槍使用,而對方的30發彈匣也可以換給81班使用。這是世界如今流行的做法。美軍的M249也一樣。

3.使用彈鼓容易造成槍管發熱

雖然突擊步槍可以換用班機的彈鼓,但實際上用了也沒多大意義。哪怕換上班用機槍,電影裡州長和蘭博那種挎著彈鼓猛掃的鏡頭現實裡幾乎很難出現。這是因為槍管散熱是個大問題。

班用機槍正常使用,是不會充當火力點的,它提供的是一定程度的壓制能力,短點射為主。所以往往掃幾槍就需要和步兵班組一起趕快轉移。這樣使用的話槍管是毫無問題的,但掛上彈鼓,就難免出現“突突突”的野心,往往不知不覺就把槍管打得發燙。我軍武器這方面尤其嚴重,還沒法換。這方面美國做的遠超過我們,M249並非浪得虛名。

如果把彈鼓交給突擊步槍,那麼問題就更嚴重了,把槍管打爆都有可能。所以我軍一般部隊是嚴禁士兵平時玩什麼彈鼓彈匣互換的把戲的,這也導致了彈鼓出場愈發稀少。

另外,不知別的部隊如何,老王的感覺是現在訓練班機都用彈匣了。畢竟揹著那仨彈鼓太難受。


就目前看來,彈鼓供彈問題主要就是:1.太重 2.太複雜 3.槍械沒必要都使用。而且雖然我國在設計彈鼓供彈方面參考了戰爭的經驗,有使用方便、上彈快速等優點,也考慮了戰場上的直接使用情況,但當前世界的潮流仍然是以彈鏈供彈的機槍為主,反倒是我國的彈鼓貌似一朵奇葩。

但是彈鼓供彈的槍少嗎?只是我們的思路出了問題,目前這種供彈形式可不算少,眼睛別總盯著機槍。

美軍為M16系推出了一款60發彈鼓的裝備,名為D60,是美國美國馬蓋普軍事工業公司(MagPul Military Industries Corp)開發的。這家公司做這種聚合物產品很在行,他們還做過iphone的防彈手機殼。

還有比較兇殘的“打擊者”霰彈槍

打擊者擁有碩大的彈鼓,以及近距離兇殘霸道的殺傷力,那彈鼓為它帶來了超強的猛烈火力。

不幸的是美國法律機構將之定義為“毀滅性武器”,所以只好推出了縮小版。這個縮小版依然是彈鼓供彈,而且有個特別怨念的名字——“女性家庭伴侶”。

著名的大殺器“AA12”霰彈槍也可以採用彈鼓供彈,這個我就不介紹了,在《敢死隊2》和《新鐵血戰士》裡,都有喪病的表現。

另外我們熟悉的MP5也有彈鼓設計,還是雙彈鼓。寫到這兒,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謂彈鼓供彈,只是一種提供給任務需要的供彈方式而已,它與彈匣沒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二者相容性非常高。另外一些需要大容量彈藥的霰彈槍、衝鋒槍也採取了這種方式增加火力持續性,畢竟衝鋒槍和霰彈槍不可能製造個機關槍那樣的彈鏈,彈鼓無疑方便很多。

所以說,彈鼓供彈其實還是很常見的,只是軍隊裡多采用制式裝備,可能曝光度不算高。


王司徒老百科


突擊步槍用不著,本身就要以輕便容易做戰術為主。你突出辣麼大個鼓讓別的槍娘(步槍)看到太羞恥了。

好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步槍本身不適合用彈鼓,而且而且步槍的薄槍管也承受不了那麼多子彈連射。

那麼機槍呢?實際上現代絕大多數機槍看起來是用彈箱(M249之類),實際上是彈鏈,包括MG42看著有彈鼓,而實際上是彈鏈。

那麼為什麼現代用彈鼓的機槍那麼少?(95班算一個)

一個是這麼個圓滾滾的東西攜帶不方便,點名批評二戰時候的毛子大盤雞的彈盤,長得和反坦克雷似的

二個是結構複雜,容易卡彈,不像彈鏈那麼絲滑。

三個是重裝費勁的一pi

四是人家M249的彈箱式彈鏈供彈可以裝200發,彈鼓是不可能裝那麼多的,這輩子都裝不了那麼多


瘋狗的輕武


目前制式武器中使用彈鼓供彈的槍主要就是班用輕機槍,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作戰班一級單位的火力持續性和對一線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受制於重量、攜帶便利性以及火力持續性對於槍管的影響彈鼓供彈的侷限性就直接導致使用期供彈的槍械的數量。

我軍歷史上使用彈鼓供彈的步槍主要是81式槍族中的81式班用機槍以及95式槍族中的95式班用機槍,雖然槍族系列更強調的是班用槍械中的單兵自動步槍以及班用機槍的大部分零配件、彈藥以及供彈方式的互通性,但由於班用機槍更加的強調火力持續性,這也就直接決定了班用機槍要用較厚結構的槍管來保障這個持續性。



81槓以及95式班用輕機槍主要使用彈鼓供彈的方式,當然必要時也同樣可以使用30發的彈夾供彈。95式的彈鼓供彈的設計源自81-1式機槍,都採用75發供彈,只不過前者5.8毫米、後者7.62毫米口徑。彈鼓供彈解決了火力持續性的問題,但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就直接決定了這種供彈方式不會存在於單兵使用的步槍中。


使用彈鼓供彈的方式提高了連續射擊的火力密集度,但同時載彈量的增加也直接加大了單兵攜帶的重量,這就制約了戰場士兵作戰的靈活性和加大了體力的消耗;其次彈鼓攜帶不易,如果士兵都攜帶圓鼓鼓又重的彈鼓行軍、作戰不利;再者,普通的自動步槍出於減輕重量和便於攜帶其槍管不同於班用機槍,這也就是其無法用75發彈鼓持續射擊的一個重要因素,整不好槍管來個通紅、或者損壞更是麻煩;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彈鼓供彈更換時沒有彈夾來的方便和快速,不適合單兵運動作戰中使用。


冰雹藍天


首先,對於戰場這個詞得做個定義。

什麼時候?

哪裡的戰場?

比如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吧,使用波波沙衝鋒槍的就基本上是彈鼓,數十顆子彈組成的彈雨朝對面的德軍揮灑過去。或者就是在巷戰中保持火力的密集度,就是比對面彈匣32顆的槍具備火力優勢。

之所以那個蘇德戰場的波波沙衝鋒槍用彈鼓比較多,也是因為人家蘇軍子彈多,能允許戰士們玩了命的揮灑。

而到了朝鮮戰場,那蘇聯支援的武器都是有數的,就得省著點用,用彈匣打點射,實在是想連發也能比彈鼓節約近一半的子彈。

都說波波沙衝鋒槍彈鼓有問題,但那是在大量裝備的情況下產生的品控問題。

拿現代戰場來說:

步槍打連發會讓槍管發熱,用彈鼓使勁的打會讓步槍壽命極速降低。

但這並不是說步槍不能用彈鼓,只是值不值得用彈鼓的問題。

正規部隊裡,彈匣免費發放,周圍都是隊友,還可以呼叫火力支援,碰見目標打幾個點射就好了。這種情況下100發的彈鼓和30發的彈匣一樣用,而且彈鼓還得自己花錢買,不值得。

尤其是別人都用彈匣,你用彈鼓,碰見需要火力壓制的任務你就被你的長官叫著頂上去。

美軍裡有這麼一條規矩:

不要和比你勇敢的人並肩戰鬥,他會害死你。

不要總是表現的很勇敢,那樣會被指派更危險的任務。那時候,你的家人還在等你回家。

而且每個班都會有M249這樣的使用彈鏈的班用機槍。

現在那個班用機槍的工作不招人待見,畢竟會成為狙擊手的目標。

陸戰隊都集體換裝M27了,雖然火力上差點,但勝在都是一樣的低調,面對狙擊手的危險概率是一樣的,多祈禱吧。

上面都是正規部隊。

還有一種職業叫“私人軍事承包商”。

出名而且形象不錯的的有美國的MPRI(這貨包涵的將軍比五角大樓都多)、英國的G4S。

對於這類,通常會攜帶一個彈鼓或大容量彈匣備用,30發容量的彈匣在交火時經常不夠用,雖然有隊友的掩護,但在突圍或者進攻時,有個100發容量的彈鼓或60發容量的彈匣支持足夠的火力強度總是好的。

至於質量問題,不好的話也賣不出去吧?

還有一種裝備叫“大容量彈匣”,Surefire公司的,60或100發容量的,60發容量的更受歡迎一些。

還有PMAG公司有40發容量的彈匣,就是吃雞裡的雙彈匣。

AK系列也有,PUFGUN公司的,60發容量,7.62*39和5.45*39以及9*19口徑。

貌似60發容量是一個最合適的彈容量,在確保可靠性的同時,既可以保證火力持續,又能保證便攜。

所以,發容量彈匣和彈鼓的使用得分時分地。

圖片1裡是AK系列的60發大容量彈匣,據說品質很棒,已經列裝俄特種部隊,60發容量,7.62*39、5.45*39、9*19三種口徑。

圖片2是滿彈狀態。

圖片3是PMAG彈匣,左邊的是40發容量的,5.56*45mm子彈。

圖4是使用Surefire公司60發彈匣的突擊步槍。

圖5是60發彈匣,5.56*45子彈。

圖6是100發容量的大傢伙。

100發彈容量的貌似用的少,真正使用的時候,60和100發也就是查那麼幾秒的事。日常攜帶時大多數戰士寧願多帶60發的彈匣也不願意帶累贅的100發彈匣和彈鼓。








睦健持兵


歷史上使用彈鼓供彈的槍也有不少的。二戰時蘇聯的一代名槍——PPSh41波波沙衝鋒槍。使用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71發彈鼓,火力兇猛,一共生產了600多萬枝,為二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有卡拉什尼科夫(PPK)班用輕機槍,也有使用75發彈鼓供彈方式。

美製的AR系列自動步槍,也推出了100發鞍形彈鼓的供彈方式,彈鼓後面是透明的,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剩餘子彈數量。

相對於彈匣,彈鼓的優點是裝彈量大,火力持續性好。但是彈鼓的缺點也很明顯:

1、彈鼓尺寸太大,重量重,而且是圓滾滾的形狀,空間利用率低,不方便攜帶。而彈匣就不一樣了,長長的一條,形狀規整,往單兵攜具裡一插就行了。

2、戰場上磕磕碰碰很正常,彈鼓結構相對複雜,受衝擊變形容易產生供彈故障,而且還很不容易排除故障。

3、如果是機槍,從彈藥的供給和排除故障等方面來看,彈鼓不如彈鏈。而且彈鼓的成本要比彈鏈高得多。

4、大號彈鼓的裝彈時間也比較長,不如彈鏈方便。

所以,單兵使用時,彈鼓不如彈匣。機槍使用時,彈鼓又不如彈鏈實用。彈鼓的使用範圍慢慢變窄,但在某些的時候,彈鼓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和風漫談


因為一沒必要,二就是這種供彈具實在是過於雞肋,實際效果非常不佳。

首先說步槍,現在的突擊步槍大多數採用的是30發左右的彈匣供彈,而考慮到步槍射擊時主要是以半自動射擊為主,因此這樣的彈匣完全是足夠實戰使用的。而彈鼓這種供彈具,本身就是一種大容量供彈具,雖然會帶來更好的火力持續性,但是同時重量也上升了,這會極大的影響步兵的機動,同時彈鼓攜帶不便,實用性反而不如彈匣。

而對於機槍來說,彈鼓這種供彈具也很尷尬,首先就是彈鼓內部結構往往比較複雜,很容易出現各種故障,而這對於用於提供火力支援的機槍而言是要命的,甚至可能導致班組的作戰陷入困境。而且現代機槍最常使用的實際上是彈鏈,往往通過裝入彈箱便於攜帶,使用彈鏈不僅火力持續性更強,而且可靠性也更高。

不過也是有武器使用彈鼓的,比如我國的95式班用機槍,由於本身和95式步槍有很大的聯繫,所以不太適合使用彈匣,再加上需要更大的彈容量,因此就採用了彈鼓這種供彈具。再比如德國的MG36等槍族機槍,也更偏向於使用彈鼓這種供彈具。


戰爭之王


由於避免和諧,就不發圖了,希望能夠好好看內容,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軍事自媒體帶跑偏了。

實際上,絕大部分機槍都應當是彈鼓或者彈匣供彈,而並非彈鏈供彈。因為班用機槍作為步兵班的火力中堅,只要沒跑偏,都用的彈匣或者彈鼓供彈。

理由也是很簡單的,步兵班武器要形成“槍族化”,這樣的話從後勤保障、彈藥通用等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像我國第一代步兵班武器“56三傑”那樣,雖然都用7.62的步槍彈,但是並未實現真正的槍族化,所以說甚至連供彈具都不能通用。

彈鏈供彈的輕機槍,優勢在於其火力持續性好,一個彈鏈有200發。但是缺點就是比較沉重,影響機動性。M249 SAW這種小口徑彈鏈機槍,就大約有15斤重,而我國的95式班用機槍不過8斤重而已。實際上,由於目前的機槍早就不是趴在一個地方打幾萬發子彈了,而是需要伴隨步兵班行動,雖然說班用輕機槍應當輕便一些,所以說彈鼓供彈的輕機槍往往才是“正道”。

那麼可能有條友要問了。別人俄羅斯的PKM通用機槍、美國的M249輕機槍怎麼是彈鏈供彈?接下來,戰甲菌給你們好好講講其中的緣由。

美軍目前的步兵班武器“槍族化”的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我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水平,甚至還達不到。美軍目前步兵班採用的武器配置為M16A4/M4A1+M249 SAW/M27 IAR。這幾種武器中,除了都用5.56NATO,M27 IAR能與M16A4/M4A1通用彈匣之外,M249甚至連子彈都不能與M4A1通用。這是因為M4A1使用的是M855A1 5.56㎜北約標準彈,而M249 SAW由於槍管較長,M855A1是給短槍管的步槍使用的,所以說只能用傳統的M855 5.56㎜北約標準彈。

上面簡單談了談美軍步兵班武器目前的混亂情況,接下來咱們聊聊為什麼美軍要用M249 SAW這種彈鏈供彈的機槍作為班用機槍。

大家都應該知道美軍用的“布萊德利”步戰車。這種步戰車有一大特點,就是在進出士兵是,車屁股背後那個門不像蘇聯BMP步戰車那樣,而是採用的大型運輸機那樣把艙門當跳板似的門。

如圖1,隨便在網上搜索了一張圖,就是這樣的門。

如圖2,BMP步戰車的艙門。

這樣也就意味著,布萊德利步戰車並不能在戰鬥時隨便上下人,而BMP步戰車就可以。BMP步戰車只需要降低車速,車上搭載的步兵就可以跳下來,伴隨步戰車一起衝擊敵陣地。

而布萊德利步戰車實際上只是一種火力加強的裝甲運輸車。在戰鬥時,只會下來一半的步兵,掩護步戰車前進,另外一半的人則留在車上。這樣一來,步兵的掩護火力勢必就會降低。怎麼辦呢?M249 SAW這種彈鏈供彈的輕機槍就特別合適了。

所以說,美軍用M249 SAW,完全是被其觀念落後的步戰車所拖累的。實際上,從前幾年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在採購M27 IAR來替換M249 SAW。M27 IAR作為彈匣供彈的輕機槍,實際上更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那麼可能有條友還會問,為啥俄軍還在用彈鏈供彈的PKM機槍?而且美軍中的M249 SAW明明還保有很大的數量嘛。嘿嘿,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治安戰。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PKM通用機槍的前身——PK兩用機槍進入蘇軍服役。但是僅僅裝備蘇軍幾年之後,就被撤裝了。理由很簡單,在當時蘇軍的觀念中,冷戰如果一旦變成“熱戰”,頃刻間百萬蘇聯紅軍就會與北約交戰。而在當時蘇軍的步兵班中,無論是BMP步戰車的73㎜滑膛炮,還是上面的機槍,都比PK兩用機槍的火力與射程強的多,為什麼步兵分隊還要裝備這種“雞肋”?所以說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在八十年代,蘇軍悍然入侵阿富汗,在很短的時間內,蘇軍就控制了阿富汗的大中城市與交通樞紐。但是在接下來幾年內,蘇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治安戰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蘇軍步兵班很難在作戰時就正好在步戰車中,而且炮兵、空軍等也能為其提供支援。那怎麼辦?原來步兵班中的RPK/RPK74火力又不夠強大,那就把PKM通用機槍下放唄。

而美軍這幾年,也一直在中東和阿富汗打治安戰。而以前“跑偏了”的M249 SAW,似乎又有點兒“歪打正著”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現代化戰爭不是治安戰,而是高度信息化下的機械化部隊之間的作戰,所以說這也與戰甲菌在最開始下的結論一樣,用彈鼓或者彈匣的機槍,應當是戰場上的主流。而彈鏈供彈的機槍,則應安裝在車輛、裝甲車、武裝直升機上,作為移動的火力點,對敵進行火力壓制。

戰甲網是全網最專業的單兵裝備與輕武方面的網站。如果各位喜歡的話,記得多多點贊並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